越来越多的老板,喜欢招35岁+员工



伙伴们,大家好。
有一位唐山的朋友,刚迈过35岁的门槛就失业了,然后用了大概4~5个月重新找到了工作。
他的故事,对35岁的职场人非常有启发,分享给大家。
01
他本科毕业后,找到一份在工地做测绘的工作。
在私企干测绘,到项目经理也就基本到头了;
国央企天花板会高一些,但是要求也会高一些。
但是他刚进去的时候,并没有想着为后面进国企央企做铺垫;
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岁数也大了,所以职业的天花板可能已经到头了。

当然作为成年人,即使觉得不适合,也不是说马上就辞职,他还是在努力自我调整。
但是慢慢地发现,公司的活一天比一天少,大家都有一种很强烈的预感,就是哪怕不主动离职,距离被裁掉的一天也不远了。
所以就找了一个契机,在35岁的年龄,在妻子怀了二胎的过程中,他裸辞了。
02
中间过了一个年,稍微转移了全家人的注意力。
但是收入中断压力很快就压得他心神不宁,家人也跟他一样很着急。

大概过了5~6个月,他在跟一个不算特别近的朋友聊天时,随口问了一句有没有活干,需不需要人。
这个朋友说,确实有一个比较适合他的机会,可以来试试。
之后跟老板见了一面,这个事儿就成了。
他转行做起了房屋检测的工作。
比如一些老旧房子要装电梯、抗震加固;
或者一个酒店要加盖楼层;
还有一些自建的房屋,在发房产证之前也要鉴定是否符合标准……
任何改变原结构使用功能的,都需要做检测鉴定。
而且随着房屋进入存量时代,很多楼房年代久远之后,检测鉴定的市场也越来越大。
他的工作状态,从原来整天在施工现场顶着烈日,到现在20%施工80%的办公室,他觉得还是不错的。
关键是薪资有比较大的提升,他对这次换工作的经历非常满意。
03
他的转型看似轻描淡写,其实这源自他一个小小习惯。
就是有事没事,都会跟之前的朋友发个微信,聊聊天啥的。
这种平时的聊天,并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聊到哪儿了算哪儿;到了真正有求于人的时候,也显得顺其自然。
如果遇到困难才去翻通讯录,看到上次联系还是在几年前的同学聚会上;
一上来就询问工作机会,功利性和目的性就很明显,很多人可能宁愿放弃潜在的机会,也不好意思开口。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35岁+的打工人,靠人脉求职,比投简历求职更应该去尝试。
而且从用人的角度来看,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可能比能力强的人更重要。
和社招相比,内部推荐上来的人,一方面没有太大的信任风险,推荐人不会推荐一个完全不胜任的人进来;
另一方面,被推荐的人如果进来之后不用心干,对保举他的人也是一种伤害,所以他进来了通常会好好干,要不然就是打推荐人的脸。
而且大部分企业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有能力的人大有人在,但是选人用人并不完全靠能力排序,在某个时空节点上,可能70分的你就是这个岗位最适合的人选。
比如刚好有个急活,一个70分但是能立马上手干活的人,比一个90分但需要花时间寻找的人,更容易拿到工作机会。
还有一点他也做得很好,换赛道几乎等于从零开始,所以他比别人付出更多汗水。
从施工测绘到检测鉴定,看似都在建工这个大圈子里,但其实相当于跨领域求职;
5%的经验是可以复用的,但90%以上对他来说是从零开始。
小到一个文书的格式,可能都需要折腾一整天才能弄明白。
而且没有人来教你,得自己慢慢摸索,不管花多长时间,也得把事情给人家办妥了。
所以刚来的头3个月,他直接吃住在办公室,之前买的一套露营的装备,直接派上了用场。

他想着等新工作稳定了之后,再着手找住的地方,还能省一笔租金。
04
35岁以上,尤其是体制外的员工,最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
有了一技之长,工作好坏先不说,起码不愁没饭吃。
比如你会写文章,或者你会教英语。
尤其是你的一技之长是有一定稀缺性的,比如你写文章篇篇10万+,你教英语就是能给学生提分……
那么35岁的职业门槛根本不存在。
现在的市场不是不缺人,而是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更缺能把一技之长做到极致的人。
这个朋友之前是做测绘的,整天泡在施工现场;
而现在这份检测鉴定的工作,80%坐办公室,20%到现场。
这个岗位的用工画像,一般以搞案头工作的人居多,通病是缺乏现场施工的经验。
这个朋友之所以没有直接经验,但是还是获得了工作机会;就是因为这个老板看中的,就是他的施工方面的经验;
作为大学生,他学习能力也是有保证的,案头上的那些事情可以花时间来补齐。
我跟很多民企的老板聊过,他们越往后做,越是愿意用有经验的年龄偏大的员工,反而是对于招年轻人越来越慎重。
因为这些年龄偏大的人工作经验丰富,他们的工作能力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并不需要太多的培养,上来就能用。
而刚迈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在你这儿工作,身上其实背着两个任务:
一个是赚钱谋生,另一个是寻找职业方向。
年轻人刚进入社会,对于自己未来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能做成什么并不清晰。
所以年轻人可能有意无意把你这里当成一个寻找职业方向的临时落脚点。
老板就会比较纠结:这个人可能刚培养出来,人就走了,而且还有可能培养不出来。
尤其团队比较小的公司,走一个人,团队的业务可能就有停摆的风险,要很长时间才能接续上来。
而如果一个年龄偏大、但经验丰富的人,他愿不愿意继续在这个行当深耕下去,是比较好判断的。
而且一般工作经历丰富的、有些阅历的人,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压力,心态出问题的概率也会小一些。
所以,35岁并不是职场生涯的尽头。
就像唐山的这位伙伴一样,他35岁裸辞后转型是非常顺利的。
35岁以上的人,不要悲观,不要觉得职场上对自己充满了不友好。
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而且你的闪光点不需要“亮”过其他所有人;
或许换个赛道,你的闪光点就会被突出出来,就会成为你转型的突破口;
只要足够耐心,认真寻找,总能找到那么一个机会,是和你的闪光点是完美契合的。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