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最为需要的事情,中国的历史近百年甚至于近几十年都是在西方历史的附庸,“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萎缩、蜕化为西方征服世界史的一个附属或者分支。”
这里的附庸是中国历史文化完全为西方文化所解析,发展至今也就导致了许多文化内容体系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这种矛盾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先辈们难以想到的,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而在韩国、日本甚至于许多其他国家依附西方文化而较少的产生发展裂变与隔阂就在于中国文化强大的内生性与向心性。
对于武术而言,当前武术发展中对于技击的的消失,对于传承过程中有关德的简化,对于套路与散打的分化等等都成为制约当前武术发展的藩篱。而这些问题的显现与体育对武术的规训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现代以来武术已经失去了以自身逻辑来讲述自身故事,这样的一种方法论或者说一种知识生产上的立法能力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于武术的需求。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中武术是一个整体性的内容存在,并没有竞技武术、传统之分,在同一个拳种中更没有功法、套路、格斗之分,武术的功能更没有搏斗、健身、表演一说。
对于戚继光认为的“看武艺,但要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看营阵但要周旋华彩,视为戏局套数,谁曾按图对士一折一字考问操法,以至於终也。此是花法胜,而对手工夫渐迷,武艺之病也。”“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以及“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继光虽然从不同的视角区分了武术的搏斗、表演、强身各个价值显现,但是从其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是放在整体而非单一的某一功能去区分,即使凸显出来主要价值,但是副的价值属性依然存在。
而当下对于概念、外延的界定,对于武术的格斗、功法、套路的人为的限定,对于竞技武术高难美新以及竞技比赛的高水平、低水平的区分,其高在何处,低在何处?
我们传统社会也有试手、较力也有擂台比武却不是一回事。把武术发展成为竞技比赛的方式发展,不能说不合适但是多少有些不靠谱的。同样不靠谱的还有以竞技成绩来看习练者是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这些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成为误导武术的事实,我们知道这种框定还有政治的附加值,对西方体育体系的深化从深层次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从目前来看,青少年抑或者许多青年习练者中许多人对于武术的认知就是竞技武术发展是唯一的出路,不论是个人主观思维认知还是利益需求所致,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
一直以来,我们以中国武术“津门第一”为骄傲,殊不知,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没有自身的身体技击特色?能够繁衍生息至今的民族都是从尸山血海中而来,自然其技击技术毋庸置疑有着强大的技击能力。而对于武术而言,从本质来讲并没有什么差异性。武术最大的差异性就在于它的内在深层的融摄性,它不排斥任何一种技术,反而能够更好地融合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对于当前的武术而言,不同的社会需求造就了不同的武术价值体系,或者说不同的场景需要延续了今天武术的形态,但是从目前来看,某些发展本身就使武术产生了一定的偏离,不适合武术未来的发展趋向。所以来看,当前的武术应该走出体育的圈子,以武术的视角看武术,以武术自身的发展体系建立武术自身的价值规范,这才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面向,也是西方国家崇尚的“自由”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