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传统武术逝去的日子不远了(武韵消逝:传统武术传承的还原与悬搁)


偶然翻起照片,看到前两年跟随一位武术九段的前辈学习技术,虽然只学习了两周时间,但是先辈对武术的认识与见解,以及以八十多岁高龄投掷出去的流星锤和八卦身法依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独有偶,早在十多年前,在跟随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在讲解武术动作——推掌中,本人真真实实感受到八十岁耄耋老人的掌劲而实在难以招架,不想再忍受第二下,而两位武术九段的老人,却在这几年先后离世,让人深感痛惜。
在一次会议中,与一位熟悉的武术九段的老师聊天,在他转身离去的背景之中让人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因为与之前两年相见矫健的身形明显多了许多蹒跚。
这些前辈作为见证新中国由一贫如洗到繁荣富强,也见证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变化,他们是武术改革的经历者,而他们自身却有着较为深厚的传统功法与技法的习练方式与内容,以他们为代表的老一辈的武术习练者的离世,也使传统武术逐渐地逝去。
从上世纪武术在“击”与“舞”的探讨中,时代背景使然下当“舞”击败“击”之后,在国家需求下促使许多的老一辈武术家对武术进行积极的探索,开始了新时代的竞技发展,逐渐地演变成为当前我们认识的竞技武术。
可以说,竞技武术依托强大的政府资源成为了武术发展的主流,虽然在二十多前我们还在为竞技与传统的对立争论不休,今天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更多地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今天在讨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时,我们已然发现竞技武术已经把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挤压的无所适从。
即使我们习练的传统武术,但是在行政单位认可的过程中,也只能以“竞技的传统化”来彰显,最为简单的例子是在比赛过程中,即使再传统的习练内容也会在规则的体系之下逐渐演变成为符合竞技规则的书写,这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但是也是传统武术传承的需要。
对于传统武术的习练者而言,特别是青少年而言,如果从一而终的习练武术,想要获得社会认知的生活道路而言,相当多的选择必然需要获得一定的学历,而学校作为竞技武术占领的主要阵地,在选材规则之下,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真实的“传统”。
虽然高校的科研机构一方面在大力的拯救传统武术的消散,为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各种努力的尝试,但是在此之前,也正是高校的需求,让许多的传承者在比赛与获得上学机会需求下不得不对传统武术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地显现出的结果。
由此而言,对于当前的武术传播者,更多的是在竞技规则下的传统武术传承(当然或许也有不受影响的,相对比较而言也正在减少)。而老一辈的习练者,那些在没有或者说未接触到竞技武术抑或者并没有受到竞技武术影响的习练者越来越少,他们的逝去可以说是整个的我们认知的传统武术的逝去,而竞技武术影响下的传统武术习练者,更多的其实也是“隐形”的竞技武术习练者。
当我们认知的老一辈武术家真正地离世,那么离传统武术逝去的日子也就不远了。由此,对于老一辈武术家身体健康的呵护也是对传统武术本身的维护。更为重要的是,怎么把他们身上的技艺进行真实地传承,怎么通过高校真正地实现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抑或者实现我们认为的真实的“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前传统武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