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说到:
武术练得好的人都在忙着通过武术挣钱,练得不好的人都在抱怨武术没落。
练的好的人都在忙着通过武术的各种途径挣钱,他们肯定不会说武术的不好,如果不好的好,怎么能够忽悠别人学习武术、观看武术,怎么通过武术获得经济效益。
练得不好的人都在抱怨武术没落,他通过武术获得不了成就感,只能看着别人通过武术获得学识、地位、财富,而自身什么都没落下,反而可以随意评价。
你看,那些武术圈中的专家学者,那些开着武术馆的人,哪个不是在公众场合把武术夸赞的天花乱坠。他们没有时间去说武术的那些不好,要不怎么获得人们的认同,花钱消费武术。
只有那些整天一无所有、不把武术真正地当做自身出路的人,才会一天天抱怨武术的落寞,跟网上的键盘侠无区别,苦大仇深。
马保国成为了何种例子,但是他依然在说武术的健身价值,高呼“中国功夫博大精深、世界一流”。他呼出的口号都是“经济效益”。
上世纪欧美学者从心理学提出性格差序层级:
专注某一件事情获得成就就会对属于同一件事情产生极大的心理认同,从而获得更为坚定的行动认同。
而做某一件事并没有获得成功,会从内心深处构成此行为的不合理性,从而转向对于该事件的反对与消极层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忙着挣钱的人的时间本来就不够用,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只有发现人们对武术的需求才能挣到更多的钱,所以他总是要看到人们需要的地方,也必然是有价值的地方。
比如,武馆一直提倡练武术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可是从来不提竞技武术对孩子身体的摧残。
而通过武术挣不到钱的人呢?
他们因为挣不到钱,不会说自身的能力不行,肯定是其他原因,比如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压迫啊,篮球、足球对武术的影响啊等等。
越是在通过武术没有挣到钱的人,人们就越倾向于通过外在的抱怨安慰自己。
这种现象在武术圈中每天都在上演:对竞技武术批判的色厉内荏,对其他拳种的蔑视与谩骂,对某些武术习练者在网上的恶意评判。
只能通过抱怨寻求存在感和满足感。
……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拉仇恨,而是想要表达,
对于武术而言,只有积极的表达出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积极的心态看好你所选择的内容,那么你才能影响更多的人对武术的喜好,才能更好地让别人通过武术而获得对你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