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老挝」之「占芭花一样的姑娘」


老挝国花|占芭花

“菩提树下,占芭花开。”
占芭花是老挝的国花,也被佛教寺院视为“五树六花”之一。它的颜色干净漂亮,看起来温暖纯粹,花语寓意美好、新生和孕育希望。
老挝人民相信占芭花拥有一切美好高尚的品德,代表着高尚、圣洁。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或传统节日,只有代表神灵的佛像、虔诚的佛教徒和尊贵的客人,才会被浸有占芭花的水淋身,这被视为一种最丰盛的礼遇。
每一张照片,都应该是时光的标本;每一次快门,都应该是心灵的触动。
曾经,我笃定地认为,婺源、霞浦、小东江……那些备受追捧的摄影胜地,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刻意摆拍,毫无灵魂与新意可言,统统被我拒之于心门之外。
然而,在万象那个炽热的午后,当我将相机的取景框贴近我汗津津的眼眶,一切仿佛都变得不同:镜头之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那么自然而舒展,令人心动。

记得在那座饱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古朴韵味的传统双层木楼前,两位温婉的老挝少女正全神贯注地舀米。她们那浸润了汗水的肌肤,竟比手中的米粒还要晶莹剔透、饱满盈润。

米粒随着她们的动作在竹匾中欢腾跳跃,发出细微且清脆的声响。少女们不时用纤细的手指轻轻拨动着米粒,让它们均匀地铺展在竹匾之中,那手指灵活地穿梭其间,仿若在弹奏着一曲无声的妙音。这使得那淡淡的米香仿佛也有了灵动的旋律,恰似有人在耳畔轻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宛如金色的丝线般洒落在她们身上,温柔地摩挲着她们的发丝与肩头。她们时而挺直腰身,舒展一下腰背,时而又低下头,专注地继续手中的劳作,脸上满是安然与满足,时光似乎也因这画面而凝滞。

还有那个余晖绚烂而温柔的傍晚,少女推着自行车,悠然漫步于椰树林间,身姿轻盈仿若随风摇曳的椰树枝条。微风拂过我的面颊,带来缕缕清凉,空气中那若隐若现的稻香,融合着椰林特有的清新气息,令人心醉神迷。椰树叶沙沙作响,宛如在为她们的脚步奏响轻柔的乐章。
她们的身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青春的蓬勃朝气与大自然的静谧安宁完美地交织融合。她们的裙摆在风中轻轻摆动,仿佛与周围舞动的树叶相互呼应。她们的肌肤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金色的光芒,细腻而柔润,宛如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美玉。那银铃般的笑语,在林间回荡,仿佛是世间最动听的音符。

少女们的发丝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与周围摇曳的椰树叶构成了一幅充满动态美的画卷。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们身上,勾勒出优美的轮廓,仿佛她们就是大自然的宠儿,绽放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

我猜,应该是初夏的阳光,是悠悠的稻香,是澜沧江的水,是织布机边的歌谣,是寺庙里的晚钟,是夜空的繁星,是山间的清风,是炉火边的传说,是集市的烟火,是长辈的慈爱,是伙伴的欢笑……是这一切的美好与温暖,才孕育出如占芭花般娇俏明丽的老挝少女吧?而最为动人之处,乃是她们对此浑然不觉,只是自顾自地美丽着,恰似造就她们这般美好的一切。

这一刻我突然领悟,恰如没有平凡的角色,只有平凡的演员一般,这世间也没有千篇一律的画面,只有缺乏创新的摄影师。正如同行的每一位队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每一处风景、每一个动人的瞬间,竭力探寻每一个独特的视角。
但请你切莫以为看了照片就能洞悉老挝,因为就连村上春树也只能如此回应你:“那风景中有气味、有声音、有肌肤的触感,那里有独特的光,吹拂着特别的风,耳中还留存着谁口中发出的声音。还记得当时心灵的悸动,那是与仅有照片不同的所在。”
又或者,你应当与我一样,亲身来体悟这里的一切,用镜头去挖掘每一个画面中蕴藏的灵魂与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