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老挝」之「复刻经典,致敬大师」


导语
复刻经典是与历史的对话,致敬大师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此次老挝摄影之行中,主办方特邀 2023 年度老挝选美佳丽出镜,尝试通过重现经典作品,触摸大师的灵魂,感受大师创作时的激情与思索,向大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时不时地,就会有一张独特的照片捕捉到一个时代的气息。
1955 年,时尚摄影师理查德·阿维顿创作了《朵薇玛与大象》。画面中,模特朵薇玛身着由伊夫·圣罗兰设计的迪奥晚装,于一群大象之间优雅地转身。此照片在 1955 年 9 月的《时尚芭莎》杂志上刊载之后,几乎瞬间就成为了时尚与摄影史上的里程碑。

理查德·阿维顿,时尚摄影界的传奇大师。与同时代大多数摄影师不同,他拒绝使用杂志社的摄影工作室,而是将拍摄场地选在街头、夜总会、马戏团、海滩等不同寻常之处,并将其描述为“生活中的假期”。拍摄时他专注于唤起拍摄对象的情绪,以反映其内心世界,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纽约时报曾评价道:“他的时尚和肖像照片帮助定义了过去半个世纪美国的风格、美和文化形象。”著名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更是将理查德·阿维顿誉为“上个世纪职业摄影的典范之一”。
1955年8月,阿维顿受《时尚芭莎》主编卡梅尔·斯诺的委托前往巴黎拍摄秋季时装系列。在见到马戏团的大象之后,阿维顿即刻选定了拍摄地点。后来他说:“当我看到大象站立在巨大的天窗之下,仅仅一秒钟之后我就深知必须找到适宜的服装,我明白这里有可能拍摄出一张如梦似幻的照片。”

最终,《朵薇玛与大象》占据了整版篇幅,与此次拍摄的另外14张照片共同刊登在《时尚芭莎》 1955 年9月刊的《卡梅尔·斯诺的巴黎报道》之中。《朵薇玛与大象》充分彰显出理查德·阿维顿别具一格的视角与创意:
1. 瞬间的抓取:阿维顿精妙地捕捉到了大象扬起鼻子的那一刹那,令画面充满了动态感与故事性。
2. 对比的运用:借助体型庞大的大象与身材纤细的模特朵薇玛之间的对比,以及大象粗糙的皮肤和朵薇玛白皙的肤色对比,凸显了视觉上的差异,强化了画面的冲击力与吸引力。
3. 服装与环境的协调:朵薇玛所身着的迪奥 1955 秋冬高级定制时装精致而优雅,与甘草堆的环境相互映衬,更优地展现了服装的特点与质感。
4. 独特的视角:这张照片并非在传统的摄影棚内完成拍摄,而是在实景中创作而成,这种独特的视角与环境为作品增添了自然与真实的氛围。
5. 模特的姿态:朵薇玛与大象呈现出相互呼应的动作,让整个画面更为生动、和谐,仿佛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或者联系。
6. 主题的突出:尽管画面中存在大象和模特等元素,但通过构图和视觉引导,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模特和服装之上,同时又不忽略大象的存在。
7. 暗示与隐喻:大象脚上的锁链暗示着某种限制或者不自由,与自由的模特形成对比,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解读空间。
这些摄影技巧协同发力,促使《朵薇玛与大象》成为了一张具备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时尚巨作。它不单展现了服装的美丽和模特的魅力,还通过各种元素的组合与对比,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朵薇玛与大象》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High Fashion性冷淡基调的代表,不仅对后世的时尚摄影和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而且两次创下阿维顿作品的拍卖纪录:
* 2010年在佳士得以1,153,011美元拍出,被迪奥购得;
* 2020年再次拍出1,815,000美元,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它在商业上的价值所在。
《朵薇玛与大象》经典的构图和独特的风格也被后人多次致敬与模仿,例如:
* 1992年英国版《VOGUE》3月刊中,埃里克·伯曼掌镜的大片“Oh, Morocco!”里,大象被换成了骆驼,但模特的肢体动作与构图方式与《朵薇玛与大象》几乎一致;

* 2006 年,凯特·布兰切特在《Vanity Fair》中重现了这一经典瞬间;

* 2013年,时尚插画家亚历山德罗·帕隆博将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的玛姬·辛普森搬上了这组大片,以流行文化的方式进行致敬。

复刻经典是与历史的对话,致敬大师是对未来的期许。
在此次老挝之行中,主办方特邀 2023 年度老挝选美佳丽出镜,尝试通过重现那些不朽的作品,触摸大师的灵魂,感受大师创作时的激情与思索,向大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致敬大师又绝非仅仅停留在复制的层面。因为真正的敬意,是通过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挑战传统的观念和边界,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感知,汲取大师的创意之火,点燃自己的灵感之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