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香昆寺,这一有着“佛像公园”别称的地方,仿若一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典籍。当我步入其中,那独特且神秘的气息,瞬间如东南亚那特有的潮热空气,将我紧紧包裹。
老挝所尊崇的南传佛教,其根脉源自古印度,且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长盛不衰。而香昆寺的历史,要追溯至1958年。香昆寺由一位名叫本勒·苏利拉的僧人起始动工,历经整整十年的光阴,方才落成。本勒·苏利拉,这位身兼瑜伽师、僧人与祭司多重身份之人,将印度教与佛教的哲学精髓、古老传说以及肖像学巧妙融合,构筑成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整体。
香昆寺的奇妙之处在于,此间并无供奉佛像的庄严殿堂,倒是在庭院那宽阔的大草坪上,汇集了三百余座神灵雕塑。这些雕塑诉说着古印度婆罗门教时期,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Brahma)、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的传奇神话,更融入了释迦牟尼从诞生至涅槃这一生命历程的佛典故事。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座形状诡谲的“天堂地狱塔”,塔身主体高达 9.2 米,从塔顶至塔柱尖为 18.8 米,整座建筑总高 28 米。其内部为三层构造,依循印度神话,由人间、地狱与天堂三界共同组成。
当我穿过「三界」登上塔顶鸟瞰全园,天际最后一抹阳光正轻轻洒落在一尊尊佛像之上,勾勒出明暗交织的优美线条。身着橙色僧袍的僧侣衣角悠悠飘动,在众多佛像的环抱之中,身形显得那般渺小。
正如苏珊·桑塔格于《论摄影》中所阐述:“摄影乃是一种见证,更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之途。”于我而言,摄影绝非仅是按下快门这一简单动作,实乃将内心的诸般情感、深沉思考与眼前的景致相互交融的进程。
置身于如此满载历史与宗教韵味的环境之中,我不停地转换着拍摄的角度,借由镜头去探寻内心深处对于佛性的领悟与感怀,竭力将内心的佛境化为具体的影像,期望观者能体悟到我于彼时彼刻所沉浸的宁静与深邃。
时光匆匆,在香昆寺宁静的一隅,夜幕悄然落下帷幕,如水般的月光轻柔地洒落在古老的砖石之上。烛光于微风中轻轻摇曳,恰似点点繁星散落地面,与天边若隐若现的星辰相互呼应。
僧侣身着质朴的橙色僧袍,置身于这片昏黄且温暖的光晕之间,连周遭的空气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气息,令人心神安宁。烛光轻轻跃动,映照出僧侣那专注且虔诚的面庞。仿佛穿越了悠悠的时光长河,与远古的智慧紧密相连。
四周一片寂静,在烛光的映衬下,佛像的面容愈发显得庄严肃穆,唯有偶尔传来的虫鸣之声与风吹树叶的沙沙之响相互交织,仿佛这片宁静的空间皆在倾听着他的心声。
此刻,我竟恍惚起来,不知这般情状究竟源于现实,还是萌生于内心。
在佛教的理念之中,世间万物皆似虚幻不实之象,所谓的“象”并非事物的本真质地,而是源自人们内心的感知与分别所催生的幻景。
摄影亦是这般。我们常以为摄影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记录与呈现,然而实际上,它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全然真实再现。摄影作品的诞生,源自拍摄者内心的情状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与体验。
佛教认为,人的内心充斥着各类无明与执念,这些无明和执念会左右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别,进而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烦恼与苦痛。当我们凭借修行,逐步消弭内心的无明和执念,达至一种纯净、无染的心境之时,我们便能明晰,外在的万象并非独立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是由我们的内心所投射和感知而来。
恰似摄影之际,我们对于取景、构图、光线运用等的抉择,皆受到内心的喜好、情感、价值观以及当时心境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捕捉那些与我们内心产生共鸣的瞬间,而忽视其他或许同样存在但未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景象。
正如《心经》中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意味着我们所目睹的一切现象(色),其本质乃是空性,而空性并非虚无,而是一种超越表象的真实。于摄影之中,这一真理亦有所彰显。照片所呈现的“色”,即画面中的景象,并非其绝对真实的模样,而是拍摄者内心对其的理解与诠释的结果。
故而,“万象心生”意味着我们所拍摄的每一张照片,皆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映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景象、感受和体验,皆通过摄影这一方式得以抒发和呈现。倘若我们内心满是嗔恨、贪婪和愚痴,那么我们所拍摄的作品或许会充斥着负面与压抑的情绪;而若我们内心充盈着慈悲、智慧和善良,那么我们所拍摄的世界便会满溢美好与希望。
万象皆于心生,摄影如此,人生亦如此。面对这世间的万象繁华,愿我们都能守住内心的宁静与慈悲,怀揣着对世界的敬畏与善意,用一颗纯净的心去感知、去记录、去生活,让每一个心动的瞬间都成为永恒,让每一次心动都化作生命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