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一生当中,令人大惑不解的“禁忌”!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做了很多常人做不到的大事,却偏偏在这三件小事上比较执拗,坚决不做,他不游黄河不入故宫,最后一件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伟人一不游黄河,因为它是母亲河
毛主席出生于河湖遍布的湖南,从小就酷爱游泳,而且水性极佳,他喜欢遨游、征服祖国的江河湖海,湘江、长江、北戴河、邕江……全都留下过伟人的足迹,尤其是长江。根据史料记载,毛主席一生中18次畅游长江。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1956年,63岁的伟人第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后,写下的著名诗篇,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966年,已是73岁高龄的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整个游程将近15公里,用时1小时零5分,引起了国内的轰动,还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毛主席以征服大自然为一大乐事,却终其一生,都没有踏入过黄河之水,这是为什么呢?毛主席对黄河有种特殊的感情,他在名作《沁园春·雪》中写道,“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述的就是黄河气势磅礴的样子。
伟人曾两次东渡黄河,1936年2月,他率领红军东征,赶上黄河的凌汛期,水中漂浮着许多冰块,与船体碰撞发出巨响。
毛主席坐在船上谈笑风声,还说,看,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他还曾对警卫员说过:“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的民族。”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毛主席始终对它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平生第一件不做之事,就是不游黄河!
毛主席二不入故宫,它代表着封建皇权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所在的中南海,距离故宫仅一墙之隔,可伟人在20多年里,却三到故宫而不入内,这又是为何呢?
1954年5月17日,故宫在午门城楼举办文物展览,当天下午4时,毛主席来到故宫,为了不打扰游客,他只悄然带了公安部长罗瑞卿,和保卫科长韩炳文两人。一行三人参观了设在午门的展览,长达3个多小时,直到天色渐暗才离去。
5月19日下午,感到意犹未尽的毛主席,再次来参观展览,还对随行人员说道,这就是历史。5月20日,毛主席第三次来到故宫,晚上7点才走下城楼,和大家挥手告别。
毛主席在四天内,连续三次来到故宫,工作人员邀请他进入内部参观,却遭到拒绝。毛主席认为,皇上住过的地方,他不适合进去,因为他一直以“平民”自居,代表的是普罗大众。
在伟人的带领下,老百姓翻身解放,推翻了封建皇权,如果他贸然进入,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猜疑,因此毛主席的二不做,就是拒绝进入故宫之内。
教员三未回延安,却是1965年的形势所迫
最后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回过湖南老家,回过井冈山,为何唯独不回延安?
毛主席一生当中有三件事不做,不游黄河,因黄河是母亲河;不入故宫,因故宫代表着封建皇权,可他为何不回延安呢?
1947年3月,国民党发起对延安的重点进攻。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毛主席力主“放弃”延安,党内外、军内外许多同志都想不通。毛主席生动地解释道,这就好比是一个人,背着装满金银财宝的包袱,碰见强盗抢劫,他如果舍不得扔掉包袱,腿脚不灵便,就会打不赢。相反,如果他扔掉包袱,不仅能将强盗打退、打死,最终还能夺回财物。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要将包袱甩给敌人。
伟人力排众议,决定撤离延安。据说在毛主席走时,已经能听到城外手榴弹的声音了,傍晚时分,在周恩来和王震的一再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走出窑洞。
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为了保密都改了名字,毛主席也使用了化名“李德胜”,寓意“离得胜”,鱼跃龙门不回头!伟人对解放军战士承诺,用一个延安换回全中国,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没想到很快就兑现了,再次证明了他的高瞻远瞩。
建国后,很多领导人都回过延安,还有外国领导人,来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可是毛主席余生却再未回到这里,怎么回事呢?
吴连登回忆,毛主席内心是渴望重回延安的,可是因为工作繁忙,始终未能如愿。1964年,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的土金璋前往北京,向领袖汇报纪念馆陈列方案。
毛主席听取了延安的变化后,思念之情愈浓,想要回去看看延安人民。1965年,伟人原本计划在重上井冈山之后,就回延安看一看。可惜由于国内外形势突变,这次行程最终夭折,这也成为他老人家余生的遗憾。
参考资料: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检察日报正义网作者:李培禹
毛泽东“三到故宫而不入内”国际在线
揭秘:毛泽东为什么终其一生也没有游过黄河?中国新闻网
两登《人民日报》头版,刻画毛主席最后一次横渡长江的红色经典来了 文汇报
转战陕北危急时刻,毛主席与任弼时为这事争论了一天 北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