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邓公激烈交锋,对越出兵“喜忧参半”,陈云给出关键意见


这是令中央高层“两难全”的决定,华国锋与邓小平,因此爆发了激烈的交锋,华罕见地唱起了“反调”。

70年代,面对越南的步步紧逼,华国锋、叶剑英、粟裕等人,坚决反对出兵越南,有3点担忧,而邓公则列出了3个非打不可的理由。
争执不下之际,中央一元老站了出来,用一句话帮邓公下定了决心。华国锋等人有何顾虑?而邓公又是如何说服他们的呢?
华国锋、叶帅、粟裕反对出兵越南,三点理由有理有据
邓小平曾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中国总共为越南提供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现值200亿美元。中国援助越南的汽车、飞机、坦克、军服、油料、食品等,足够装备200万人的部队。

在援越抗美的艰苦岁月中,有1100多人壮烈牺牲。胡志明主席曾盛赞中国援越部队,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
可随着胡志明的去世,越南政坛大洗牌,黎笋上台后,开始慢慢疏远中国。到了70年代,他们背靠苏联好乘凉,将中国的恩情抛之脑后,还四处点燃战火,公开与我国叫板。
从1975年到1984年,150万越南华侨被驱逐出境,他们的财产被越南当局霸占,越南还频频在边境挑起争端,不得不让我国,重新开始审视两国的关系。
1978年年底,中央召开了一次军事高层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攻打越南。华国锋、叶帅和粟裕,对此都持反对意见,这也是和当时的背景分不开的。

第一,中国刚刚走出动荡岁月,百废待兴,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场对外战争去,这是否明智?
第二,如果我国贸然出兵,会不会引来苏联介入?越南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个成立“南半岛联邦的美梦”,他们将中国视为最大的障碍。
苏联为了大力拉拢越南,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为越南提供大量军事装备。越南竟夸下海口,称自己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不仅在中国面前不可一世,还对柬埔寨蠢蠢欲动。如果我国对越出兵,苏联能袖手旁观吗?
第三,从地缘上来分析,苏联和越南分别位于我国的一北一南,如果二者合作,将对我国形成包抄的态势,这是很棘手的问题。
邓公提出症结所在,是否出兵,关键看北边(苏联)反应大不大?
应该说,这3点理由在当时是站得住脚的,因此也得到了不少与会者的支持。邓公却坚持己见,提出了3点理由反驳,并得到了其中一位重要人物的支持,就此扭转了局势,并最终赢得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那么,邓小平为何要坚持出兵?又是哪位中央元老料事如神呢?

越南在得到苏联的庇护后,翻脸不认人,不仅将越南华侨驱逐出境,还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军事会议上,华国锋、叶剑英、粟裕等反对出兵,三点理由无懈可击,可邓小平却有自己的想法。
进入到1978年,越南寻衅滋事事件,达到了惊人的1100余起。与此同时,中国也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边境环境,是十分“致命”的。邓小平开始思考,要如何教训教训越南呢?
老同志的客观分析,邓公是极为认可的,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中越战争不是南边仗打得好不好,而是北边的反应有多大。
第一,美苏军备竞赛,令苏联经济力不从心,它很难顾及到越南这个新入伙的小兄弟。
第二,苏联正在和美国进行“战略武器限制条约”的谈判,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为了别人的家事出手,导致谈判破裂,这是得不偿失的,苏联也会慎重考虑。

不过这事还真说不好,当年苏联也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日本还指望苏联能捞他一把,最不济也能保持中立吧。结果苏联直接开战,将关东军打得落花流水,战俘全部被拉去西伯利亚挖土豆。
陈云力挺邓公,速战速决,苏联插手几率不高
苏军究竟会不会介入?万一介入后,对我国的影响大不大?邓公在心里早就有了决断,但是为了慎重起见,他特意征询了一个人的意见,他就是陈云。

作为中央元老级的人物,29岁就出任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分析道:“苏联在中苏边境的兵员严重不足,若要进攻我国,就需要从欧洲调兵,这件事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所以,如果我们对越出兵的时间很短,苏联插手的机会极少。”
该意见与邓小平不谋而合,这也是邓公坚持出兵的第三点理由。我们将战争定位为“自卫反击”,就是要给对方一个教训。事后证明,我国从东西两线全面对越反击,到胜利撤回,战争刚好进行了一个月。

这一仗,打得越南落花流水,给我国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时机,而当年华国锋和邓公的争论,也是站在国家的立场,开诚布公的一场争论,无伤大雅。你对越南的行为怎么看?想听更多历史秘闻,关注懂人物,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叶剑英粟裕反对攻打越南 这位中共元老一句话让邓小平下定决心 百度TA说
李光耀:邓小平决策对越自卫反击战内情 东北新闻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