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三关
来源 | 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都怕“惹官司”,费时费力不说,还特别费钱。现在很多自媒体人也怕收到“律师函”,担心被打上“负面标签”而影响事业。
然而最近,有一位汽车博主却把五菱汽车发过来的律师函玩出了花,通过一出“连续公开道歉”好戏,把五菱搞得狼狈不堪,最后还硬生生让五菱主动“求和”。
五菱要求博主道歉
结果却狼狈“认栽”
事情是这样的:
近日,有五菱车主向浙江民生资讯广播主持人王飞投诉,称“买车时销售说五菱Nano充电是7千瓦,结果买回去发现只有2千瓦”。
五菱后来给出的解释是:额定7千瓦是向下兼容的,这款车型有2千瓦、5千瓦、7千瓦三个充电档位,但不管用多少千瓦充电口,只能充2千瓦,不过充电口最高能承受的是7千瓦。
而接到投诉的王飞,则在节目中质疑五菱汽车Nano的充电功率与宣传不符,结果五菱汽车发来一份律师函,认为王飞过度解读,故意误导消费者充电插座最大功率就等同于充电机功率,使用“销售欺诈”“偷工减料”“忽悠消费者”等侮辱诽谤词汇,并要求王飞连续道歉15天。
一般人被财大气粗的五菱汽车惦记上,估计都会露怯,第一时间想的或许是如何能不低头又能让五菱撤函吧。
但在抖音上拥有293万粉丝的王飞,收到五菱“要求道歉15天的律师函”后,不墨迹也不头铁,一口气发了5个道歉视频,甚至专门创建了一个“五菱道歉”合集,大有把道歉当成连续剧来拍的势头。
一开始,王飞字正腔圆的播音腔及“真犯了错,诚恳道歉”的态度,还真的让粉丝以为自己喜欢的博主犯事儿了,但很快他们回过味了:王飞表面上是在道歉、认怂,实际上是和五菱杠上了!
尤其是第4个道歉视频结尾,王飞看似是在祝五菱“能像领克一样造出优秀的车,代表中国车征战世界”,但谁又敢说他不是内涵五菱拿不出牛逼的产品呢?大家自行感受下,什么叫“道最诚恳的歉,吐最凶狠的槽”。
明白王飞道歉奥秘的网友,也开始拿五菱玩梗。
好巧不巧,五菱那段时间的股价也萎靡不振,因此有网友总结:飞哥道歉,带崩五菱。
见此情景,五菱法务部蚌埠住了,在王飞第五次道歉之后,主动选择了和解。原因很简单,王飞再这样道歉下去,五菱汽车只有“2千瓦充电功率”很可能演变成人尽皆知,起震慑作用的律师函,反将变成对品牌的反向宣传。
与其继续对品牌造成实质性损害,还不如及时止损。毕竟比起品牌的实际利益,认栽、丢点面子不算事。
道歉“阳谋”,给五菱上了一课
这年头,博主接到品牌方的律师函并不新鲜。过去,大家常用的应对策略无非两种:要么是直接硬刚“法庭上见”,要么是发文控诉博得同情、然后借着舆论压力与品牌默默和解。
但汽车博主王飞,不走寻常路,利用道歉“阳谋”给五菱上了一课。
第一,道歉是五菱律师函要求的,且如果五菱不书面发函叫停,估计王飞真会连续道歉15天。
第二,道歉内容是诚恳的,从文案、到表情、到语调,几乎所有细节角度,五菱都很难挑出毛病。王飞甚至还专门跑到广州车展的五菱汽车展台,找对方沟通、道歉,礼节到位五菱无话可说。
第三,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王飞的道歉意有所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吃瓜群众对五菱品牌的认知,但五菱拿不出证据。
从公关角度看,王飞老师也示范了什么叫“资深新闻人的舆情处理能力”。
策略上,与大企业五菱相比,自己本就属于相对弱势的一方,而选择“道歉”进一步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更容易博得大众的同情。
战术上,王飞五次道歉,都重复了一遍车主投诉的问题,还一直强调“五菱没有错,是自己错了”,撇清自己的同时,还把五菱内涵得不轻,朴实无华地道歉,却大有文章,实属高级。
结果来看,王飞更是赢麻了!
王飞抖音账号“拜托了老司机”的作品,通常只有大几千的点赞,而这5条“五菱道歉”的视频,最低也有11万点赞,最高达23万,妥妥地将道歉玩成了“流量密码”。
此外,这次“软刚”五菱,王飞老师更重要的收获,是强化了自己作为汽车博主的专业性、可信度甚至是权威性。很多博主怕收到品牌律师函,要花时间精力打官司且可能要赔一大笔钱是只是其一,更可怕的地方是大众以及粉丝会据此认为“博主言论不可信”,引发质疑,导致“人设翻车”,最终终结自己的网红事业。
实际上,只要自己站得正、行得端,就不用被律师函吓倒。
品牌公关
别把律师函玩成“纸老虎”
这次道歉事件,五菱从一开始就做错了。
一,五菱是有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但老百姓也有说话的权利,并提出合理的质疑,更何况王飞是一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地方媒体主持人。因为对方的一句质疑,就发律师函控告对方诽谤污蔑,还要求连续道歉15天,五菱给大众的第一观感是“太过霸道”,想捂人嘴巴。
二,五菱充电功率到底是多少千瓦,其解释说实话并不能令消费者信服,如此情况下发律师函,又有“色厉内荏”、“欲盖弥彰”之嫌。
三,在未有确凿证据前提下,一个大品牌动不动就发律师函,难免令人起疑:品牌的律师函,未免太廉价了吧?
最终“和解”的结果,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大众以上三点质疑,措辞严厉的律师函,到头来只是“纸老虎”?
而五菱这次犯错,究其根源,在于车圈品牌公关存在一种思维惯性:对于一切不和谐的声音,先堵再说。类似的逻辑,还有“一切质疑,就是黑公关”、“外人提及,只能吹、不能贬”等等。
我认识的一些业内朋友,甚至已经有了条件反射:只要看到不利于东家的帖子、言论,首先怀疑“这是谁家派来的水军”,而不是辨别对方提及的问题是否真实存在。紧接着,轻则发律师函警告删帖,重则直接告上法庭。
公关的核心价值,是帮助品牌建立与大众、媒体等良好关系,显然滥发律师函只会起到副作用。面对车企的律师函,多数人怕麻烦选择息事宁人。可遇上较真的媒体大V,车企就可能像五菱这样“翻车”,毕竟想堵悠悠众口,没那么容易。
原本一件大众不知情的“小事”,却因自己一封挺唬人的律师函而闹得全网皆知,得不偿失;要求对方道歉15天的是五菱,最后主动“投降”叫停的也是五菱,未免贻笑大方。
建议包括五菱在内的所有品牌好好反思“什么情况下才应发律师函”。
作者简介:刘三关,【公关头条】主理人,商业咨询专家,专注新商业、新品牌、新营销,服务过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王老吉、美团、抖音等世界500强企业、品牌。
关注【公关头条】,与百万广告公关精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