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把城市地标当大舞台,这里把英伦小镇作负资产 | 二湘空间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新华网
巴黎把城市地标当大舞台,这里把英伦小镇作负资产
文/阿达
这两天,我的心情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怒。
喜的是,我看到了“世上最靓奥运开幕式”,让我对法国人的浪漫创意充满钦佩之情。这好比是一台盛大的视觉圣诞大餐,让人在眼花缭乱之际,对巴黎这座浪漫之都有了切实的感受,“实至名归”一词在此刻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图源网络
尤其重要的启发是:关于“盛大喜庆”的模式,国人的想象世界里,基本都是“人海战术”的各种翻版,那些“提前几个月就在汗水中操练”的事迹,被主流媒体渲染得无以复加。老谋子的几个汉字模型,码来码去,码出变化有序的造型,而一众演员,就湮没在泱泱人海里。

图源网络
可是在巴黎的现场,却是一个个奇形怪状的人以各自的姿态展现自己:无论是持火炬的蒙面人,还是T台上雌雄难辨的模特们;无论是船上的自由舞蹈,还是岸上的红磨坊大腿舞……总而言之,个体、小型、穿戴不一等,是其明显的特色。哪怕是跳整齐划一的舞蹈,舞者的穿着都是不一样的。

图源网络
为啥要这样?审美理念所致。在巴黎人的眼里,排山倒海的整齐划一,可能是件可怖的事情。他们喜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喜爱个性分明、创意浪漫的艺术。
还有一条很重要:省钱。人海战术的铺张浪费,他们承受不起。
好在顶级的视觉艺术并不是靠钱堆出来的,喜庆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让精神愉悦,与钱的多寡并无必然联系。你是有钱,你可以不惜工本、提前半年让孩子们停课排练,记住自己沧海一粟中的准确位置。可是呈现的“大集体美学”画面,是否在国际友人心中得到“美学震撼”,这是值得打问号的,效果也可能是南辕北辙。在更多的老外心中,可能更看重个性之美。

巴黎奥运会海报(局部)
由上述的“美学观”,然后转到本文的主题:巴黎把城市地标当大舞台,这里把英伦小镇作负资产。
此次巴黎奥运会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主办方将比赛场地融入知名地标,建设了一系列“城市体育场”。

埃菲尔铁塔脚下的沙滩排球场
观众可以在埃菲尔铁塔脚下观赏沙滩排球比赛,在荣军院里看射箭,在大皇宫里看击剑,在凡尔赛宫欣赏马术比赛……这样绝佳的风景,对于参赛者和观赛者都是奇妙的体验。

大皇宫是为1900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
将举行击剑和跆拳道比赛。

凡尔赛花园将举行马术和现代五项的部分比赛
世界著名的景点,通过奥运会的比赛,无数次地向世人展示其间的魅力,这样的“广告效应”,简直是对巴黎的无上限宣传。如同一道美食,放在精美的器皿中,让食客食欲大增。“城市体育场”或曰“地标体育场”的思路,绝对是大视野和大手笔,既物尽其美,又因地制宜。真是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
不止于此,还有,为了不负“浪漫之都”的称号,法兰西体育场跑道已被铺上一层浪漫的紫色。在梦幻的浅紫色场馆内,运动员和观众仿佛置身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这何尝不是一次对著名景点普罗旺斯的极佳推广。

以上都是“一则以喜”的内容。
下面说说我的“一则以怒”。
下面几张图,是位于广东清远佛冈的“碧桂园清泉城”里的“英伦小镇”的实景照片。





还有好多类似靓照,在此恕不一一晒了。
我一个上海人,为何千里迢迢到这个以前被视为穷乡僻壤的粤北小城定居呢?很大原因乃因这座“英伦小镇”。自退休之后,时间自由与居住地自由,让我在岭南大地到处寻梭,一经发现这座“深山里的清泉城”,看到这里群山怀抱、温泉入户、鸟语花香、处处森林,尤其是这座美轮美奂的“英伦小镇”,满足了我对“幸福生活”的所有想象。于是二话不说,购置了这儿的房产。同时购置的共有六套,上海的亲友们甚至都没来现场考察,看到我发的这些照片,就毫不犹豫地解囊了。这里,成了我们的后花园——当然,更是广州人的后花园,这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业主是广州居民。
想象一下,每天在我的阳台上俯瞰,英伦小镇尽收眼底,在它周围延展的都是茫茫绿色,无限开阔。在此环境下生活,岂不赏心悦目?看这张阳台上拍摄的美照,是否动心?

然而就在最近,情形大变。
由于碧桂园的爆雷,他们把自己鼎盛时期花巨资设计建造的英伦小镇,在未经业主同意的前提下,将其中的一部分,有偿割让给了正在建造中的某所民办高中。为了避免法律上的纠葛或与本文主题不相干的话题影响阅读方向,这里暂且不提“小区的商业配套设施归全体业主所有”的话题,而是将目光锁定在“阉割和肢解英伦小镇”的焦点上。
由于英伦小镇部分产业的转让,这所民办高中开始了“围栅栏、建围墙”行动。于是,英伦小镇的核心亮点“喷泉广场”,就被他们彻底肢解和阉割了。他们把美丽的门面遮蔽起来,建起这座极其丑陋的围墙,以示“圈地主权”。

另外一面,则是铁栅栏。
要知道,那可是建在英伦小镇“灵魂之眼”的喷泉广场上。本来就比较袖珍精美的小小广场哪里经得气他们粗暴的阉割和肢解,顿时变得丑陋不堪。因此,引发业主群里几百号业主大声疾呼“还我英伦小镇”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就很纳闷,就算你民办高中拥有了其中一部分房产,但英伦小镇尤其是喷泉广场难道不是你的“优质资产”吗?你硬生生把她肢解得体无完肤,对你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可以留下她的美丽和魅力,让未来的高中生们与广大业主共享这个美丽空间,继续维护这道美丽风景呢?
如果换了是我,一旦能够执掌这所建造在美丽风景里的学校,肯定是珍惜得不要不要的。碧桂园鼎盛时期花巨资设计的杰作,如今被你们捡漏拾宝,无意间获得无可比拟的硬件高地,难道是被你们用来糟蹋的?为什么就不能善加利用,充分释放和发挥其含金量,以开门办学的先进理念,吸引各地的精英孩子近悦远来,这难道不是唯一的经营之道吗?

紧靠英伦小镇的民办高中建设中
试想一下,当高中孩子们置身于这样一座美轮美奂的校园里,空下来就频频晒自己的“英伦小镇”,以此增加自豪感和荣誉感,难道不是最佳的凝聚剂吗?说得深远一点,一旦孩子们当中有成为杰出人才者,他们报效母校的动机一定是“有所选择”的。假如自己的母校有非同寻常的地标建筑,有傲人的魅力景致,得到“学子的捐赠”都是极有可能的。设想在这样的英式建筑里,有朝一日建起“杰出校友档案馆”,那可真是“百年大计”啊。
当听说这所学校的校长就住在我们小区里,还是紧邻,就起心动念,能否与他聊一聊,看看能否达成共识,努力将这种“进行中的破坏”扭转过来。不管怎么说,无论是作为小区的居住者(业主或租客),还是作为这所美丽学校的执掌者,都会真爱这座英伦小镇吧?于是设法约见。
终于,在基本落成的校园里,我们在他的校长办公室里,面对面坐到了一起。
我苦口婆心,以三寸不烂之舌,对他循循善诱地讲——
对英伦小镇功能未来的科学设计和善加利用,会成为贵校在全国同类学校中鹤立鸡群的利器,这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一定要认识到英伦小镇潜藏的无限金矿。这笔钻石级的无形资产,一旦被低级思维的管理者接管经营,就会出现将其阉割肢解的惨状。高级思维应该是扩大这个稀缺资源的边际效应和溢出效应。哪怕目前英伦小镇的权属暂时归几家,也要各自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共同用好这个难得的稀缺空间,彼此增辉。通过强化英伦元素,使其更加富有特色,这是花钱都买不到的先天优势,师生们也会为她骄傲,成为凝聚人心的法宝之一。如何高估英伦小镇的价值都不过分,唯有做加法乘法,扩大含金量,才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突破口。现在在广场范围内的砌墙和围栏,都是极大败笔。趁来得及赶紧改正,未来可“大手笔做大文章”……云云。
看得出,校长大人的眼光里,流露出被打动的光芒。然后他递给我名片,上面的地址里,赫然写着“英伦小镇”,可见“与有荣焉”的心态。他说带我参观一下校园,其实是到顶楼周游一圈,极目远眺,无论哪个角度,都是美丽风景,那不是一般的美丽,而是极致之美,该校简直可以拥有“吾国最美校园”的称号。群山环抱,森林遍布,湖泊点缀,花果灿烂。某个视角处,星星点点的别墅群构成的图像仿佛绘成一个童话世界,令人陶醉。与我同去的太太和她的闺蜜面对风景走不动路了,一个劲地拍摄,甚至没看到我和校长已经走得很远。
站在风景前,校长推心置腹地说,我创办过四所著名民办高中,之所以同意到这里就职,很大吸引力是因为难得的风景,“最美高中”应是当之无愧的,而“英伦小镇”就是这所学校的灵魂。
我听到这里,不禁赞叹了一下:“灵魂”一词用得好!这所体量较大的校园紧依英伦小镇,甚至与她融为一体,那是它的光荣。不过我还是补上一句,如果英伦小镇是贵校的“灵魂”,那么喷泉广场就是“灵魂之眼”。他表认同。
当然校长大人也叹了一点苦经,说到有关“校园围墙”的硬性规定云云,并表态说,虽然自己不是董事会成员,也不是教育局之类的相关领导,但还是有话语权的,应该能够找到改进办法的。
我就进一步“启发”他:你们不是把英伦小镇的牌子都替换成了“艺术天地”了吗?何不发动贵校艺术教师的创造力,让他们提供各种方案,如何将英伦小镇打造得更具英伦特色,用别出心裁而又省钱省力的设计,比如利用原有的电话亭、汽灯、老爷车等元素,既形成某种“看不出来的隔断”,又与喷泉广场的统一风格融为一体。

我还“预警”他:学校还没开学,就遭到业主的投诉和反感。你作为其间的居住者,未来还有好日子过吗?还能看到好脸色吗?这里的业主,人数众多可万计,都是“优质生源”的源泉,你一开始就和业主为敌,他们毁你的声誉,学校的生源是否会受到不良影响?民办学校难道不最重视经营之道吗?未来的生源从何而来?最好的吸引办法是扩大良好的口碑,至少清泉城近万经济条件良好的业主会成为你们的口碑传播者。连我们业主都对你们反感差评,怎会成为佛冈或清远(甚至全国同类教育机构)的骄傲?
再说,你们把英伦小镇这块包装成学校的“艺术天地”,却将“灵魂”阉割了,“灵魂之眼”徒有一双黑暗的眼睛,满眼泪痕。如此模样,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艺术?如果我本来想成为这里的艺术生,光凭你们粗暴践踏英伦小镇和喷泉广场的行为,就不会报考你们这所学校。连这点起码的审美观都没有,还敢培养艺术人才,先把自己的审美观提高了再说吧。
再说得远一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建设无比重要,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的环境非常重要。要是有一个这样勾魂的英伦小镇,尤其是喷泉广场上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舞会或活动,学生社团在这里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这将会减少多少负面情绪,减少多少可能的自杀或自虐现象?孩子们经常向亲友们晒自己的美照,并将自己的校园引以为荣,这对孩子们的人格成长多么重要!
如果阉割和肢解了英伦小镇,这么一个无可比拟的浪漫空间,成了学校的“负资产”,将它破坏得惨不忍睹。学生们用什么来炫耀,来展示?你的普普通通的校园,如果没有英伦小镇的加持,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吗?毛都没有!
“开放思维”和“封闭思维”带给学校完全不同的命运。为何不这样想:学校没有完全拥有英伦小镇的全部房产,可能恰恰是一个“开放机遇”。正因为英伦小镇是开放的,是广大清泉城业主念兹在兹的,所以“开门办学”不但成为可能,甚至成为必须。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这里的各种精英(清泉城业主卧虎藏龙),难道不是双赢的结果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圈进“真空”里呢?只会减低他们的免疫力。
校长还给我描绘未来愿景,说学校对面的桃园也被他们征用了,那里景色宜人,其间的湖泊他都想好了,就叫翰林河(看得出他有“翰林情结”)。我心想,叫剑河或康河岂不更好,造一座小桥,名康桥或剑桥(同一意思),与英伦小镇配套,那才叫国际范,令师生引以为傲。

英国康桥
告别校长后,我心想,是不是他会转达我的意见给董事会或相关领导呢?转达能否到位呢?我心存怀疑,他的见识和认知究竟如何,是与我有共识呢还是敷衍我,不得而知。而且“破坏行动”还在继续中,未来即便改进,代价就会增加。破坏得越彻底,还原的几率越低。
虽然校长为了“解除我的疑虑”,在办公室里,曾表态说,对于投资方来说,拆一座或建一座围墙这样的小钱完全忽略不计,即使非造围墙不可,也不是只有一种。但说是这么说,推翻重来的事一般是很难发生的,我们经历过太多类似的案例。
可不,就在昨天和今天,我看到,尚未完成的“喷泉广场上的围栏”紧锣密鼓按上了,而那堵“丑陋的围墙”也开始了粉饰,贴上了红砖,看上去和小镇上的外墙颜色一致了,变得不再突兀的丑陋。可是,这就是“最终方案”吗?还是校长暂时还没有向董事会与有关领导沟通,先眼睁睁看着他们按既定方向推进?


英伦小镇的喷泉广场经过围墙和围栏的肢解和阉割后,不但变小了,而且丧失了整体感和统一感,估计该校早就下决心不再用这个“灵魂之眼”了,因为她不属于学校,干脆就一刀两断了。然而,他们有这个破坏地标建筑的权力吗?地标建筑的意义不但对于清泉城的广大业主,即便对于佛冈县、对于清远市,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难道各个层级的“有关们”,都是低级思维的近视眼吗?难道就没有一个明白人吗?
我在视频里看到很多这样的“好镜头”:在上海、在武汉、在广州,一群年轻艺人们在“地标建筑”前载歌载舞或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极大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这是最好的活广告,其他手段难以媲美。一个好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地标,地标建筑的文化包装和挖掘内涵,产生的影响力无与伦比。拥有这样的地标建筑,是不可多得和不可复制的聚宝盆,如果却肢解阉割,这是多大的失策,不,是犯罪。
……昨天晚上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看得我热血沸腾,不绝如缕的各种创意,包括塞纳河上的“上场检阅”,让我喜上眉梢,看到“展示伟大和美好的另一种可能”。可是梦后醒来面对现实,每天经过英伦小镇,看到她被野蛮的蹂躏,怎能不怒从心来,满腔怒火。两相比较之下,人家把地标建筑当正资产做乘法,这里却把地标建筑当负资产做除法。呜呼哀哉!
是漫长的等待校长大人有朝一日向董事会“反映”呢(他说到时让我对他们“上上课”),还是我先发表这篇微文来促进事情的改观呢?思来想去,决定还是采用后者为妥。一则那个“上上课”的日期可能会遥遥无期,而且极有可能没有这个机会;二是“僵硬的规定”(有的还未必是)在“有关们”的眼里永远比“地标含金量”重要。一介书生的建议真的会被重视吗?不敢乐观。
除非业主们有朝一日集体抗争,弄成某种需要维护秩序的事件,那就另当别论了。他们看不懂一切“虚”的美好的故事,只看得懂“实”的会引发后果的事故。很多事情的结局,都是基于这个逻辑。
刚才,我还是忍不住给校长大人发了一通微信,曰:“这两天巴黎奥运会,他们把著名地标建筑当大舞台展示,而你们却把英伦小镇当累赘,活活糟蹋。这两天看到广场上的栏杆还是如期建起来,非常愤怒。如此愚蠢无知的粗暴之举,与人类文明的共识背道而驰。”我是想探探他的真实态度,想看到哪怕是“稍安勿躁,慢慢解决”的暧昧承诺也好,可是那边保持沉默。
可能,他有他的为难。可能,他也认命了目前的肢解和阉割行为,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可能,他觉得时间会解决一切。或许对于他们那个层次的人来说,所谓地标建筑的含金量之类的话题,太过奢侈。就算英伦小镇的喷泉广场上载歌载舞,学子们灵魂释放;就算康河康桥上青年学子们在灵魂舞蹈,未来可期。可是……这些真的比抓学生的分数重要吗?他们永远不会懂得英伦小镇与学生分数的正相关关系,不会懂得地标建筑对于相关的人们的幸福感的关系。
所以恕我直言,亲爱的校长大人,您在分手后两次发给我的同样的招生信息:“在广州上不了普高学生(广州中考低于502),可来清远市翰林高中读艺体班和小语种班,直接上普高学藉。联系电话……”就算我给您广为转发了,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来报名。因为看了鄙人的微文,面对你们无视文化财产和艺术财富的蠢举,谁还敢指望在你们那儿获得艺术灵感,得到缪斯的青睐?
以上所述,既是个例,又不是个例,而是某种程度的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基层。所以,请读者诸君原谅我的细细絮叨。当无数“英伦小镇”获得这样的命运时,“美好中国”就会成为空话。
作者简介
阿达: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作家、批评家。著有《家庭启示录》《无所不侃》《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等20种著作。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好文
二湘:俞敏洪和董宇辉分手,各自承受自己的命运
大叔迷恋萝莉,究竟是人心龌龊还是人性圣洁?
刘擎:如果每个人都是自保,社会将非常萎靡 ,为什么恐惧亲密关系
俞敏洪的体面,是送给董宇辉最后的礼物
看《抓娃娃》笑着笑着,却脊背阵阵发凉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