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资本市场很火热,趁着国庆节假期,诸位在家的朋友可以顺便读一读。
这本书的书名叫《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彼得·林奇是全球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有多成功呢?有人说他对基金业的贡献就好比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取得的年复合收益率是29%,这个投资业绩打破了美国共同基金行业的纪录。
彼得·林奇在这本书里和盘托出了自己整套选择股票的理念和方法。
彼得·林奇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选择“十倍股”的方法。所谓十倍股,就是未来10年里股价能涨10倍的股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牛股。这个方法,他也在书里做了详细的阐述。
投资大师巴菲特与彼得·林奇一直惺惺相惜,这本书刚出版后不久,彼得·林奇就接到了巴菲特的电话,巴菲特在电话里说:“我刚刚读完你的书,我非常喜欢” 能够得到巴菲特的如此赞誉,可见这本书确实有很了不起的过人之处。
接下来,我们详细讲述彼得·林奇的整套投资方法。这三个方法分别是:
选出十倍股;
这些股票不能碰;
掌握买卖的时机。
一、如何选出十倍股
在彼得·林奇的投资生涯中,非常重视对于十倍股的挖掘,这可能跟他人生中第一次买股票的经历有关。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买入了人生中第一只股票,飞虎航空,当时的买入价是每股7美元,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飞虎航空的股价涨到了30美元以上。
你看,他人生中买的第一只股票就是一只五倍股。
正是这次成功的经历,坚定了他在之后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不断寻找大牛股的信念。而在这本书中,彼得·林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普通人,也就是业余投资者在选出十倍股这件事情上面,比起专业的投资者更有优势。
乍听起来,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事实上,彼得·林奇的原话比这个观点更加夸张。他是这样说的,“在投资这一行20年的从业经验使我确信,任何一位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所选股票的投资回报就能超过华尔街投资专家的平均业绩水平”。
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这真是一段鼓舞人心的话语。但是,如果仅仅只是鼓舞,那当然是不够的。
别急,在这本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为什么他认为业余投资者在选股上更有优势,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华尔街专业人士的行为往往有滞后性。
彼得·林奇指出,华尔街的专业人士要购买一只股票,一般会等到有很多著名的分析师开始推荐,以及同行们开始大举买入之后。比如有一家卖衣服的公司1969年上市,一开始根本没人注意,上市6年之后,它已经在全美国开了100家服装专卖店,这个时候才只有一家机构投资者买入了它的股票,又过了4年,也总共只有两家机构投资者买入了它的股票。上市14年后,这家公司已经在美国开了几百家店,业务蒸蒸日上。此时它的股价上涨到9美元,比最初上涨了18倍,但直到此时,这家公司还没有引起华尔街的大幅关注。
又过了2年,华尔街的机构们才开始大幅关注它,这个时候它的股价已经上涨到了15美元,比最初已经上涨了30倍,为什么华尔街的专业人士会如此滞后呢?
彼得·林奇认为,是因为专业人士一般都不敢冒险去买不知名小公司的股票。他举了个例子,如果你买了IBM的股票后它的股价下跌了,你的客户和老板会问:该死的IBM公司最近是怎么搞的?但如果你买的是一家不知名的汽车旅馆公司的股票,并且你买入后股价下跌了,他们就会这样问:该死的,你是怎么搞的?
由于买入不知名的小公司要承担巨大的压力,所以独立思考在专业的投资人群中非常困难。所以彼得·林奇说,我要继续尽可能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选股。
那么,一个业余投资者该如何选股呢?
对此,彼得·林奇有一句名言:寻找十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从你家附近开始,在那里找不到,就到大型购物中心去找,特别是到工作的地方去找。设想一个下:假设一个人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乡下,自己种粮食,也没有电视看,这种情况下去哪儿找十倍股呢?
也许有一天你突然胃痛,不得不去看医生,因为乡村生活使你患上了胃溃疡,这正好使你能够碰到一只上涨10倍的大牛股——美国史克必成制药公司。
在当时的美国,上百万的人都听说过或者亲自用过这家制药公司生产的胃药泰胃美,它上市之后因为效果好,非常畅销,推出泰胃美的制药公司史克必成也因此成为了一只十倍股。
听起来选出十倍股似乎很简单吧?
但先别急着高兴,因为真相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做,甚至彼得·林奇也后悔自己错过了最熟悉的本行业的牛股。
1977年,彼得·林奇已经在富达基金工作,当时正好是整个基金行业蓬勃发展阶段,行业里有不少公司已经上市,比如有一家叫做德雷福斯的基金公司,当时股价是40美分,到了1986年涨到接近40美元,9年时间上涨100倍。
你看,彼得·林奇本人就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但是他没有买这个公司的股票,白白错过了好机会。人们不愿意买自己所在行业或者特别熟悉的股票,这似乎是一种通病。
彼得·林奇如此描述这样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如果你对医生们进行调查,我敢打赌他们当中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购买了医药股,而大部分人购买的是石油股;如果你对鞋店的老板进行调查,则可能结果是绝大多数人买了航空股而不是制鞋业的股票。反过来,航空工程师可能买得更多的是制鞋业的股票。
这实在是一个悖论,股票就像门前的草坪一样,人们总是觉得别人家的草坪更绿一些。所以,要想从身边选出十倍股,你首先需要克服认为别人家的草坪更绿的观念误导,然后要想办法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
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彼得·林奇进一步把公司分成了六种类型,分别是: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以及困境反转型。
一听到六种分类你可能会有点晕,不过别着急,真正容易出十倍股的领域,其实主要是其中的三种类型:
快速增长型
隐蔽资产型
困境反转型的公司
而且,当我们在具体分析一家公司的时候,不同类型的公司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容易出十倍股的这三种类型的公司。
首先看快速增长型的公司。
这里可是最容易出十倍股的温床,也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一类,这类型的公司往往新成立不久、规模小、成长性好,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如果能够在其中选出好的标的,我们就可能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倍甚至100倍的大牛股。
这样的公司对于业余投资者的好处非常大,由于业余投资者的账户规模一般比较小,只需要找到一两只这样的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体业绩水平。不过另一方面需要提醒你的是,这种类型的公司由于规模小,实力有限,风险也比一般的公司要高,一不小心你也可能踩到陷阱。
分析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关键,是要看它的可复制性,看它在一个地方取得成功之后,能否在其他地方一个又一个地复制,比如扩张期的沃尔玛超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随着公司不断开拓新市场,盈利快速增长,股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彼得·林奇认为,投资这类公司的诀窍,是要搞清楚它的增长期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结束,最好要在快速增长期结束之前提前卖出股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容易跑出十倍股的领域。
困境反转型公司是指那种已经受到严重打击、一蹶不振,甚至几乎要破产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很危险。但是一旦出现转机,也可能成为大牛股。
而且投困境反转型公司的股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类股票的涨跌跟整个股票市场涨跌的关联程度非常小。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汽车生产厂商克莱斯勒就曾经进入经营困境,甚至一度接近破产,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转危为安。彼得·林奇就曾经通过购买克莱斯勒的股票,为麦哲伦基金赚了一大笔钱。
1982年初,他开始购买克莱斯勒股票时股价是6美元,然后在5年的时间里涨了15倍。
除了上面提到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和困境反转型公司,还有一种公司也容易跑出十倍股,那就是隐蔽资产型公司。
隐蔽资产型公司是指你注意到了某家公司具备重要价值的资产,而华尔街专业人士们却没有注意到。彼得·林奇曾经参观过一家普普通通的佛罗里达州小型养牛公司,当时看到的不过是一些矮矮的小灌木林,一群在牧场上吃草的牛和二十来个员工,这家公司的隐蔽资产在哪儿呢?在这块土地。
10年后,仅仅这块土地本身的价值就高达每股200多美元,这就是典型的隐蔽资产型公司。
二、这些股票不能碰
我们刚才提及如何让选出身边的十倍大牛股,可能很多人听了会自信满满。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股票市场里除了让你赚十倍的大牛股,还有很多可能让你血本无归的陷阱。
该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彼得·林奇也总结了自己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我把其中最重要的三点总结出来了。
彼得·林奇的第一条戒律是: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
这一条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就像这两年流行的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很多人都在热衷于追逐风口上的猪,为什么彼得·林奇反而让我们远离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呢?
第一个原因在于,热门行业中最热门的股票已经受到大家最广泛的关注,甚至每个投资者上下班途中,在地铁里都会听到人们谈论这种股票,既然关注度都已经这么高了,也就意味着接下来新增的买入者已经很少了,新增的买入者减少,股价转为下跌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第二个原因在于热门股票注定是被高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泡沫终将破裂。比如说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股票,在过热之后出现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短时间内跌幅超过一半,很多股票的价格跌去了90%。
第三个原因在于,热门行业会有很多的资金涌入导致过度竞争,这样很可能最终结果是这个行业的公司都赚不到钱。
比如20世纪60年代复印行业的龙头施乐,可以说是当时美国市场最热门的股票,很多分析师极度看好它。1972年,当施乐股价高达170美元时,分析师们断言施乐还会无限期地持续保持增长。但随着日本佳能、IBM以及柯达等竞对纷纷进入复印行业,很快就有20家公司的复印机都能够像施乐一样的复印效果,施乐的股价随后下跌了80%。
彼得·林奇的第二条戒律是:小心那些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市场上经常有公司被吹捧成下一个IBM、下一个英特尔或者下一个迪士尼,彼得·林奇认为,这些公司几乎从来都不会真正成为它的楷模那般,因为在很多行业,第一名往往会得到大部分市场红利,第二名的盈利能力往往比第一名差很多。更何况,那些被追捧为下一个XX的公司,很多连第二名都成不了。
彼得·林奇的第三条戒律是:当心小声耳语的股票。
如果你曾经买过股票,也许你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境。某个朋友很神秘地对你说:我要告诉你一只大黑马,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哦。
但遗憾的是,这些小声耳语的股票,给彼得·林奇带来的几乎全都是惨痛的教训。比如国家卫生保健中心的股票从每股14美元跌到了50美分,太阳世界航空公司的股票从每股8美元跌到了50美分等等。彼得·林奇认为,这些小声耳语的股票往往都是讲一个神奇的故事。
比如这家公司的产品能治疗艾滋病,那家公司的产品能解决石油短缺等等,但是公司自身并没有什么收益,它们讲的那些神奇故事最终绝大部分都无法实现。所以,投资这样的公司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应该尽量远离它们。
三、掌握买卖的时机
一些投资者总是习惯性地卖出股价上涨的股票,却死抱住股价下跌的股票。彼得·林奇认为这种投资策略很愚蠢,就像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一样,那么反过来行不行呢?
也就是说卖出股价下跌的股票,而留住那些股价上涨的股票。但是彼得·林奇说,这种投资策略也高明不了多少。
正着来不行,反着来也不行,究竟该怎么做?
其实,之所以说这两种策略都不好的原因在于,这两种策略都把当前的股票价格变化当成了主要的决策依据,那既然不能简单地看股票价格,应该看什么呢?
彼得·林奇说,你应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看看股价对于公司的基本面来说是高了还是低了。如果股价被高估了,就应该卖出,如果股价被低估了,就应该买入。这一点跟巴菲特主张的价值投资策略有很大的相似。
当然,这里彼得·林奇也做了两点补充,有两个特殊的时期,你很可能会发现特别便宜的股票,第一个时期是在每年年底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为了减税而卖出亏损股票,这个时候你很容易捡到便宜货,这跟美国的税法有关系,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二个时期就是在股市崩盘、大跌的时候,这种现象股市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而这个时候,往往也是你捡便宜货的好时机。举个例子,在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发生了崩盘,几乎所有公司的股票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跌。前面我们讲到过,彼得·林奇曾经错过了他所在行业的一只大牛股,也就是德雷福斯基金公司的股票,因为业务快速发展,这家公司的股价上涨了很多,而在这次股市崩盘中,因为受到市场整体悲观情绪的影响,德雷福斯基金公司的股价也随着大盘下跌,最低的时候,这家公司的业务估值几乎只相当于每股1美元,接近于白送,这显然是极好的投资机会。彼得·林奇抓住了机会,开始在市场大跌中买入这只股票,一年之后它的股价涨幅达到了60%。
谈完了买入的时机,我们再来看看卖出的时机。投资者在卖出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早地卖出了一只大牛股。
彼得·林奇在玩具反斗城上过早地卖出,损失了不少利润。玩具反斗城是一家非常优秀的销售玩具的专卖店,在上世纪80年代它在美国扩张得很快。彼得·林奇对这家公司做了充分研究之后,以相当于每股1美元的价格买了它的很多股票,然而就在他买入后不久,彼得·林奇从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当时零售业的泰斗级人物购买了玩具反斗城公司20%的股票,他的大量买入导致股价上涨,当时彼得·林奇心想,按道理来说,当这位泰斗级人物停止买入之后,玩具反斗城的股价就可能会下跌,所以他就在股价5美元左右把股票全部卖掉了。结果到了1985年,玩具反斗城公司股价上涨到了每股25美元。
没错,这是一只在短短几年内上涨了25倍的超级大牛股。遗憾的是,彼得·林奇只赚到了5倍。而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当初向彼得·林奇推荐这家公司的他的同事彼得·德罗斯管理的基金一直坚决持有玩具反斗城,最终获得了25倍的惊人投资回报。这也说明,当你长期看好一家公司的发展,就不要因为短期的理由去卖出它的股票。因为一旦卖出,你就有可能无法再用同样的价格买回来了。
听到这里你也许有一个疑问,到底有没有一个办法能让我们把股票卖在最高点呢?
答案是不存在。不过,彼得·林奇告诉了他在卖出股票时的经验,那就是像思考何时购买股票一样思考何时卖出股票。
该何时卖出股票,其实本质上就是把握好两点。第一点是,回顾你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如果当初买入的理由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就该卖出了。比如说,你买入了一家快速增长型公司的股票,当初的买入理由是这家公司正在快速开拓新的市场,盈利处于高速增长期,那么一段时间过后,当公司的快速增长已经减慢时,意味着当初的买入理由不存在了,此时就应该卖出。
再比如说,你买入了一家困境反转型公司的股票,当初的买入理由是公司面临危机考验,但是又有可能脱离困境,同时股价大幅下跌,那么一段时间后,当公司转危为安,所有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股价也已经大幅上涨,也就是该卖出的时候了。
这是把握卖出时机的第一点,那第二点呢,就是把你持有的股票跟市场其他股票的性价比做一个对比,如果其他股票的性价比已经远远高于你所持有的股票,你也应该卖出了。
彼得·林奇的思维方式与邓普顿非常一致,当有人问邓普顿什么时候该卖出股票,邓普顿的回答是:当我找到比这只股票性价比更高的品种时。
这里提到的性价比,就是指股价相对于公司基本面的低估程度,股价越被低估就越好。
股票市场有句俗话,叫做“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卖出往往比买入更难。
在全球投资领域,彼得·林奇是以投资成长股,尤其是选出十倍股的能力而广为人知的十倍股往往容易出现在快速增长型公司、困境反转型公司或者隐蔽资产型公司中间,而另一位投资家巴菲特同样以选股能力见长,但是在选择的公司类型上,巴菲特更侧重于稳健成长型的公司以及消费品公司。
另外,两人在持股的集中度上有明显的不同,当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公司,彼得·林奇会买入一点,而巴菲特会尽可能重仓甚至买下整个公司。换句话说,彼得·林奇的投资更加分散,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一度持有1500多只股票;而巴菲特的投资则要集中很多,他的持仓一般就是几十只股票。
当然,对于业余投资者,彼得·林奇的建议是通常持有3~10只股票就够了,这一点倒是与巴菲特不谋而合,彼得·林奇在他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后宣布退休,当时他提出的理由是想要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所以他的公开业绩记录只有13年,而他在13年中创造的29%的年复合回报率,成为业界的一个传奇。
在退休之后,他将自己大量的时间投入了慈善和公益事业。在投资中,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加重要,懂得激流勇退,也是一种大智慧。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彼得·林奇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我要尽可能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来选股,”这本书也是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如果你是一个业余投资者,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