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普通人,根本不懂房贷


「2017年7月28日摄于北京市昌平区」
在2016年房地产市场行情起飞后,无数家庭都在为一套房的首付而努力。等到首付凑够了,房子买了房贷也背上了。
好在那几年,虽然贷款利率高,但好在房价蹭蹭蹭蹭往上涨,所以大多数人都忽视了房贷的威力。
等到这几年房地产行情走差,大家才开始意识到房贷的威力。很多家庭稍微咬一咬牙,其实都能够拿出当地一套房的首付出来。大家开始操心每月定期的月供能否供得上,连续供30年的”房奴“要不要当的事儿。‍‍‍‍‍‍‍‍‍‍‍‍‍‍‍‍‍‍‍‍‍‍‍
总的来说,是大家开始把钱当钱看了。
但对于99%的人来说,在买房办理几百万的贷款时,都是麻木的状态。从来没有背过这么大的贷款,也从来没能贷出来过这么大数额的贷款。
对于银行来说,它们轻松拿捏了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因为普通人对于超出自己生活的大额数字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一个居住在七八线小城的人,日常开销吃饭买菜,娱乐顶多就是看看电影什么的,最大的一笔收入其实就是一个月三五千的工资,最大的花销是几千块的iPhone手机、几万块的代步车。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月薪5000元,他衡量所有他需要购买的东西是他月薪的几分之一,这就很容易。所以,对于几毛钱他不当回事,但对于一单外卖要收3-5块钱的配送费他就会计较,在电商平台买一件几百块的服装不包邮他也会计较。
基于他的生活,他能够充分理解这十几块钱对他意味着什么。
但是如果某个商品的价格超过了他的工资,他其实就有些认知困难了。比如买一辆摩托车,看中了两辆,其中一辆卖2万元,一辆卖1万8,其实就差了2000块钱。但就是这2000块钱的差距,其实他没有明显的体感感受。甚至可以说,这2000块钱的差距带给他的感受甚至比不上一单外卖的配送费带给他的体感。因为2万元和1万8超出了他多年以来的生活所建立起来的数字认知,导致他不能够很清楚地去认识到那个巨大的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往往在这个时候,这个摩托车店里的销售的意见就变得非常有参考价值,比如销售说这个2万元的车刚出来半年,现在做活动有20%的折扣等,诸多话术作用下他可能会忽视掉这2000元的差距,进而选择2万元的那一辆摩托车。这并没有错,只是他自己做选择时已经不理性了。‍‍‍‍‍‍‍‍‍‍‍‍‍‍‍‍‍‍‍‍‍
这还不过是一辆2万元的摩托车,再把数字放大100倍到200万的房贷级别,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数字基本上都是懵逼状态。比如说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每月月薪2万元,一年下来除去家庭开支还能攒下10万,攒了几年凑了一些钱想买房。这个时候,其实他对于总价300万元和500万元的房子,在价格认知上并不清晰。他不清楚300万是什么样的,500万是什么样的……以至于房贷是还25年好还是30年好,他也没有概念,这个时间距离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
有专业的研究分析说,普通人也就能理解1-3年之间发生的事儿,能理解5-10年的事儿那就不是一般人了。看看你自己是不是不是一般人?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买房就是凑够首付就行了,后面70%的房贷问题好像不存在似的。最近,北京下调首套房首付比例到20%后,看房和成交一下子又多了起来,这些人认为更低的首付比例就更应该冲进去买房子。
买完房后,前几年按时还房贷,慢慢开始对房贷有了一些认识。前些日子提前还房贷很火,很多手头有点闲钱的都去还了,还的时候突然发现还了几年都是利息,本金才还了一点点。这个时候,慢慢对房贷有了一些认知。‍‍‍‍‍‍‍‍‍‍‍‍‍
再过几年,随着年纪变大,家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还要还房贷,压力山大。大环境变差了,身边同部门的几位都被裁掉了,他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工作也不敢有怨言,生怕被辞退。这是绝大多数中年工薪族的命运。因为房贷,很多事儿变得不一样了。
一定程度上要感谢三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对于房贷的认知。但很多人都在车上,只能无奈后悔的摇头。
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虽然仍是“国民支柱性产业”,但它的发展终于要进入到下半场了。银行和国家齐心协力将系统性金融风险“软着陆”到了每一位背着房贷的年轻人。国家感谢你们的接盘,银行感谢你们的接盘。
所以,99%背上房贷的人根本不懂房贷到底意味着什么,就匆忙上车了。如今房价已经“过山车”,开始向下俯冲,才意识到自己被困在这个陷阱里头了。现在想想自己一年能攒几个钱,一辈子能攒几个钱,都要花在房贷上吗?问问自己甘愿一辈子做房奴吗?
如果想明白了,那就点个赞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