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我读完了著名金融家、投资家单伟建先生的回忆录《走出戈壁:我的中美故事》。
机缘巧合,在某个微信读书群里看到单伟建,对单伟建的了解,只停留在此之前是《金钱博弈》书籍的作者,仅此而已。当我看到链接里书籍的封面,一种《夹边沟记事》的荒凉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对那段历史有了解的兴趣,但在国内公开出版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出人意料。当时,我对于书籍所讲述的故事的兴趣,远大于我想对这个人的了解。
因此,当时就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上搜索了该书籍,但一直没有上线。后来,该书上线了微信读书。遂在8月中旬兴奋地打开了它。
这是一本回忆录,2019年出版了英文版《Out of the Gobi:My Story of China and America》,并在当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2019年最佳的十本书之一。英文版之后才有了中文版本,但中文版并不是直接从英文版翻译而来,而是有所删改。我想,如果按照英文原版翻译过来,那很可能在国内都出版不了。
这本书记录了单伟建从小时候在北京台基厂大街附近的家庭居住的情况,中学后因为时局去内蒙古戈壁滩上的知青生活,以及后来赴美求学经历的综合讲述。
以前也读过一些自传、回忆录式的书籍,感觉大多有吹捧的成分,但在《走出戈壁》这本书里,作者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手法,带着娓娓道来的口吻,夹杂着丰富的细节,伴随着戈壁滩的荒凉感,切身讲述着他的生活、经历、遭遇。
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学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在1966年以后,那是一个敏感的年代。很遗憾,时至今日,我几乎没有读过多少与时代命题相关的书籍,因此对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转换,奋斗在时代中的积极作用等了解比较少。
我只知道,知名作家王小波也曾写过知青岁月的文章,天津籍的冯骥才也写过《100个人的十年》等,也能够大概了解到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个体在时代枷锁中的自卑、羞涩和愤懑。出身几乎决定了个体的命运,大部分人在十年洪流中迷失、堕落。
在《走出戈壁》里,一群青春少年被下放到戈壁滩上。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这些初中、高中的孩子们被安排到各个连队,要下地劳作挣工分,这个过程被称为“劳动改造”。
但在戈壁滩上,能有多少工作做呢?从书籍中我们看到,有很多工作其实并没有必要做,并没有什么意义。比如部队分配大家去挖土豆,但是挖出来的土豆后来又没有车开过去收,导致大部分土豆烂在地里,相当于做了无用功。后来,大家又连续几个日日夜夜辛苦劳作去修土壕,但后来修筑的土壕也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所以,这么多轮次下来,几个月几年下来,大部分人在这样的折腾式的“劳动改造”中渐渐失去了耐心,年轻人炯炯的目光流露出更多的无助。但单伟建不一样,他在《走出戈壁》中讲道,“我自己工余时间就看书,而大部分人在打扑克,下象棋。”
“干什么事都要干好,否则闲着也是浪费时间,而且争强好胜,虽然身体瘦弱,但不甘人后,如此而已。”
“李荣田(特殊年代在戈壁滩上认识的知识青年)曾经对我说,浪费时间就是对自己犯罪。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任何时候我如果无事可做就深感自责,甚至在与家人度假的时候,也是如此。他的话敦促我不停地读书、工作或做点儿有用的事情。”
所以,在当时没有英文资料可以读的情况下,单伟建就反复看药品说明书里面的英文单词。也是这样积极认真上进的态度牵引下,他才在后来被推举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才有了后来去大学进修英语,再后来赴美留学改变命运的机会。
有个小插曲,单伟建在书中讲述说,在前两次的大学生推举中,自己并没有被选上。在书中,他也记录了他的想法,”那天晚上,我很晚才回到宿舍。我告诫自己,不能放弃,无论受到多大的挫折,都不能放弃,放弃就是对自己的犯罪。我必须坚持下去,继续努力,等待下一次机会。“
他自己也在书中讲述将其归因于“和领队的关系不够密切”。但也因此事,单伟建发现了人性中的恶,在了解到社会“阴暗面”后,单伟建开始主攻这个难题——单伟建开始广结人缘,比如通过让父亲寄书过来学当排球裁判,以获得更多认识其他人的机会。单伟建通过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到相关、对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来说,实属难得。
我们站在现在的视角看,那个阶段的大学生,除了考试还能通过群体推举上大学,也绝非普通人。但又转念一想,纵然不是普通人,那时候想要获得上大学,后来还能赴美读博,更不是普通人了。也正如珍妮特耶伦在《走出戈壁》序中写道,“单伟建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这里插一句。珍妮特耶伦,不仅在2014-2018年出任美联储主席,也是也是单伟建首次赴美攻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的学术指导教授。而耶伦,也只是单伟建所认识的大佬人物中的一个。所以,在该书中,我们也了解到单伟建与诸多知名人物相识、相交。如当时拥有美国最大的私人化工企业的乔恩洪斯曼之子洪博培,后来成为美国犹他州州长。哈佛大学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作者)、以及后来被称为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博士等……
在经历重重困难险阻赴美后,单伟建继续发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从一个戈壁滩走出来的知青做到了藤校的副教授。或许,在经历戈壁滩上的劳苦工作后,后来遇到的学习的苦都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苦难也是一种成长。
单伟建也承认苦难的作用。”在最心灰意冷的时候,我反复提醒自己,自我放纵就是对自己的犯罪。基于这个信念,我从未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刻苦读书,才有了今日。现在如果松懈的话,对不起对我寄予厚望的家人,也对不起我自己。我告诫自己,不能放纵,永远不能,我要把书读好。学位是给别人看的,学问可是自己的。“
还有一些金句,我做了摘抄:
1、我的人生哲学就是不断地学习、做好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抓住机会,仅此而已。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为自己设计未来是不现实的,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2、我努力学习,但老实说,由于课程安排紧凑,时间紧张,所以有的课程我虽然考的不错,但对很多细节都感觉模模糊糊,即便考了满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是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从容地读书学习,而不是用填鸭方式作为考试而读书就好了。可惜,这对我来说太奢侈,因为我有太多的知识空白需要填补。
3、轻信是因为无知。
4、学外语要厚脸皮,见人就说。有一个高年级的同学,姓唐,就是这样,抓到一个人就说英语。听说有个人被他搞烦了,呵斥道”你再和我说英语,我就扇你耳光!”后来这位唐行同学成了联合国的同声翻译。
5、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对权威不能盲从,要问个是非。如果权威是错误或愚蠢的,就不应该服从。当然,违抗权威有时要付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阳奉阴违未尝不可。只有不盲从权威,才能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的见解。(还有一些发人深省的段落,因为某种不可抗力的原因,就先不发出来了。强烈推荐观看全书。)
……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起中学时期学过的古文《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后来也当上高官,与年轻时经受的苦难也是分不开的。
匮乏的物质和苦难,也许真的磨砺了宋濂、单伟建等人。在恶劣的大环境下,如何谋得更好的生存,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还能有所成长,化逆境为顺境。在《走出戈壁》这本书里所有关于环境的描述,生存的描述,绝大部分人都难以做到。所以,总之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历史进程,而最重要的则是自我的奋斗……
感谢您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