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削铁如泥这是一种夸大的形容词,就像“二郎山高万丈”一样,剑为什么从春秋战国后在战场逐渐淘汰,就是因为不实用,损耗极高难以修复,古代那点破剑,硬度五十左右都够呛,而且因为没有成熟的炼钢技术,所以需要大量人工去锻打,成品率,生产周期都极其过份,最终只能走“瑞士金表”路线,成为富家公子和将军腰上的“劳力士”,现代钢材不管是从冶炼技术,合金成分,热处理控制,哪怕是个农村社办小钢厂都远远碾压古代干将莫邪那种手工作坊了。
第二,古代的铁器基本都是生铁,熟铁,比较软,一般屈服强度也就不超过200MPa,也就是说每平方厘米施加20公斤力就会永久变形,所以被材质好的钢刀削铁如泥是很有可能的。现在的普遍都是钢制品,强度硬度都比铁器大得多,所以削起来就没那么顺当了。一般碳素钢的屈服强度都在300MPa以上,每平方厘米施加30公斤以上才能让它永久变形,合金工具钢更是能达到1000MPa以上,也就是每平方厘米施加100公斤以上才能让它永久变形。
第三,削铁如泥只是一种形容,是说明刀的锋利。古代有削铁如泥锋利无比的宝刀这并不是误传。古代的刀也并不是都能削铁如泥,真正的宝刀是少数的,少之甚少。是在得到希有原才料之后再花费铸剑师很大的心血才能够铸造成宝器。现在的菜刀批量的生产,在工艺上不可能花费像铸宝刀宝剑那样的心血,这才是菜刀不能与宝刀相提并论的原因。参看现代龙泉宝剑的铸造工艺就知道古代有没有削铁如泥的宝刀。
第四,古代削铁如泥的刀剑是存在的,但数量很少,因为必须经过几十道制造工序,因此价格非常昂贵,只有帝王一类人才能拥有。当然,现代科技发达,能制造出比古刀剑质量更高的利器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价格也低得多。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它。
第五,青铜器时代无铁可削,自然也不会有削铁如泥这个词。估计那时人们先是发现青铜刀具比石刀木刀好用,后来又发现它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到了铁器时代仍然是同样的过程。人们渴望有一种刀具连铁都能轻松削,而另一方面,讲故事写小说时夸张是不可避免的,两方面一结合,“削铁如泥”的刀便诞生了。现代我们看到,削铁如泥的实景在机械加工过程中能轻松实现,而在手工状态下,削铁如泥的条件比较苛刻,难以实现。
第六,现在也没问题,磨菜刀的用铲刀铲平菜刀刃面时就有削铁如泥的感觉。菜刀夹钢部分通常是50钢,热处理硬度一般是HRC48左右,再硬就脆了。用于铲平菜刀的铲刀刀头一般用的是T12,热处理硬度是HRC64左右,自然就有削铁如泥的感觉了。T12在HRC64的条件下虽硬,但还是很脆的,所以只能削,不能砍。
第七,古代宝刀能够“削铁如泥”的说法,实际上是对古代锻造技术和材料的一种夸张描述。古代的宝刀之所以能轻松“削铁如泥”,一方面是因为其材料和锻造技术不断进步,使得宝刀具有远超一般兵器的硬度和韧性。另一方面,古代所指的“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钢铁,而是更多指铜或含碳量极高的生铁,这些金属的硬度和韧性更高,因此古代的宝刀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然而,科技进步后,现代的刀具材料经历了从碳素工具钢、高速钢到硬质合金、陶瓷刀、PCBN(立方氮化硼)和PCD(聚晶金刚石)刀具的发展。现代刀具材料的硬度在hv2000以下,虽然硬度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够像古代宝刀那样轻易削断铁块。现代刀具的设计和制造更加注重切削性能、耐用度、加工效率和成本控制。现代刀具材料的主要成分包括碳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以及粘结材料,如Fe3C、WC、TiC、Mo2C、TiN、Al2O3、Si3N4等。这些材料的机械和物理性能的进步,以及与工件材料的匹配,是现代刀具设计和制造的关键考虑因素。因此,尽管现代科技完全能够制造出比古代宝刀更为锋利的刀具,但由于古代的“削铁如泥”描述可能基于对古代材料和工艺的夸张理解,以及古代所指的“铁”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钢铁,所以现代刀具无法达到古代宝刀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现代刀具的制造更注重综合性能的优化,而非单一的硬度或锋利度。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