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同事说,跨国外企是“养老单位”。“养老单位”肯定是有所夸张,但对比国内大厂真的是要好很多。
上面是一位网友的现身说法,说说我的经历吧!
我在互联网领域工作8年,经历过央企(2年)、大厂(6年)、外企(3个月)。上一家是蚂蚁金服,今年跳槽到了一家外企,身边的朋友恭喜我在“神仙外企”,但我更想从亲身经历出发,讲讲我从央企、大厂到外企感受最突出的几点差异。
1、企业文化
说起外企和国内企业,“企业文化”最常挂在嘴边,以前觉得企业文化很虚,到现在这个年纪才深深体会到它会影响打工人的方方面面,诸如何种情况下需要加班,是否能保持工作与家庭平衡,是否需要以及如何拍领导马屁这些具体问题。反复揣摩之后,我个人认为中外企业文化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外企更相信个体的力量可以让企业变得更强。
国内企业更相信集体的凝聚力
拿阿里和亚马逊的价值观对比一下,一目了然。
阿里的“团队合作、敬业“基本都是以集体为重,甚至提到平凡人做非凡事,先把人定义为平凡,给人的感觉就是进入集体先适应环境。
亚马逊的”主人翁、决策、选贤育能、敢于谏言、好奇求知、最高标准” 等都是强调个人力量的突破。
2、考核方式
我所经历的外企是OKR考核,国内企业是KPI考核。不管是OKR还是KPI, 和绩效有多大关系,就另当别论了。在这一点上,外企和大厂没啥区别。但也不能不重视KPI/OKR,写的比较含糊别让大家留下把柄也是写KPI /OKR的技术,起码保个本(绩效评B)。
我不是专职的HR, 无法从专业角度评论两种方法孰优孰劣。个人观点,OKR 更自驱(KR由员工自己定)、敏捷(KR可以随时改)。KPI 就是从上至下推行,大家目标一致,简单。但个人不会主动思考为啥要达到这个目标值,或者说你思考也没啥用,有时候明知道是错误的,也要勉强完成。领导层面,容易为KPI 达成率迷惑。从绩效考核方式的不同,很容易归因到企业文化的差别。
3、薪资
国内大厂老板(上级领导)对薪资的控制比例在20%甚至更高,这就是老板的一言堂。这种政策直接导致大家完全服从,各种花式拍马屁。服从抑制了基层创新,拍马屁可能导致上层被下层蒙蔽。
在外企,老板对薪资的控制力度较小,大约10%甚至更小。同时,外企管理者的薪资也和手底下人的反馈有关,所以管理者对员工至少表面上都是很客气的。另外我现在效力的这家外企就经历过员工投诉主管,甚至还有员工集体向总部弹劾中国区CEO的情况(尽管这种情况不常见)。相对来说,外企领导的权力和国内大厂相比,是比较小的。这又可以归因到企业文化上。两种管理孰优孰劣,见仁见智。
4、央企、外企、大厂,工作感受有何不同。
公司氛围
央企:氛围比较官僚,领导需要捧着,说话做事都要很小心。
外企:氛围比较民主,自由度比较高,崇尚flexibility和work life balance。
大厂:有一种奋斗的氛围,周围的每个人都很优秀并且非常努力。
工作节奏
央企:加班不需要理由,周末加班也得随叫随到,并且没有加班费也没有调休。平时的加班大部分是由于开会很晚,因为要等领导忙完再来开会。
外企:非常有时间观念,开会会严格按照预约的时间进行,其他时间自由安排工作。朝九晚五,基本不加班,周末偶尔加班可以调休。
大厂:早上上班比较晚,大部分都是10点半左右到,晚上7点晚饭后基本还会加一会班。工作时大家都很投入,和同事交流基本都是通过app,所以工区一般都很安静。
薪资福利(具体)
央企:薪水+年终奖,年终奖根据业务完成度发,各种节日都有礼品,还有一些软性福利如干洗、早中饭等等。
外企:薪水谈的是年薪,没有额外年终奖,因为我们区域人比较少没有hr,节假日没有礼品。其它软性福利有话费报销,工作手机,出差可以住五星级酒店。
大厂:薪资14-16根据绩效而定,节日会有公司统一设计的礼品和活动,线上也有很多活动可以参加,领取公司周边。早中晚餐都可以在公司吃,并且还很丰盛,公司还有免费健身房、班车。
5、从互联网大厂裸辞到外企,我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大厂裸辞之后,秉承着“找一份健康、可持续能沉淀的工作”的理念,我跳槽到外企亚马逊,转眼三个多月了,来分享下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变化吧!
节奏放缓氛围简单
朝九晚五的节奏相比于互联网的996真的太香了,我所在的部门,六、七点已经算是加班天花板了。外企的人尊重工作,也尊重生活,但不卷的工作节奏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摸鱼,因为打工时间有限,大家反而会更珍惜实实在在的上班时间,并且和同事们简单相处。
而我也把之前在互联网无效卷的晚上时间,用来思考业务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拥有了掌控时间的自由来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从注重敏捷性到注重规划性
外企整体的业务体量都是非常巨大,执行成本高,基本上绝大部分的执行工作都会交给agency,势必导致非常注重对员工的规划性和全局性的培养,这点从外企在校招时,只招聘管培生就能够看出来。在优秀领导的帮带下,我也从原先很容易陷入执行细节,变得能够更加充分思考。
从互联网的工具人转变成“人”
相比于互联网的唯KPI和结果论,外企更关注发生在员工身上好的变化,比如主动性,责任心的强化。
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公司的招聘规则上,也得到了体现。有次在内部hr的分享会上,关于公司的招人用人标准时,hr小姐姐提到当公司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不会因为他是否是女性,是母亲,是家长,或者是一个gap很久的人,而随意否定ta,相反,这些特性也能反映其独特的优势。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我更觉得自己是人,而非在原先互联网氛围下的工具人。
更适应跨文化工作方式
全球化的工作体系,意味着时不时要和不同国家业务的小伙伴沟通,如何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针对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便成了一个重要的工作课题。
同时,英语也变成了一个必备技能,各种工作内容,60%都是英文版本,看剧,学外刊,刷芝士派上各种听力,变成我的一项日常。慢慢的,我从一开始对英语工作内容的陌生,到现在的能够比较顺畅的阅读,感觉自己进步非常大。
虽然夸了这么多,但躺平是不可能躺平的,这份工作因为职责和行业的变化,带给了我非常大的挑战,焦虑和压力也是常态化的。但我相信在整体良好健康的工作氛围下,自己也会越变越好的。
- END -
文字 | 钰姐(化名) 编辑 | 思齐
图片来自于粉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