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厂还会“裁员”么?


年底了,至少已经有三位互联网大佬出来讲话了。感觉每家的问题都很严重,2023年大厂还会出现规模“裁员”么?




B站、小米、知乎,12月以来在接二连三传出裁员消息的大厂中,这三家备受关注。
B站首先在月初就传出了“已经开展了一轮系统性降本增效行动”的消息,后来官方火速回应称,业务调整伴随人员调整,无大规模裁员。其次是小米,被传裁员6000人。后小米内部人员回应:实际优化人员数量不到整体的10%,补偿政策为N+2,未休完的法定年假按照双倍金额折算。而知乎也在最近被传“再度裁员10%”,知乎的官方则回应道:属于正常的组织升级,不存在比例一说。
从腾讯马化腾讲话的视角来看,目前的现状已经呈现了互联网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各个大厂几乎都被爆过大裁员,而且比例都比较高。无论从政策走向,还是资本市场,备受青睐的互联网行业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活下来的业务都是与社会效益挂钩的。
还有流量见顶,电商竞争激烈,科技创新能力缺乏等,都是造成寒冬的原因。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互联网有今天的局面意料之中。
最让人心疼的是常年996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繁华的荒漠里,如履薄冰,失业了连大醉一场的勇气都没有。
大厂在裁员上对待基层员工和对待管理层是不一样的。
公司对一般员工的裁员原因很明确很简单,就是节约成本,没有其它特别的原因,而且基本上就是暴力裁员,没有什么好讲的,我就是要裁掉你,不会绕来绕去的。
对管理层的裁员目的两方面,一个就是管理层节约成本的问题,因为管理层费用确实很高的,其次就是管理人员的存在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因为很多人的不思进取,他在这个岗位上真的是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当然对管理层的裁员不会暴力裁员,属于优待裁员,怎么个优待呢?好多种方式。
比如把你分流到边缘部门,排挤出实权位置,让你无所事事找不到位置,让你自己走,当然也不会很暴力,多少会给一些好处的。从裁员顺序看,除了整个板块或大部门被砍,裁员一般是从底层往高层慢慢裁,边裁边观望,看效果和业务表现的变化,尽可能减少整体影响。很多时候即使真的一锅端了,高层往往也有更高层把他们捞走,去其他部门任职。
最后,虽然高管似乎一定程度上面临更小的被裁风险,以及相对更好的裁撤待遇......研究表明,高管离职后的平均求职时间远超中低层员工,还有很多人干脆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此退休了。
大厂业务的“三大曲线”(第一曲线为成熟业务,第二曲线为成长业务,第三曲线为孵化业务)。
一、成熟业务:现金牛业务,享有规模经济和高边际利润的优势,但出现业务萎缩情况,股东就会要求优化成本结构。这种裁员一般是温和的,比如末尾机制,但叠加经济低谷期,存在高比例裁员可能。从危险程度上看,高管<中层<员工,一般成熟业务的高管,基本上是做成过事的,在老板面前是有信任度的。
二、成长业务:明星业务,在企业内属于高速增长期。经济稳定或上行时,一般规律是先扩收入,再回归利润指标。经济下行期时,可预期的收入规模无法通过人员扩充而线性增长,会通过挤水方式来控制成本,即重点关注人数较多的大部门,尤其是不直接产生收入的研发部门,裁剪不必要产线。从危险程度上看,中层<高管<员工,中层掌握业务流转中枢,相对较为稳定。此时,高管更多是轮流坐庄,老板在不断尝试看谁能把这摊子事管理起来。
三、孵化业务:这类业务其实要区分,如果所孵化的业务是老板下定决心的关键战略业务,给资源、给钱、给人,那么整体业务是稳健的,不会进行裁员,还有可能逆势招人。但如果是铺的太多的孵化业务之一,老板只是想投一些钱试水,那整个部门都是危险的。我所负责的业务,虽是老板嘴上的战略决心,但实际上却没资源、没钱、没人,这样的部门就非常危险。
最后,在大厂个人的业务能力高低不能直接决定你的去留。
业务能力≠不可替代性。我们要清楚的是,你对你的Leader和部门的定位是什么?你对你的团队和Leader还有多少剩余价值,毕竟基层员工的所谓的业务能力无非是找一个人熟练工人和生手的区别而已。所以业务能力高不等于你的不可替代性。
一般来说,无论公司大小,当决定裁员时,每个leader都有一个顺序排名(正式员工),大体是:
非嫡系+工资高+年限短——非嫡系+工资低+工龄短——嫡系+利用价值低+工资高+工龄短——嫡系+利用价值低+工资高+工龄长。以此类推,最后才是动刀到心腹头上。
回归到标题,个人认为不管怎样,2023年总要比2022年强吧。疫情已经放开,政策已经倾斜。已经触底,恢复起来比较慢而已。

- END - 
文字 | 果果读书   编辑 | 思齐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