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4日,因部分内容有争议,因此小编修改并添加最新信息后重新发表之。
最近几天,网上铺天盖地的传阿里裁员25%。从上周开始,阿里裁员的消息不停的在各大社交平台不断发酵。从余杭区备案淘天体系裁员25%,到后来开始传阿里云、本地生活、菜鸟等都裁25%……。阿里云从2万人减到1.5万,P6-P8的高管降薪哭诉,真真假假弄的人心惶惶。
眼看事态越来越大,阿里公关部终于坐不住了,5月25日晚10点,官方公众号发文辟谣,标题是2023年新招15000人。文内对近期的传言也算做了回应,“每年都有新同学加入,每年都有老同事离开。人才的流动,是所有企业一直都在做的。在阿里巴巴,人才也一直在进进出出,正常流动。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发展,我们也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革新与升级,从未停止对优秀人才的招募和培养,这是面向未来长期发展的活力之源。”这段话从侧面也说明了,走的这些人一部分是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是和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
这也正常,我们不要妄想在一个公司干一辈子,除非是铁饭碗。公司的发展要根据市场动态,不断地进行调整,对团队人员的要求自然也会有调整。就像人的机体一样,需要不停的进行新陈代谢,但如果是“大出血”那这个就解释不通了。
作为曾经的阿里人,当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我问了曾经的同事,她说自己的部门(天猫)还没有收到指标,但已经听到了消息。目前从外界信息看阿里云确实进行了组织优化,只不过比例没有网上传的那么夸张。从今年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启动 “1+6+N” 组织变革开始,我就意识到这一天迟早到来。之前大家是一个大锅饭吃饭,不能自给自足的,至少保证饿不死,现在分开自己做,粮食不够只能减少吃的人,这也是在为单独上市做准备,其他事业线我感觉多多少少也会有此动作,只不过等待的时间长短而已。
其实不光是阿里,别家大厂大概率也会跟进,阿里只不过是今年起了个头而已。前几年互联网大厂在行业红利期进行大规模扩张,头部企业员工都是10万+级别,必然会导致组织臃肿。在大厂工作过,肯定清楚各家大厂这几年扩展出多少具有探索性、防御性项目,奈何这些项目大多盈利不佳,盈利的项目也产生许多冗员,年景好的时候,多几个人无所谓,个别项目赔钱也无所谓,毕竟盈利整体还是正的,通俗话就是“赔得起”。一旦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特别是现金牛出现动摇的时候,主动战略性放弃边缘项目和裁撤冗员成了摆在老板案头的必然选择,毕竟要活下去。
以阿里为例,马老师曾经说:“打着灯笼找不到对手”。然而十几年过去了,阿里身旁全是对手,而且是重量级别的。现金奶牛“淘天”被同为电商友军的京东、拼多多两头夹击,另外还要被崛起的第三方势力的抖快、小红书等包抄分羹,本地生活业务被美团压在一头,支付业务不敌微信,目前全村的希望都压在阿里云,要知道阿里云被内部寄予厚望,认为是“阿里增长的第二曲线”。从今年组织变革之后,阿里云由集团老大张勇直管,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回归,就可以看出阿里对云事业部的重视。但阿里云目前面临的环境也不容乐观,外有亚马逊、微软、谷歌三个强敌、内有华为、腾讯、运营商虎视眈眈。
解决组织臃肿、人员冗余这个问题,国外的大厂推特做了“好榜样”。推特在马斯克收购之前是7500+正式员工,马斯克接管后,手起刀落两三个回合直接干到1500人左右。你发现没,推特不但没有崩溃,还在正常运转,依旧活的非常好。要知道,马斯克接管之前,推特可是连年持续亏损,现金流差点处于崩溃的边缘,马斯克收购后经过一番瘦身,现金流有望今年转正,推特起死回生,重新步入正轨。当然不能说裁员就起了决定性因素,但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回归正题,要说这次裁员最难受是谁?最难过的是大厂那些中P们(p7-p9)。
去年三月份,阿里被爆出裁员的时候,就有阿里员工发文称:“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阿里,一直发展很顺利,但是,外滩那件大事,根本性动摇了整个生活。股票成了废纸,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焦虑,失眠,亚健康到现在。”他最后感叹道:“自己总是站在代价那一波,买房前房价涨了几倍,股票到手跌了几倍。”
是的,因为之前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大厂工作的小伙伴短短几年薪资增长几倍,加上期权等,年收入甚至过百万。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盲目乐观,超前消费,高杠杆买车买房,认为自己短时间内不会有任何问题。奈何那只是自己的认为......。
就像图中所说的,整个买房过程除了认筹、网签、过户那三天很快乐,其他时候更多的是焦虑。看完其实挺心酸的,因为这种境遇,真的会让人不寒而栗!
还有一位北京某大厂程序员无奈发出来自己的痛苦经历,称后悔花400多万在燕郊买房。因为行业不景气,现在收入日益下降,最终撑不住了,不得不断供。
写到这里,最后给大家提个醒,也算做了个结尾。首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不要到公司优化第一个人就想到你;其次,工作还行,年包不错的时候,可以买房买车,但要量力而为。不管什么时候,手里至少要有支撑待业在家半年以上的钱;最后,有条件的做点第二职业,虽然不一定能做出来,如果一旦有起色,关键时候或许能“保命”。
*本文由粉丝投稿,如果文章内容和图片侵犯您的权益,您可以留言或者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和您联系进行处理。
- END -
文字 | 里李、思齐 编辑 | 思齐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