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在民國之前的陶瓷史料里是不存在的。真正认识元青花是五六十年代,一个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学者叫波普博士的;从中国“至正十一年”铭文的云龙纹象耳瓶发现并推扩的。在这之前没有人认识元青花。所以在五六十年代之前是不存在元青花仿品的。
元青花的价格那就不得不说,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那件元青花鬼子下山图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这个价格要是按照当时的汇率,至今都没有任何一件亚洲艺术品来打破。
随着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拍出2.3亿的高价之后。全国的元青花仿品铺天盖地。
元青花的仿品铺天盖地,大多数来自樊家井。大多的低仿品无非是打磨、药浸一眼假,并不难辨。但也有高仿柴烧,用研究类似真元青花青花料的化学成份,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仿制元青花致使一大批人上当受骗。
鉴定瓷器真伪,科学的方法是宏观断年代,微观断真假,已成为藏家的共识,我们不仅用眼学看画功造形及胎骨的时代特征,还要用100到500倍显微镜来分辨出用肉眼分不清的真伪特征,抓住瓷器造假无法达到的特点。也就是抓住元青花当代无法仿的特点。那些是元青花无法仿的特点呢?元青花当代无法仿制的第一条就是它的胎体是麻仓土。
麻仓土是元代、明朝洪武、永乐、宣德瓷器的DNA。既然是DNA,那么它的不可被复制的密码是什么呢? 一、从圈足露胎处感受,麻仓土瓷胎即使表面不平整,摸上去仍然有光润的感觉,象有滑石粉在上面一样;其他种类的瓷胎则有干而涩手的感觉。二、麻仓土瓷胎断口截面有细小空隙,当然我们不可能为了鉴定而打碎瓷器去观察。但你可能会在圈足处发现这一特征。其他瓷胎绝无这一特征。三、麻仓土瓷胎透光性能极好,夜间将25瓦的节能灯放入壁厚达一厘米厚的瓶里,也能透出“肉红色”的光!(肉红色的透视光也可看作其特征之一)。而其他瓷胎绝无这一功能。 以上几种特征是麻仓土瓷胎独具的,其他瓷胎绝不可能同时具备那几个特征。可以肯定的说,只要仿制不出麻仓土,那么谁也不能“完全的”仿出以上提到的那些瓷器。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 又记“湖田石末”时,夹行小字批注谓:“和官土造龙缸取其坚。”文中王宗沐把麻仓土列为砂土,并指出淘洗出泥率为50%,与德国著名瓷器大师奢则尔记述的世界上大多数原生高岭土矿淘洗出土率相若。“夹注”再说加官土“取其坚”,可见王的记述与高岭土的形态功能吻合。因此,麻仓土就是高岭土。《江西省大志·陶书》记麻仓在新正都,考新正都即今东埠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专家证实,麻仓坑洞矿洞遗迹走向与花岗岩风化脉走向一致,麻仓为元明高岭土采掘故址。 有机会上手元青花,或亲手触摸过元青花底部的人 ,会惊奇发现,有些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却甚是光滑,甚若女子肌肤,这在元以前和元以后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见不着的。元青花中的这种有特殊滑腻感的底足,并不是经过打磨或特殊工艺修整而成,而是由于瓷胎中的一种特殊材料,特殊的性质所造成,它就是麻仓土!
麻仓土为粘土,具滑腻感,干燥后成粉状,吸水性,煅烧后成白色。麻仓土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制作浆胎,粉胎。因其细腻与粉沙状,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誉。古时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的配量也不同 。“凡要作细瓷,则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比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所以,二元配方中,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的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麻仓土发现之前,均单独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温低,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成品率低。而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在1700℃以下不会软化,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减少瓷器变形,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可以说,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为可能。 同样掺有麻仓土的元青花的胎质并非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元青花的胎质胎色会有这么多的差异的原因. 并非胎中加入的麻仓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会使胎质变粗,因为麻仓土是不能单独制胎的,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单独制胎烧制的话,烧出来的不是瓷器,而是像陶器.所以,麻仓土加入过量,或加入的麻仓土超过一定比例,胎体胎面的粉质化是比较明显的,胎面常会有一层白粉状物存在,用手也可以摸下来;有些胎面还会有许多细小裂缝,吸水性也较好,在表面洒上一些水会立刻就干,新瓷根本不具有这样的吸水性。 从元代早期开始一直到明嘉靖、万历之际的两个多世纪,官府烧造的瓷器都是采用这种麻仓土和瓷石混合制备而成的。 但是,至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仓)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觔加银三分。至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则是“高岭土”。
真正学习认识了麻仓土是元青花制胎材料的唯一性,是当今无法仿到位的特性。鉴别元青花的难度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