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赝品造假铺天盖地,因利益的驱使,只要那里拍出天价的瓷器,要不了多少天市场上就会出现。尤其是一些高仿品,逼真度巳达真品率百分之九十五之上。不要讲产生了多少国宝帮,就连诸多的专家瞎了眼。鉴别瓷器的真伪成了一件非常头痛的事。十个人看,十个人的结论不会一样。那么鉴别古瓷的真伪究竞有否一杆标尺呢?个人认为有的。它的标杆之尺就二点。一点宏观眼学。一点老化痕迹学。二点结合起来百分之百鉴定不出差错。
其实鉴别古瓷的真正的标尺就是老化痕迹鉴定。老化痕迹是当代不可仿的。老化痕迹鉴定也有二点。一点是外观的,一点是内在微观的。
大自然中,不管什么物体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老化或者说氧化,瓷器也不列外,我们注意看新老瓷器的对比就会发现,新瓷器釉面反射的光泽刺眼,火气大。老瓷器光泽相对柔和,气息沉稳,这就是老瓷和新瓷的直观区别,这种瓷器上反射的刺光转为柔光,气息逐渐沉稳的变化实际上跟氧气的氧化有关,众所周知,氧气是无孔不入的,打个比方,我在家里放一只青苹果,过了两天就会慢慢变黄,变熟,不管它是内部是怎么变化的,它都和氧气的进入有关,氧气进入瓷器的内部同样能改变瓷器的光泽和气息、它能使釉内的反光物质老化,使它反射的光泽逐渐变得柔和,也能使瓷器在烧制时从高温中吸收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火气逐步消退,使瓷器的气息变的沉稳,这种变化虽然缓慢,但经过上百上千年的时间,它已经有了让老瓷器和新瓷器可以明显区分的特征。
观察一些老瓷的釉面发现,它们气息沉稳,触感柔滑,在斜角度观察,通常会看到一层反射的薄薄的光,它柔和莹亮有活气,有的釉表面反射的光泽为硬朗晶亮却不刺眼。这种反射光的形成的原理是因为氧气的氧化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氧化的‘点‘是非常小而密的,整个釉面呈筛网状,因此釉面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光的折射散射也是非常细密的,再加上反光物质的老化和火气消退的影响,所以才有了这种效果的光泽,它们与仿品的那种‘刺光‘,‘蜡光‘,‘木光‘截然不同。这种光泽也通常被藏家称为‘宝光’,它是釉面在长时间氧化后才能出现的光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人为用酸腐蚀的釉面,凹坑大【不是分子水平上的】而不均匀,大坑没了网线,这样光照射后折射散射的现象没了,而且仿品的釉面有的用刷酸作旧,由于腐蚀不均匀,会造成釉面有的地方刺眼,有的地方木涩,有的用酸浸泡,整个器身全是木涩感,有的还在此基础上上油上蜡,这些光泽都是呆滞的,和老瓷的光泽是有明显区别的。
看瓷器外观老化痕迹,观察釉色的氧化特征也是不失一种不可仿的好方法。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习掌握微观的老屌化痕迹鉴定法。微观的老化痕迹鉴定法有十多种,在这里主要的介绍一下气泡老化鉴定法。
死亡气泡已经被国内大多数权威专家以及老化痕迹研究所广泛运用。死亡气泡和气泡的老化,目前甚至是以后都不可能仿造。所谓的,死亡气泡以及老化气泡可以仿造,是不懂的菜鸟以及景德镇作假者的谣言。他们作做旧的老化气泡和真正的老化气泡不是一回事,做旧者做的老化气泡烧窑前胎上涂抹脏土水再上釉,跟死亡气泡,老化气泡是两码事。
瓷器,不完全所有的瓷器都有气泡,在收藏中,我们得到的是:凡是釉上彩,基本上是没有气泡的,凡是釉下彩,一般都是有气泡的。有气泡的瓷器:青花瓷、单色釉。 没有气泡的瓷器:粉彩、法郎彩、广彩等等。 斗彩瓷器中,凡是青花部分都是有气泡的,青花是釉下,所以有气泡,而斗彩部分,是没有气泡的。 另外还有一种利用气泡鉴定瓷器新老,凡是电驴烧制的瓷器,是没有气泡的,而煤炭、木材火烧制的瓷器,只要是釉下彩,肯定是有气泡的。
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跟人的年龄一样慢慢老化变色最后顶端破裂。还有部分入土瓷器,气泡里土沁开始慢慢侵入变色。这些都是景德镇目前乃至以后不能突破的。可以绝杀目前赝品。但是,有老化和死亡气泡,只能说它是一件老瓷器,并不能说它一定到代。然后再通过瓷器器形,纹饰 ,胎釉,胎骨,底足,修胎,胎骨的老化,胎釉的老化,画工神韵鉴赏,以及画工是否符合时代特征综合鉴定瓷器的真伪。
怎样对气泡死亡进行断代,本人是这样认为的:200年以内的瓷器气泡,基本上不会死亡,气泡一个一个非常明显,气泡中的水珠非常漂亮。 200年至4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二十,400至6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四十,600年至8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六十。800年至10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八十。1000年以上的瓷器气泡,基本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