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携手捐献遗体,14年后两架白骨并排“站立”,迎来特别重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眼前并肩而立的夫妻二人,堪称真正的豪杰,如果你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就会知道他们究竟有多么伟大。

可以说这是两副“骸骨样本”,也可以说这是一幅别致的夫妻“合影”。他们就是医学界的领军人物——李秉权和胡素秋伉俪。
一个出身贫寒,一个来自显贵之家,两人因医学而结缘,共同经历了57年的风风雨雨。

辞世之后,又因医学之缘,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入口处,以另一种方式“再会”。
02
李秉权与胡素秋夫妇情深意重,然而他们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两人的家庭背景相去甚远,堪称典型的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翻版。
1922年,李秉权诞生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的一户清贫之家。在青少年时期,他亲眼见证了国家的动荡与家庭的疾苦。

由此,他心中种下了从医的种子,立志以医术济世救人,报效祖国。
高中毕业后,他与几位志同道合之友,历经两个月艰难跋涉,翻越高黎贡山赴昆明求学。
1941年,他考入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六年的医学本科学习。
当他满怀壮志,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家乡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在他离家求学之初,已深感国家风雨飘摇,但没想到短短不到一年,家乡就陷落了。

自此,他与亲朋好友失去了联系,这更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决心,他依靠奖学金和贷款维持学业与生活。
尽管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李秉权的内心总被一股忧愁所笼罩。幸运的是,在云南大学医学院,他遇见了生命中的挚爱——胡素秋。
与李秉权的贫寒出身不同,胡素秋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她的父亲胡瑛是位赫赫有名的护国将领,与宋教仁、覃振并称为“桃源三杰”。
按理说,两人身份悬殊,本应无缘。但因医学的纽带,让这两条平行线逐渐靠近,最终交汇。

对于胡素秋而言,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但那些要么是被她父亲权势所吸引,要么是对她曲意逢迎的人,她一概不屑一顾。
然而李秉权却与众不同,他勤奋刻苦,形象俊朗,始终保持着真我,不因她的身份而改变态度。
就这样,两人在医学的探讨中日渐亲近,爱情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擦燃。
虽然这段恋情最初遭到了胡素秋父亲的反对,但她坚定不移的态度最终赢得了家人的祝福。
当李秉权节衣缩食,鼓起勇气用积蓄买下一支时尚的派克钢笔向胡素秋求婚时,两人终于喜结良缘。

03
成婚之后,他们未及深浸在新婚的喜悦中,便迅速回归各自在云南附属医院的岗位。
1956年,随着昆明医学院的创立,他们双双成为该学院的首批医师兼讲师。自此,医学领域便成为他们生活的重心。

在那个时代,医学知识尚未广泛普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土方治病”仍是主流。
当李秉权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时,云南省的神经外科尚属未知领域。
特别是开颅手术,不仅技术要求极高,而且风险巨大,敢于涉足者寥寥无几。
然而,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李秉权自告奋勇,创建了云南省首个脑科诊所。

为了提升手术的成功率,李秉权常常在忙碌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中顾不得用餐,便立刻投入到医学研究中。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他的医术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佼佼者。
他更是国内首位完成“人体大脑半球切除术”和“第一例双头畸形人切除术”的医生,因此声誉鹊起。
胡素秋同样成就非凡,作为云南省知名的妇科专家,她不仅开创了多项省内新手术,还撰写了中国首部《妇女更年期卫生》,为新一代医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然而,这样的成就背后,是他们牺牲了家庭生活的结果。他们的儿子李向新回忆,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们一家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在家中,最亲密的家人仿佛成了陌生人,各自在食堂用餐,各自打理自己的生活。
这种相处模式,宛如同一屋檐下的不同租客,彼此间鲜有交流。
即便是春节这样的重要时刻,他们也往往无法共享团圆的年夜饭,多数时候只能在食堂简单用餐。

偶尔能够共进晚餐,谈话内容也多是围绕工作中遇到的棘手病例,以及探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两位老人就是这样,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深爱的医学事业中,不仅无暇顾及子女,甚至连彼此间的照顾也常常忽略。
04
不仅如此,在两人步入晚年之际,他们共同作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抉择,那便是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尽管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们依旧沉浸于研究和论文撰写中,对医学的热情丝毫不减。

直至耄耋之年,他们仍秉持着一个信念:只要生命尚存,就要为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人终有疲惫之时,晚年李秉权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病倒。
在病榻之上,他预感自己时日不多,便向家人交代了后事,表达了自己捐献遗体的愿望。
他解释道,自己一生行医,希望在死后也能用自己的“身躯”为医学事业尽一份力。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入土为安的观念远比现在要深重。

因此,当李秉权提出捐献遗体时,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即使是作为医生的儿子李向新也难以接受这一决定。
女婿同样持反对意见,甚至劝说姨妹不要签署同意书。
然而,胡素秋却坚定地支持丈夫的决定。作为医生,他们深知遗体标本对于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李秉权曾多次向家人谈及自己早年学医的艰辛与不易。在他求学时期,遗体标本匮乏,导致学习进度受阻。

他曾冒着日军轰炸的危险,亲自去乱葬岗寻找无名尸体以制作医学标本。
面对父母的坚决态度,儿女们最终选择了尊重他们的决定。2000年,夫妻二人共同签署了遗体捐献书。
五年后,李秉权先生离世,他成为云南省医学界首位无偿捐献遗体的人。他的骨骼标本被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供教学使用。

2012年,当家人首次见到李秉权的骨骼标本时,看到骨架左侧刻有“李秉权教授生平”的字样,无不热泪盈眶。
而在2015年的冬天,胡素秋也追随丈夫而去,她同样留下了捐献遗体的遗愿,并特别要求将自己的骨架与丈夫的放在一起。
2019年,胡素秋的骨骼也被制成了标本,分别了14年的夫妻二人在母校得以“重逢”。

05
望着李秉权夫妇的骨骼标本,仿佛能看到两位慈祥的老者、两位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的身影。

他们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的精神不朽,灵魂亦将永存。
新闻源:北晚在线、青春上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