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守寡养大两儿两女,老了却住柴房每天一碗粥,去世无人办丧,两儿子很快遭报应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之所以有今天的果,是因为你们之前种下的因。”
01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张大妈在三十有余之年便失去了丈夫,肩负着抚养两子两女的重任。
其实,村中不乏有意娶她的单身男子,然而她始终不肯松口。

张大妈性格坚韧,即便娘家的人劝其再婚,她也因担忧继父不善待孩子而决意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
她先为两个女儿觅得好归宿,随后又为两个儿子各自迎娶了新娘。
时光荏苒,张大妈已近五十,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尽管如此,她仍无法停歇,每日还需帮儿子们照看孩子。
某日,她正抱着大儿子家的孩童在屋内踱步,忽然间头晕目眩,失足跌倒。

大儿媳见状,厉声责备:“真是无用,连个孩子都照看不好!”
张大妈试图解释自己的头晕,但儿媳却一把夺回孩子,自顾自地照顾,并冷言冷语:“既然带不好孩子,你就去老二家吧。”
张大妈在恢复神智后辩解:“我并非故意。”
但大儿媳充耳不闻,粗鲁地将她推出门外,随后重重地关上了门。

无奈之下,张大妈只得前往二儿子家,叩响门扉。
二儿子诧异询问:“母亲,您怎的此时来访?”
张大妈解释:“儿啊,我最近常常头晕,有时站立不稳,不小心将你哥哥的孩子摔在地上,结果被你嫂子赶了出来,想在你这儿暂住几日。”
二儿子面露难色,“母亲,我们家仅有两间狭小的屋子,您的两个孙子都已长大,家中实在腾不出地方。”
张大妈提议:“无需住在屋内,只需将柴房清理出来,我住在那里便可。”

于是,二儿子为母亲腾出了柴房,铺了些稻草,张大妈便在此安顿下来。
02
柴房四处漏风,但张大妈不敢有丝毫怨言,能有个栖身之所,她已心满意足。
每日,二儿媳仅为她送来一碗稀粥。

孙子小明心生不忍,欲从盘中取些菜肴,再拿个馒头给奶奶送去。
然而,这一举动被其母撞见,她粗鲁地夺回食物,斥责道:“整日无所事事,何需这么多食物?”
小明虽由奶奶一手带大,但年仅十余岁,不敢反抗母亲,只能为奶奶送去一碗稀粥。
某日,二儿子拿着一套新衣来到张大妈的柴房,温言:“母亲,明日小明的未婚妻将来家中拜访,您换上这套新衣吧。”
听闻孙子小明即将成婚,张大妈喜出望外,儿子也从未如此温言与她交谈过,于是欣然接过新衣。

随后,儿子又提及,孙子的未婚妻初次来访,理应准备些见面礼。
张大妈面露难色:“这些年我忙于为你们两家照看孩子,无法外出挣钱,哪里还有能力准备见面礼呢?”
儿子提议:“您手上不是有一对银镯子吗?您既未给哥哥,也未给我,现在给孙子总可以吧?”
张大妈思忖片刻,觉得自己已这把年纪,无需再将此物带入坟墓,便应允了。
相见时,张大娘作为家族中最年长的一员,理所当然地要首先赠予见面礼。

当孙媳妇亲切地喊出“奶奶”时,二儿媳迅猛地摘下了大娘手上的银镯子。
她边做边说:“这是你奶奶精心为你准备的礼物,她自己的手不太灵活。”
说完,便将镯子递交给了新进的儿媳妇。
03
这一幕被张大娘的大儿媳妇全程目睹,但在这个喜庆的场合下,她也不便发作。
孙媳妇离开后,儿子随即将赠予母亲的新衣收回,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唯独那对镯子已不见踪影。

自从张大娘失去了镯子,儿媳妇们对她的态度愈发冷淡,常常出言不逊:“老不死的,还活着干什么!”抱怨声连连。
她们总是唠叨着柴房里气味难闻,不愿再照料张大娘。孙媳妇进门两年后,张大娘便离世了。
二儿子找到大儿子说:“哥,我照顾老娘这么多年了,丧葬的事宜你来负责吧。”
大儿子一甩头回应:“娘把镯子都给你了,这事还是你来办吧。”
兄弟俩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承担丧葬的责任。

直到两个女儿赶到,她们发现母亲的遗体仍躺在柴房内,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女儿们跪在母亲遗体前,哭得撕心裂肺。
即便如此,兄弟俩仍在争执,谁也不愿出面处理丧葬事宜。按照当地习俗,女儿是不能为娘家办理丧葬的。
最终,孙子小青拿来一条草席和一床被子,就这样简单地将奶奶的遗体裹起,扛到地里埋葬了。
04
几年后,兄弟俩也相继衰老。
大儿子首先患上了中风,导致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
每天只有妻子照料他,当他需要翻身或如厕时,妻子一个人无法搬动他,便呼唤儿子帮忙。
儿子却冷漠地说:“你自己弄,那么大的气味,恶心死了。”

妻子刚想发火,儿子却反驳道:“这都是你教我的,你当初就是这样对待我奶奶的。”这句话让妻子无言以对。
同样地,二儿子也遭遇了不幸。
他在山上砍柴时,被一棵大树砸中腰部,虽然幸免于难,但却瘫痪在床,需要人照料。
他日常的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儿媳妇抱怨说气味太难闻,提议将他搬到柴房去住。
二儿媳愤怒地说:“你们不照顾他就算了,还想把他赶到柴房去?”

儿子和儿媳妇却异口同声地回答:“你当初赶我奶奶时,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这都是跟你们学的呀,如果说我们错了的话,那也是你们先错的呀?”
05
村里的人议论纷纷,认为这是兄弟俩应得的报应,是他们之前种下的恶因,如今才结出了这样的恶果。
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新闻源: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