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老英雄,您受委屈了,我们来迟了!”
2020年冬,河北某个村落的一间堆满杂物的机井小屋内,一位年迈的老人蜷缩其中,身上裹着棉被,脸被冻的发紫。
村里人都知道,眼前这个老人是被家里人赶出来的。
儿子儿媳嫌弃他年纪大了是个累赘,不愿照料,便将他安置在这个破落而窄小的机井房里。
平日里,老人靠捡拾废品换钱度日,偶尔也有邻里施舍些食物。但今日风雪交加,他畏惧出门,也无人前来送饭。
突然,小屋的门被推开,村长与几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直接将三十万现金递到了他的手中。
那么,眼前的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会被称做“老英雄”呢?
02
老人名叫孙顺明,六十余年前,年仅十六岁的他便加入了解放军,随部队抵达福建的新兵训练基地。
那时的孙顺明,风华正茂,远非今日裹在棉被里、面庞冻得青紫的垂暮之人。
他怀着一腔热血,渴望报效祖国,每日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期盼能早日踏上战场,为捍卫民族与国土尽一份力。
然而,在福建受训数年后,孙顺明随部队转战重庆,任务却变成了“挖掘山洞”。重庆地势错综复杂,工作既枯燥又艰苦。
士兵们全凭双手挖掘,缺乏舒适的休憩之所,体力消耗极大。年少的孙顺明曾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有过情绪波动。
但班长及时开导他,并非只有拼刺刀才是战斗,为国家与人民所做的任何贡献都是光荣的。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孙顺明深知自己身为军人,国家有需要,就必须服从并全力以赴。
直至任务结束许久之后,孙顺明才得知,他们所在之地是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而那项工程名为816核工程。
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国际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而苏联拥有核武器,这使其战斗力远超我国,对我国构成了严峻威胁。面对如此局势,中央在自主研发核武器的同时,下令各省建立战略后方。
816核工程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它曾是共和国的头号绝密核军工程。
无数无名的建设者在此倾注心血,更有像孙顺明这样的战士,用双手创造了奇迹。
许多战士在建设过程中牺牲,有的甚至连名字和籍贯都无从知晓,他们的墓碑上仅镌刻着“烈士之墓”。
数年后,因国家战略调整,该任务被迫中止。孙顺明被调往西北地区,随后又被派往喜马拉雅山脉担任边防军。
六十年代,西藏虽已全面解放,但印度军队仍对我国北部地区虎视眈眈。为加强墨脱县城的军力,孙顺明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派往此地的。
那里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高原反应对于来自内地的孙顺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喜马拉雅山脉的气候变幻莫测,雪崩、泥石流、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频发,驻扎在那里的战士们每天都面临着生命危险。
作为中原人的孙顺明虽不适应高原环境,但他以军人的坚韧和毅力克服着重重困难,每次执行任务都干净利落。
这种生活虽然枯燥却也平静,然而好景不长,战火很快便蔓延至军营门口。
印度军队屡次侵犯中国西南边境,不仅在边境制造冲突,还企图干涉西藏事务,夺取西藏的控制权。
印度士兵频频潜入我国境内安营扎寨,态度极为嚣张,孙顺明多次险些与他们发生冲突,但由于没有明确的作战命令,他也不能主动挑起争端。
直至1962年9月20日,印军越过伪造的“麦克马防线”,突然袭击我国边防军。
03
印度军队有备而来,公然向我国领土开炮。我军部队随即展开猛烈反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与人数上的悬殊差距,我军一时间伤亡惨重。
孙顺明所在的巡逻班立即投入战斗,战士们义无反顾地冲向炮火,有人倒下,就有更多的人冲上前去。
战火无情,孙顺明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负伤倒下,那些刚刚还鲜活的面孔在炮火中消失,年轻的生命在瞬间定格。
他来不及悲痛,危急之中只顾开枪还击,举起枪猛烈地扫射敌人。
许多边防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孙顺明也中枪负伤,大腿上的伤口血流如注。
班长命令他立即撤离。但孙顺明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他咬牙将子弹从腿中抠出,简单包扎伤口后继续冲锋陷阵,直至援军赶到才得以送医救治。
虽然保住了性命,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孙顺明的腿部从此留下了病根。此次战斗沉重打击了印度军方的嚣张气焰。
战后,孙顺明所在的班集体荣获二等功,他个人也被授予一等功。
在后续的战役中,孙顺明每次都勇猛作战、勇往直前、屡建战功,是当之无愧的战斗英雄。
然而,他也因此落下了一身伤病,身体状况已不再适合继续战斗,于是被调往部队防区。
如果孙顺明选择留队,本有机会晋升,但他最终选择了退伍,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1972年,正值而立之年的孙顺明重返河北故里。他自十六岁起便投身军旅,军旅生涯几乎占据了他半生的岁月。
如今,时隔多年再次归乡,故乡的许多人已不识他容颜。
家中的老宅早已荒废,满眼尽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的萧瑟凄凉。
孙顺明并未炫耀自己曾经的赫赫战功,他如同寻常百姓一般,重新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他利用退役金修缮了破败的老宅,投身于田间劳作,平日里还主动帮助街坊四邻,宛若乡村中再普通不过的青年。
无人知晓,这位扛着锄头、面带笑容的农夫,曾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扛着炮火冲锋陷阵,浴血杀敌。
时光荏苒,数年转瞬即逝。在村民的引荐下,孙顺明相亲成婚,并育有两个儿子。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依靠自己的双手,小日子过得也有声有色。
孩子们渐渐长大,孙顺明与妻子也慢慢步入暮年。他将往昔的荣誉奖章深藏箱底,从未向外人提及。
04
这既是因为他不愿再回首那些枪林弹雨中的往事,也是为了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地生活。
当两个儿子即将成年之际,孙顺明的妻子却不幸罹患重病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孙顺明一人的肩上。
他节衣缩食,拼命挣钱储蓄,为两个儿子攒下娶妻的资金。
日子虽然艰难,但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这让他倍感欣慰。
然而,两个儿媳性格泼辣,妯娌之间争吵不休,家中难得安宁,最终不得不分家。
此时,孙顺明的养老问题成了棘手之事。他年事已高,加之年轻时留下的病根,身体状况堪忧。
他成了两个儿媳眼中的负担,谁都不愿承担赡养责任。
大儿媳嫌弃他无法帮忙家务,视为累赘;小儿媳则抱怨他手头拮据,只能依赖儿子生活,同样视为包袱。
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得知家中状况后,竟然也不支持自己的父亲,任由妻子们互相推诿。
最终,他们甚至将老人赶出家门,让他在村外简陋的机井房中栖身,鲜少探望。
忙碌了一生的孙顺明就这样孤身居住在机井房里。这里冬天寒风凛冽、夏天漏雨不断,条件之艰苦几乎比他当年打仗时还要恶劣。
村民们深感同情,时常前来探望并赠送食物。
孙顺明也靠捡拾废品换取微薄的收入。当村长带领政府工作人员来访时,孙顺明误以为他们是来阻止自己捡废品的。
直到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并递上存有三十万的银行卡时,他才恍然大悟。
“我们费尽周折才找到您啊,没想到您会在这里!”工作人员感叹道。
他们解释说早几年就开始了老战士的抚恤金和补助金发放工作,但一直未能找到他。
原来当年孙顺明参军时文化水平有限,连自己的名字都未能准确,书写导致名字记录错误。
因此在发放补助金时“查无此人”,他们还以为孙顺明已离乡背井,政府发给他的抚恤金也只能一直留存。
没想到因名字笔误,让这位昔日的英雄遭受了多年的苦难。
政府人员对此深感愧疚,当即将多年累积的三十万一次性交付给孙顺明,并告知他今后每月还能领取2000元的生活补助。
孙顺明眼眶湿润,他表示未曾料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党和国家依然记得他。
说着他从一只陈旧的木箱中取出了珍藏多年的功勋章,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孙顺明住进了公家房,衣食无忧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晚年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当得知老人的真实身份后,两个儿子和儿媳都主动上门探望,希望将老人接回家中居住,言语中流露出讨好之意。
但孙顺明表示自己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不愿回家给孩子们添麻烦。如果他们有时间可以来看看自己。
05
对于那三十万的补助金孙顺明并未留给孩子们,而是捐出其中的二十万给村里用于建设学校,以感谢乡亲们多年来对他的关照。
余下的钱他留作自己的养老金以备不时之需,免得将来病痛缠身还要给孩子们添麻烦。
孙顺明老人的一生历经坎坷饱受磨难。
但他在战争年代用生命捍卫的祖国并未遗忘他,让他得以安享一个稳定而踏实的晚年,也算是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