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请注意:本文案件皆为真实案例,旨在全民普法!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01
人至暮年,何处安度余生,这无疑是众多老年人内心最关注的问题。
有人说,老了就应该投奔儿子,因为“养子千日,用在一时”,儿子理应肩负起赡养之责。
也有人说,生儿育女并无差别,女儿同样能担起奉养父母的大任,甚至可能比儿子还要尽心尽力。
更有人说,老了不要寄人篱下,住养老院才是最佳抉择,既不劳烦他人,又能求得清静何乐而不为?
那究竟是哪种选择更好呢?听听67岁的张老伯怎么说。
02
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的19.8%。
据预测,十年内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养老”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近年流行的“归乡养老”,似乎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诗意,那炊烟袅袅、绿水青山的家乡景致,承载着无数人的憧憬与向往。
但张老伯的经历,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养老方式。人到晚年,真正的归宿究竟在何方?
以下是张老伯的自述:
我今年67岁了,过去是一家包子店的老板。或许我算是幸运的,多亏了老顾客们的支持,十几年来积累了不少财富。
我曾在县城为儿子购置了一套婚房,120平米,耗资60万。好在买房时机较早,县城物价也低,因此孩子并未承担任何贷款压力。
我出身农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常日里扛着锄头务农。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妻子。
我们很快喜结连理,并育有一子一女。为了补贴家用,我和妻子进城打工。
那年我35岁,我们同在一家工厂工作,她制衣,我在流水线上。那些年,我们夫妻二人每年辛苦积攒几千元,但那已是20年前的事了。
回想起来,我和妻子似乎从未敢有片刻停歇,我们都不愿让孩子再像我们一样过贫穷的生活。
后来,我鼓起勇气决定尝试做些小买卖。我买了辆手推车,在街头贩卖炒饭和炒粉,虽然工作更加辛苦,但收入也确实增加了。
2003年,我攒了些钱,和妻子商量后在一条偏僻的街道上租了间门面。这个位置原本不被看好,但开业两年后,周边的工业园却纷纷搬迁至此。
每到用餐时间,店内座无虚席,门外还有等候的食客。
十几年间,我积累了近200万的财富。为儿子购置婚房后,仍剩有120万可支配资金。
如今我们年事已高,无法再像从前那样辛勤劳作。但我想,这些积蓄也足够我们安度晚年了。
于是,我将店铺交给了儿子和儿媳,并告诉妻子,只有他们生活顺心,才能更好地照顾我们。
然而,在“退休”后,我们并未选择去儿子或女儿家居住。
尽管他们多次邀请,但我总觉得还是回到老家养老更为惬意。那里的空气清新,蔬菜也可以自己种植。
妻子听后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们第二天便收拾好行李,驱车回到了老家。
父母过世后,家里的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黄土墙面斑驳脱落。由于无法居住,我们决定将其推倒重建。
妻子喜欢复式住宅,我便请工程队建造了一栋小二层楼房。房子装修精美,门前还特意开辟了一片花园。整个工程耗资60万。
我和妻子欣喜若狂,以为我们的晚年生活将在这里幸福地度过。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住了一年后,我们便匆匆离开了……
初来此地定居,生活确实惬意非凡。我常携伴侣逛集市,或驾车探访邻近县城,寻觅乐趣。
相较于都市的喧嚣,乡村的环境显然更胜一筹,四处绿意盎然,亦无交通拥堵之困扰。
村子入口矗立一山,自幼我便常常攀登,时至今日,它依旧屹立不倒。某日,我与伴侣携带帐篷,于山顶仰望星辰,直至夜深,真乃妙趣横生。
不仅村里的自然风光吸引我们,村民之间的情谊亦令人怀念。于是,一周后,我与妻子准备了些许小礼物,逐户拜访村民。
不久,我便与一些年龄相仿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闲暇之余便会相约垂钓、对弈。然而,当时我犯了个错误。
03
或许我在村里的举止过于张扬,不是馈赠礼物就是大兴土木,甚至驾车四处游逛。
隔壁老李之子见状,讥讽道,我们这是来村里炫耀财富,一把年纪还驾车炫耀。
他此言正好在我耳畔响起,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渐渐地,村民们对我们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既非恶意也非善意。
自那以后,我家便接连遭遇困扰......
首当其冲的便是借贷之事。
不知为何,村里传言我在城市经营包子铺,赚取巨额利润,甚至开设了数家分店,如今已是身价不菲的富商。
加之我此前的举动,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
在乡村,同姓之人众多,若要攀亲带故,几乎都能找到些许联系。
前些时日,我大伯的孩子因欲出国留学而资金不足,向我求助。我二话不说,资助了他3万元,毕竟教育大事,耽搁不得。
约莫两周后,我的三弟也来找我,称其妻子罹患急性胰腺炎,急需手术费用。
我亦毫不犹豫,借出5万元。
伴侣见我屡次慷慨解囊,颇为不满,但这些都是燃眉之急,我岂能坐视不理?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心寒。
大伯的孩子和三弟感激涕零,拿到钱后便在村里大肆宣扬我的仗义,结果街坊邻居纷纷以各种理由来找我借钱。
“儿子要结婚”、“女儿出嫁”、“添置新家具”等借口层出不穷。
伴侣抱怨连连,原本借钱是应急之举,如今却成了扶贫之举。
更为荒诞的是,有位多年离婚的邻居,在向我借钱时,竟声称是为了给妻子治病。
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分文未借。但这样的决定导致我们被村民们孤立。
当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也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村子虽小,但人口密集,一条消息,无论真假,很快就能传遍全村。村里的居民以老人为主,他们天真纯朴,容易轻信他人。
那些来寻求帮助的人,家境确实贫寒,务农的收入微薄,而物价却居高不下。也许生活的重压让他们不得不向我求助。
除了借款问题,村里无论大小事务,他们总是首先想到我们。
前些日子,村里的寺庙需要翻修,号召大家集资,每家出个三五百元即可,贫困家庭即使表示一下心意也是好的。
但对我们,他们的态度就不同了。他们认为我们多年未回村,以前集资修缮时我们都不在,现在回来了却享受着大家的成果。
有位邻居劝我出一万元,这样既不失面子,也能避免他人的议论。
但我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商量,我最终捐了五千元。
此后,无论是村里安装路灯、修路还是铺设网线,他们总是首先想到我,希望我带头捐款,为村民树立榜样。
04
我捐得少也不对,捐得多也不对,一年下来陆陆续续捐了大约五万元。
加上之前建房的费用和日常开销,我和老伴的存款仅剩下四十多万元。
那天,我对老伴说,我们不如回城里住吧,还能时常看看孙子。农村的开销太大了。
老伴也赞同我的看法,于是我们很快离开了农村。
我们的小复式房子,我打算将其作为度假屋,有空时回来住几天。
静下心来想想,村民们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他们的想法也是合理的。
我和老伴这么多年没回家,确实应该为村里做点贡献,毕竟以前村里的建设都是靠乡亲们出资。
但我和老伴向往的晚年生活并非如此,我记忆中的田园风光也不该是这样。
回到城里后,儿子和儿媳邀请我们同住,我既怕给他们添麻烦,又怕被嫌弃,所以一直推辞。
但最终还是没能拗过儿子,决定去他们家住一段时间。与儿女同住后,我才领悟到晚年最好的归宿在哪里。
说实话,我儿子和儿媳对我真的挺好的。
他们几乎不让我做家务,每天儿媳都会拖地、整理环境,还经常买些干果放在桌上。我原以为她是自己喜欢吃,但后来孙子告诉我,那些都是特意为我买的。
更让我感动的是,自从我住进来后,儿媳和儿子每餐都准备得特别丰盛。
有天去接孙子放学,他告诉我:“爷爷,你来了太好了。你不在的时候,我们家都吃得很简单。”
他们在包子铺的工作很忙,每天都很辛苦。听到这话,我既感动又有点内疚。
年轻人生活不易,如果还要分心照顾我们,那压力就更大了。
所以,住了半年后,我和老伴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儿子问我是不是受到了冷落或住得不习惯,我说我只是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他在电话那头声音都哽咽了......
回到家后,女儿很快打来电话,担心我们出了什么事,并邀请我们去她家住一段时间。
但我拒绝了,这让女儿有些不开心,觉得我们偏心儿子。无奈之下,我和老伴还是去了女儿家。
女婿事业有成,女儿工作轻松,家务活本就是她的职责,所以在她家吃饭,我并没有太多愧疚。
05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是女婿的家,并非女儿的。我在这里只是岳父,尽管女婿对我挺尊重,但我总感觉不自在。亲家因为我们的到来也显得有些局促。
有时女婿的同事来访,得知我是岳父后也显得有些拘束。
同样住了半年后,我们决定回到自己的老房子。
女儿想为我们找家养老院,但那里的条件怎么也不如家里,而且我和老伴的身体都还不错,没必要去那种地方。
深思熟虑后,我觉得最好的归宿其实还是我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既非乡下也非子女家。
环境、年龄和认知都不同,晚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随心所欲地吃喝。
忙碌了一生,现在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大家觉得如何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亮【在看】,扩散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