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之前发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小球藻下属几个超门-门级别分类单位的演化谱系图,但是始终没来得及好好讲解一下原理,弄得大家伙一头雾水现在一方面为了好好解释一下之前图片埋下的一大堆坑,同时也是帮助我自己记录一下天梯生物史篇的重要设定,这样以后做视频引用起来也很方便免得到时候我自己都忘记了下面开始吧!
如果要理解这个世界宏观生命形态的每一个重大演化结点中背后的逻辑,我们需要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基本设定开始。由于这个世界的生物从头开始就和地球不同,因此为了以示区分,我在20年左右命名了“质滴”Masdrop作为天梯世界生命基本单位的名字,其实质滴可以被简单理解为外星细胞。质滴有几个最基本的特性,比如他们的质滴膜(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被称作“界酸”的单分子层。界酸膜有很多缺点,比如说由于这些分子中段的疏水区域过大,导致这个单分子层的膜非常厚而且流动性差,抗形变能力也不佳,总的来说生物学性能比不上现实中的磷脂双分子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早的质滴就已经配备了补丁:被称作质滴壁(细胞壁)的外壳,来抵抗机械剪切力对界酸膜的破坏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质滴壁的存在是极其重要且难以被轻易替代的,这种必要性和质滴膜化学成分这种生命大厦最根基的基础代码绑定在一起,导致这个世界的生物很难脱离质滴壁。按理说照这个方向演化下去,既使出现宏观生命形态,也将因为无法产生肌肉、神经等等组织从而全都演化成类似植物的僵硬形态。
但是在最早的生命诞生后不久,“半质滴”这一类群从生命树的基干位置分化出来,他们抓住了生命诞生之初、质滴膜相关的基因还不稳定这一绝无仅有的演化窗口,用更小、更复杂的其他双极性分子替换了质滴膜中的界酸,导致他们获得了非常优秀的质滴膜,非常接近现实中的古菌细胞膜结构。这让他们成为了这个世界“唯一一支完全脱离质滴壁束缚的生命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他们进化成了这个世界的革兰氏阴性菌。而此后,随着生命大厦的完善,以界酸为主要成分的质滴膜已经和太多重要的生命活动绑定、早已是积重难返,导致再也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形态成功完成质滴膜的改造。
在这个世界的大氧化事件中,具备质滴壁和巨大体型的宏质滴出现,而一些半质滴则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了内共生,形成了对于动物产生至关重要的质滴器(细胞器):微毛。拥有微毛的宏质滴本质上可以被视作一个复合生命体,他们可以在质滴壁的缝隙处生长出半质滴,而这些半质滴则可以完成被质滴壁束缚的宿主无法完成的生命活动,比如拖拽着本体移动、直接吞噬其他细菌、利用质滴膜的直接接触来互相交流等等。而这为今后动物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从宏质滴外壁开口处伸出来的接触型微毛,他们在日后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向宏观生命系统的大门:
在含有微毛的宏质滴演化出来之后不久,最早的多质滴生物就出现了。质滴壁本身是一种胶质,有些种类的宏质滴的壁具有黏性;同时他们现在也可以利用微毛来“拉手”,从而主动或被动地把多个宏质滴连接在一起。而在漂浮的海水中,这种无规律连接最容易形成的就是一个球体。于是,简球藻出现了。简球藻就是一个由多个宏质滴构成的小球,这就是最早的多质滴生物之一(还有另一个演化谱系是由沉积在海床底部、因此扁平地铺成一层膜的多质滴生物——绒毯藻 所构成的,可以看到实际上绒毯藻更接近现实中动物的原始形态,但是在这个世界最终构成生态系统主体的是漂浮的简球藻谱系演化出来的多质滴生物)。随着球体的逐渐变大,以光合作用为主要获取能量途径的他们自然地铺成了一个球面,内部形成了一个空腔,变成了一个空心球;这就是日后假体腔的雏形。实际上简球藻只是一个理论上存在的演化阶段,目前没有确凿的化石证据。而以空心球形态存在的“圆球藻”则可以长到毫米级的尺寸,因此留下了最早的化石记录。所以之后从这一脉辐射演化出来的生物都被属于“圆球藻谱系”。
而这时,生命来到了继获得微毛只后的第二个重要演化节点。最初的宏质滴因为有质滴壁束缚,因此基本都是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在获得没有壁的微毛后,宏质滴才能真正有效地捕食细菌。而这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来自宏质滴的特征——质滴壁的强大支持能力+光合作用能力以及遗传中心墨氏体,和来自半质滴的特征——灵活的运动能力,伸缩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是不兼容的。简单来说,如果想要高效进行光合作用,就要拥有非常发达的宏质滴本体部分;而此时微毛的生长就会被抑制。反过来说,如果需要特别发达的微毛来获得运动能力、吞噬细菌的能力等等,那么原本的宏质滴部分就会被抑制。通常来说,二者无法同时变得高度发达(炭黑藻之类的巨型宏质滴除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最早的多质滴生物产生了胚层的分化:植物极和动物极出现了。
于是,构成圆球藻球壳的质滴继续维持宏质滴部分发达的状态,从而获得非常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分裂能力(因为宏质滴和半质滴的融合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完善,比如微毛的存在会干扰宏质滴本身的质滴壁和质滴膜完整性,进而抑制宏质滴类似现实中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所以快速分裂的干性质滴一般都没有微毛或者只有极少的微毛),也就是负责获得能量、提供支持和保持分裂,被称为“植物极”;而内部的假体腔里则充满了一些从球壳上脱落的质滴,这些质滴一般干性较弱、分化程度高、宏质滴部分较小,相反的,他们多数拥有非常发达的微毛:他们负责在日益变大、能量供应越来越不均匀的球壳内部负责传递营养物质和信息、以及免疫等工作。这一部分就是原始的“动物极”。他们构成了多质滴生物最原始的两胚层。
看到这些原始功能,你就能联想到:“植物极”将在未来的生物身上演变成类似功能的结构,比如说植物的树皮,动物的骨骼;而动物极则变成了神经,肌肉,植物的“维管系统”(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等。
而在此之后,随着生物体越来越大,动物极也随之越来越发达,直到在球壳内形成了一层完整的内壁。此时最早的肌肉已经开始出现,肌肉形成的原理非常简单:最早的肌肉质滴由粗壮且强大的微毛(壮,壮毛?)互相连接组成,可以产生强有力的收缩。而宏质滴本体已经萎缩成了一个小核,还保留着质滴壁。由于这些混杂在肌肉中的宏质滴小核的存在,所以天梯世界大部分动物的肉口感都沙沙的。所以,这个世界的生物通过这样的演化过程同时获得了植物和动物的特性;而他们本质上都是特殊的植物。那么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前后,外部的植物极此后被称作“旧胚层”,而内部的动物极被称作“新胚层”。
在这个阶段,圆球藻分化出来了很多保持在这个状态直到今天的生物,他们多是海洋或者淡水中的浮游植物,比如镇楼图中的火箭虫、堆囊虫等等。而另一支则进一步大型化,此时体型过大的他们已经无法继续保持漂浮,而是沉到了海底,营固着生活。为了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效率,他们演化成了分支的形状,已经出现了复杂植物的雏形。这个类群就是镇楼图中的栅栏藻。此时,第三个重要的演化节点到来了。
需要注意,直到这个演化阶段,旧胚层都是把新胚层完全包裹在里面的;因此如果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运动能力依然永远不会产生。内部的、灵活的动物极无法逃离植物极外壳构建的牢笼。这个时候,第三个破局点出现:无性生殖。
除了有性生殖之外,更加古老的无性生殖能力在圆球藻支系中也一直存在。在圆球藻的时代,他们会在球体表面出芽,并逐渐形成一个小鼓包,直到最后分离出一个完整的新球体。而在体型变大了几万乃至百万、千万倍的栅栏藻阶段(其实不同种类的栅栏藻也就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级别),他们放弃了完整地产生新球体,而是选择直接断裂掉身体的一部分,一般是枝丫的末梢。这种新的无性生殖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在断裂处,动物极被暴露出来了。契机一旦出现,演化马上开始发生。在这个“浮游藻”阶段,动物极迅速变得发达,甚至出现了眼睛和附肢的雏形。动物极可以以类似水母的运动方式促进断裂的身体部分向更远的地方扩散。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一些断裂体逐渐放弃了固着的生活,开始稳定在漂浮的阶段。因为你如果选择沉入海底转而开始发育进入栅栏藻阶段,保不齐会飘到远离大陆架的远洋深水区,沉入暗无天日的海底并死亡;而如果你继续飘着,好歹你会一直处于阳光充足的表层水域。更何况这个时代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捕食者存在——也就是说沉底不一定赢,但是一直飘着肯定不会输在这样的选择压力下,出现锁定在漂浮阶段的新物种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选择。
下一个重要的过渡物种就此诞生了,那就是“漂泊藻”。
哪有敏感词只能发长图了
所以漂泊藻的形态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后期的后殖动物头顶都有一堆角(附肢),他们都是起源自漂泊藻的头部结构。甚至包括lz的头像也是这样如果你看不到,那么多半是因为这些附肢变成了别的东西,比如说古龙的嘴,真鱼形动物的鳃等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