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已经没有任何要求,孩子为什么还有抑郁症?

「不要惧怕,你不是一个人」
♡♥关注我,照亮你前行的路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家长叹了口气说,“我已经对孩子没要求了,他只要健康就好。”  
可是,孩子的情绪却没有因此好起来。
甚至更严重了:抑郁、焦虑,甚至不愿上学。
为什么会这样?
是家长的问题吗?是孩子的问题吗?还是整个环境出了问题?
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1. 父母的期望只是隐藏了,并不是消失了  
很多家长说,“我真的对孩子没要求了,他想干啥就干啥!”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往深里想一想。
有时候,家长嘴上不说,但眼神里、态度里,甚至沉默里,依然藏着“期望”两个字。  
比如:  
 孩子成绩退步,家长虽然没责备,但忍不住叹气。  
 孩子说自己不想考大学,家长嘴上说“随你”,但表情写满了失望。  
 孩子选了一个冷门的兴趣爱好,家长虽然不反对,但经常用“你开心就好”这样的语气敷衍。  
这些微妙的“期待信号”,孩子能感受到吗?答案是:一定能。  
心理学家曾研究过一个现象,叫“镜像神经元效应”。
当人们与亲密的人互动时,会不由自主地接收对方的情绪信息。
家长的失望、不满,哪怕是无意识的,都会通过“气场”传递给孩子。  
所以,当家长以为自己“放手”了,孩子可能依然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因为这些期望没有真正被解构,而是换了一种隐秘的方式存在着。
2. 孩子抑郁的根源:低价值感  
孩子抑郁,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没做到父母的要求”,而是因为对自己价值的怀疑。  
低价值感的来源有很多。比如:  
外部表现上的“不如意”:学习不好、体育不行、社交能力弱……
孩子会觉得“我哪儿都不行,我就是个废物。”  
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听到老师说“你得努力,不然以后没前途”,听到同学嘲笑“你就这水平还想拿奖?”听多了,孩子就开始相信这些评价。  
对未来的迷茫:当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时,很容易陷入“活着干嘛呢”的情绪低谷。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过一个理论,叫习得性无助。
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反复经历失败或挫折后,会产生一种“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的消极信念。
很多抑郁的孩子,正是因为长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最终选择“放弃”。  

3. 大环境里太多的期待和竞争
就算家长真的一点要求都没有了,孩子也未必能摆脱压力。
为什么?因为环境本身就充满了期待和竞争。  
学校有排名,老师有期望,同学之间有比较,这些都是孩子无法回避的压力来源。
学校环境的期待  
动不动就排名、表扬优秀学生、家长群里“内卷”的对比……这些都在强化一个观念:  
“成绩就是一切。”  
孩子如果达不到,可能会觉得“我不够好”。
哪怕家长在家里不提成绩,孩子也逃不过学校的量化标准。  
同龄人的竞争  
很多孩子表面和同学关系很好,实际上却在暗暗较劲。  
 “她成绩比我好,会不会觉得我很笨?”  
 “他穿的都是名牌,我怎么穿得这么土?”  
 “我都没人陪着玩,是不是很失败?”  
有时,这种无形的竞争,比考试压力还要折磨人。  
社会环境的影响  
孩子从小就暴露在“优秀即是正义”的观念里。
刷短视频,全是“别人家孩子”的故事;
看影视剧,主角永远是“学霸”或“精英”。  
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得出结论:只有优秀的人才配被喜欢,普通人就该被忽视。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些“无形的枷锁”?
问题说清楚了,解决办法才有针对性。
孩子抑郁,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太矫情”,而是环境让他们负荷过重。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
1. 给孩子一个“情绪安全区”  
孩子的情绪,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出口。
如果家里也充满了比较和批评,孩子就无处可逃了。  
试着多跟孩子聊聊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只关注结果。比如:  
 “你最近心情怎么样?”  
 “今天在学校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事?”  
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里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
2. 帮孩子找到“价值感”  
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价值来源。
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有自己的闪光点,比如绘画、运动、编程,甚至是讲笑话!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欣赏这些小小的亮点,并告诉孩子:“你的价值不取决于成绩,而是你这个人本身。”  
3. 关注学校和老师的表现  
有些压力可能是学校环境造成的,比如排名制度、老师的语言伤害。
如果发现这些问题,家长一定要主动和学校沟通。  
比如:  
 建议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更委婉一些;  
 反映孩子对某些制度的不适应,让学校考虑调整方式。  
4. 给孩子更多“喘息”的时间  
孩子的世界里,学习、考试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适当的放松和娱乐,可以帮他们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比如周末一起出去玩、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给他们一些独处的空间等等。
写在最后  
家长“没有要求”,真的能让孩子没有压力吗?答案未必。
因为隐藏的期望、环境的竞争,这些看不见的“枷锁”,一样会压垮孩子。  
真正能帮助孩子的,是我们学会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并尽量减少外界的负面影响。  
记住,孩子并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人”,他们只需要“成为被爱的人”。
这,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迷走神经的疗愈》内容简介:
你想改善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吗?请把注意力转向你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你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几乎所有器官的调节,是开启身心放松的神奇开关。
在《迷走神经的疗愈力》这部书中,作者为我们解释了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和与它协同作用的其他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身体的所有过程,以及我们能如何通过特定的动作来支持它们。通过书中的100余个练习,你可以深度放松和安抚自己的身心,轻松、有效地对抗情绪与压力管理问题,功能受限与体态不正,慢性疾病,感统失调等身心健康问题,过上不易病、不焦虑、不紧绷的人生。


为什么老一辈的人没有那么消极,而年轻人很多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如何通过迷走神经实现身心的深层疗愈
抑郁自愈的突破口就是5个字
抑郁症擅自停药,可能会出现4个严重后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