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抑郁的人,多半有这3种“好习惯”,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不要惧怕,你不是一个人」
♡♥关注我,照亮你前行的路
“习惯”这个词听起来总是很正面。
什么早起、健身、读书,人人都追求养成好习惯。
可是,有没有可能,一些看似好的习惯,其实是让你陷入情绪低谷的“幕后黑手”?  
尤其是轻度抑郁的人,往往会陷入某些特定的“好习惯”中无法自拔。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三个很容易让人误会的“好习惯”,看看你中招了吗?
1. 遇见问题,先把矛头指向自己  
有些人,天生就是“自我反思家”。  
无论发生什么,第一反应永远是:“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  
举个例子,小丽和朋友约好了逛街,朋友临时爽约。
换作别人,可能会觉得朋友有点不守时,但小丽却直接开始检讨自己:  
“是不是我太无聊,朋友才不想和我一起?”  
“是不是我上次说的话让她不高兴了?”  
小丽的这种反应,看起来很懂事、很善于反思。
但实际上,这种习惯会让人对自己过于苛责,甚至失去判断力。  
心理学家斯蒂芬·L·比尔曼(Steven L. Beerman)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经常过度自责的人,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比一般人高出30%。
因为他们总是把负面事件归因于自己,而忽略了事情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怎么改?  
下次遇到问题时,试着问自己一句:“这真的只是我的错吗?”  
比如朋友爽约,可能是她工作太忙,也可能是身体不舒服,而不是你的原因。学会接受一些事与你无关,你会轻松很多。  
2. 习惯讨好,总是在意他人的想法  
有没有人夸过你“人缘真好”?  
其实有时候,这句话也可能是另一种说法:你太会讨好了。  
讨好型人格,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朋友求帮忙,你明明没空却硬挤出时间;
领导交代工作,自己已经很累了,还加班加点完成。
总之就是“别人开心最重要,自己的情绪往后排”。  
但问题是,你的讨好并不总能换来别人的理解。
甚至有些人会觉得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久而久之,你开始感到委屈,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却得不到同等的回报。  
小王是个公司里的“老好人”,谁有事找他帮忙,他从不拒绝。
有次同事请他代班,小王推掉了自己早就约好的家庭聚会。
结果同事回来连句“谢谢”都没说,甚至还挑剔他代班时处理得不够好。
小王又生气又委屈,但还是咬牙忍了。  
久而久之,小王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最终诊断为轻度抑郁。
医生告诉他,他的问题就在于: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怎么改?  
先学会说“不”:第一次可能很难,但只要试过一次,你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倾听自己的感受:每次决定帮别人之前,问问自己:“我真的想这么做吗?”  
区分必要的付出和无意义的讨好:不是所有人的认可你都需要争取。  
3. 追求完美,总想把事情做到最好  
“我一定要把这份报告写得滴水不漏!”  
“这场演讲,我必须做到100分,不能有任何失误!”  
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想法,那你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
追求完美本身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完美永远都不存在。
你越想做到最好,越容易给自己增加压力,甚至忽略了事情的本质。  
小张是个学生,特别在意考试成绩。
一次英语考试,他考了97分,回家后情绪低落,甚至流下了眼泪。
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答错的那道题太简单了,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其实,97分已经很棒了,但小张眼里只有那3分的失误。
他的老师评价道:“小张不是不优秀,而是他太过关注细节,忽视了自己的整体表现。”  
一项发表于《心理健康与成就杂志》的研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会显著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完美主义者常常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中,从而感到沮丧和无力。  
怎么改?  
接纳“足够好”:不是每件事都要100分,有时候80分已经很好了。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问问自己,这件事让我学到了什么,而不是纠结于最终表现。  
允许自己犯错:每个人都会犯错,正是这些错误,让我们成长。  
写在最后:为什么这些“好习惯”会导致轻度抑郁?
其实,这些所谓的“好习惯”,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点:低价值感。  
你过度自责,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够好;  
你习惯讨好,是因为你想用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  
你追求完美,是因为你害怕别人发现你的“不完美”。  
但真相是,你本身已经很棒了。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证明什么,也不需要让所有人满意。
生活不需要完美,有时候,简单一点、随意一点,反而会让你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从这些“好习惯”中跳出来,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
人生很长,不必太累,加油! 


为什么老一辈的人没有那么消极,而年轻人很多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如何通过迷走神经实现身心的深层疗愈
抑郁自愈的突破口就是5个字
抑郁症擅自停药,可能会出现4个严重后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