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天成自控公告:收到客户项目定点通知如下:
该公告有几个关键词:
2025年1月量产
上述项目定点通知尚未构成实质性订单
项目生命周期2年
预计总量5万辆
是原有客户的新车型
也就是说今天刚接到的定点项目,不到2个月时间就能实现量产?我们知道,为了配合新能源主机厂下饺子般的车海战术,新座椅开发周期从以前的24个月压缩到常规的12-18个月,部分座椅厂甚至可以6个月实现量产。那2个月的情况是如何做到的,今天就来展开讨论下。
2个月量产的可能性
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参考下其他座椅厂先前的范例:
抚州佛吉亚:
2022年为了配套比亚迪抚州抚州工厂的量产,2月16日,佛吉亚团队入驻抚州众智科技园。历时28天完成厂房改造及办公区域装修。
3月15日,新设备入场,仅13天,完成4条产线,近10台设备的组装与调试,并成功下线首件。
4月19日,顺利通过客户审核并获得生产资质批准,顺利SOP。从每天的50套、100套、200套到400套,实现大幅度的产量爬坡,仅仅历时2月余,实现15000台座椅量产下线。
延锋(天津)座椅系统:
今年3月初,延锋座椅拿下了小米第二款新车的座椅生产订单,迫切需要扩大厂房。按照小米的供应链要求,座椅必须满足两小时内送达的条件,延锋座投资5600万落户武清,从签约到4月21日投产,只用了24天。
如何实现
座椅生产目前有三种趋势:
1、骨架平台化
座椅骨架是座椅中最重要也是开发最费时的零部件,现在座椅厂甚至主机厂有推座椅骨架平台化的趋势,工程师在已有的平台上进行修改和调整,而不是从零开始设计,这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同时能减少设计过程中的重复工作,因此可以显著缩短产品从概念到市场的时间。
不仅如此,平台化使得座椅骨架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模块化,根据需要快速的进行组合和调整。
2、通用件
在不同整椅量产中采用大量的通用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此外,由于通用件可以用于多种车型,制造商可以减少库存,降低库存成本。
通用件也给汽车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和市场需求,快速调整和更新座椅设计。
通用件的使用可以简化供应链管理,因为供应商可以更高效地生产和管理这些标准化的零件。
3、减少测试实验次数
座椅开发周期中,测试实验有导入导出实验、膝跪实验、扶手耐久试验、单独碰撞实验等超过101项的测试,相当的费时费力费成本,这些测试大部分是与安全和耐久相关,在新车很难看出问题,有些座椅厂(不是特指哪家,请不要对号入座)就动了歪心思,缩短测试次数、减少测试项目,以实现快速EOP。
倡议座椅厂商实现配套上的快速响应是采用第一、二种技术性创新和生产精益管理的方式来达成,而不是偷工减料的方式。
推测本次定点的主机厂
公告里提到本次定点是原有客户的新车型,已知天成和上汽荣威、名爵、奇瑞、比亚迪、东风、北汽、江淮、吉利、吉祥、蔚来等乘用车主机厂均有业务来往,范围还是比较大。
但由于本次车型生命周期只有2年,主机厂也只给出每月2000多辆的销量预期,我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1、特定某国家的出口车型;
2、小众车型,比如跑车,类似上汽名爵MG Cyberster;
3、国内某车型的B点,份额较少。
具体情况由于目前信息量有限,不好猜。
天成工厂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