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对于大人和老人而言,孩子就是个玩意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成人世界的每一个要求都是当真的


哈喽,我是小芳。
我的一个私教学员向我咨询说不知道如何与家里的老人相处。
每次回家给从小把自己带大的姥姥带一些东西,想让姥姥开心,但最终收获的都是埋怨,这让她心中很是压抑。

姥姥明明心里是开心的,但话到嘴边说出来的都是指责、埋怨,让这位学员不知所措。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问题,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评论区一起讨论,得惊喜大礼包。
1. 老一辈人的观念
有一部分老一辈的人常常会做出不实的评价,明明孩子对自己很好,但还是要通过让孩子感到愧疚的方式来确定孩子是否关心自己。
她们认为这不算什么,就是逗逗孩子而已。
但就是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常常会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附属品,从而陷入情绪漩涡。

看见小孩子就更兴奋了,一上来就是连番“轰炸”:
“我和你妈你最喜欢谁呀?”
“要是妈妈生了弟弟就没那么疼你了呀?”
“你长得‍像你爸都不像妈妈,没有你妈妈小时候那么好看?”

在很多老人的心里,孩子就是个玩意儿,不分年龄大小,他们喜欢看孩子生气、情绪化,认为这样惹怒孩子很好玩。
殊不知这些没有边界感的提问与标签式的评价都会在孩子心中打下负面感受的烙印。

2. 孩子的世界与我们不同
在孩子的世界里,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
小时候去医院看医生,需要排长长的队,站在队伍里的我也许会觉得不耐烦,但是从没想着要插队。

我妈那时候因为着急去上班,跟我说她要想个办法带我先进去看病。
我当时是很生气的,妈妈那样做让我感觉很不安心,其实呆在队列里的我才是安心的。
现在的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个感受。
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中却是他的全世界。

3. 守护住孩子的社交边界
孩子的社交技能其实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
因此孩子的社交边界感也是父母需要守住的。
当有老人或者外人去逗孩子、甚至给孩子贴标签时,父母应第一时间看见孩子的感受。

第一时间看见孩子的感受,坚定地选择跟孩子站在一起。
别担心你会把孩子惯坏,因为感受没有对错,行为才有。
被老人逗过的孩子,内心都会藏着很多不确定的感受:
“是不是我的错,奶奶才会这样说我的?我该多反思一下。”
“可能因为我本来就不好,爷爷才说我的吧!”
“都是我的错,要是我能和我妈长得更像就好了!”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确定他的感受:
“你当然有理由愤怒!”
“你都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是妈妈,妈妈肯定忍不了奶奶这么说,早就吵起来了。”
“你在妈妈心里你是最可爱的天使,妈妈最爱你了,这是谁都不能改变的事实,姥姥说的是不对的。”

不断地给孩子暗示:
“你的感受是正常的,是对的,是合理的。”
先谈感受,孩子的内心会充满安全感,不会因为他人不实的评价而情绪失控。
孩子会在父母的肯定中知道什么是社交边界,如何与他人相处。

需要3岁+社交边界感绘本书单的,可以后台私信我。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