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最近很多妈妈来问我孩子的幼小衔接究竟该怎样做?
既担心做不好影响孩子小学的学业表现让孩子受挫,又担心做不对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提前厌学。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问题,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评论区提问,可领取0-6岁育儿大礼包。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人的智力70%左右是6岁前获得的。
幼儿园时期孩子的智力开发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跟孩子的幼小衔接相比,内在力量的建立应当优先培养:
1. 抗挫力
孩子遇到一点小事就哭闹,动不动就是“我不要”“我不会”“妈妈来”。
其实正是因为孩子的抗挫力差,而这一能力无法通过说:“别哭,想帮办法!”“你这样永远都做不出来”来解决。
在认知上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过程中的成就感】。
一场比赛我们总不能一直盯着是否拿第一看,而要让孩子关注在比赛前你如何认真准备,在比赛中你如何拼尽全力,如何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获得了哪些经验。
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想赢很重要,但输赢不重要。”
小螺号的自行车刚拆掉护轮的时候总是摔跤,他很挫败,埋怨地说:
“我怎么就是骑不好!我好生气!”
我对他说:
“如果是妈妈,妈妈也会生气,而且再也不会尝试了。
但是你还选择坐在自行车上,而且你已经学会摔跤了,我们现在连摔跤都不怕了!
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就这样,我每次只强化他做到的部分,1小时不到,他就能骑着自行车满院子跑了。
2. 教会孩子重视完成感
孩子想到什么做什么,橡皮泥没捏完去搭积木,积木没搭完去玩小汽车,最后一个上午一件事都没做成。
【成事】是上学或工作后孩子能否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
很多父母陷入了“孩子会不会背单词”“能不能做2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细枝末节里,忽视了孩子的底层能力培养。
培养【完成感】的关键是孩子是否明白我的目的是什么,要怎样实现,最后我做到了目标的多少。父母需要让孩子对他们自己的选择负责。
小到搭积木,大到帮父母分担家务,我们都要引导孩子聚焦于自己的目标,尽情的发挥想象努力地实现它。
一位妈妈问我:
“我家孩子一玩小汽车就玩几个小时,真的太喜欢车了,除了车什么都不玩,该怎么办?”
我回答说:
“这不是【孩子的问题】,去观察一下他在解决什么问题?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孩子有了完成感,才会获得【成就感】。
而只有获得了【成就感】,他的大脑才能接收到这次游戏过程中他获得的全部经验,用于他的下一次游戏。
你的引导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让他为了【完成感】而自驱的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就是学习力的基础。
如果您还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欢迎后台私信我预约免费的1v1咨询。
3. 建立同理心
孩子很容易问:
“为什么她不愿意跟我玩?”“老师为什么没有夸我?”
在幼儿园,孩子能够在社交的过程中获得很多经验,比如: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拒绝。
而同理心是建立关系的基础。
我们需要让孩子理解:“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愿意来家里玩”“有的小朋友不喜欢吃面包”“有的老师总会忘记夸你”
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感受,性格,习惯。
我们无需为【不同】烦恼,甚至想要改变别人。
每个我们遇到一个跟自己不同的人,就像捡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水晶,我们能够透过这块水晶了解他视角里的世界。
这就是拓宽见识的过程。
读绘本、做游戏、看动画片的过程,都是建立同理心的好时机,引导孩子积极正向的理解他观察到的人和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
需要抗挫类型的功能性绘本书单,记得后台私信我领取。
未来的路我们无法替孩子走,但可以提前帮他们准备好独行的能力。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