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昨天一位妈妈跟我说自己总是会在拖着地或者洗着碗的时候想发脾气,头脑里会出现很多声音:
“为什么总是我干这些事?”
"为什么我说了很多遍的事,他们总是不听?"
“凭什么总是我来照顾家务?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家。”
如果您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后台领取一次免费1v1养育咨询,每周席位有限,记得及时预约。
网上很多关于“妈妈摆烂”的方法,有人“照着抄”发现根本行不通,但也有妈妈做到了,让自己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这背后其实就三个字:
边界感。
家庭边界: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
想象一下,悬崖的边界是那么清晰,我们自然会保持距离,不会轻易靠近。
然而,水的边界却常常模糊不清,这使得人们在不经意间就会陷入危险。
家庭中的边界也是如此,往往因为模糊而引发诸多问题。
2024年我有幸遇到了很多妈妈,也陪伴她们一起解决了很多问题,总结来说其实就一句话:
我们是否可以做到课题分离和分工明确。
很多妈妈都说自己像一个六边形战士,只要老公做不好,做不了的事就要自己上,不然整个家庭都没办法运转。
长此以往,大家慢慢忽略了自己的课题,模糊了原本清晰的家庭分工。
边界感:家庭和谐的关键
在一个家庭系统里,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这件事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遇到问题时却做不到:
“我们的家庭里明明不需要婆媳关系,却因为老公的退出,让自己不得不面对婆婆。”
“孩子明明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并承受选择后对应的结果,但自己却因为不放心,过度干扰孩子的决定。”
“通过家庭会议我们可以明确家庭的分工,却因沟通方式不对,相互消耗而不是相互支持和赋能”
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
如果您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后台领取一次免费1v1养育咨询,每周席位有限,记得及时预约。
藏在其后的就8个字:课题分离+分工明确。
“摆烂”不是放弃自我成长,也不是丧失对伴侣和孩子信任,而是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都有自己的应当承担的那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和边界,尊重这些边界,给予彼此足够的成长和探索空间,家庭关系才能健康地发展。
作为妈妈,我们减少干预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建立自己的边界,尊重家人的边界。
这种边界并非情感的隔阂,而是在爱的领域中为彼此划定成长跑道,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奔跑,相互守望。
作为爸爸,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课题,至少主动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饭后顺手把自己的碗洗了,起床后顺手把自己的被子叠了,洗完澡顺手把地拖了。
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边界感如同夫妻关系中的一束光,明确了“你”和“我”的界限,却又让我们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携手前行。
我们每天都有有限的能量,若因他人事务过度消耗,自己的事情将难以继续,情绪也会失控。
做好自己的事,不随意干涉他人,便是边界的核心要义。
“别人”在这里指的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平衡点需依靠正确的价值观来寻找。
边界的确立,如同在每个人心中种下自由之树,让它茁壮成长,为每个人提供阴凉和快乐。
走出牺牲者误区,共建健康家庭
顶着【牺牲感】光环的妈妈,往往只爱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我专为妈妈设计的【2025高能量妈妈日程本】已经上线,这是一本被称为“去觉醒,去绽放”的日程本,希望给你的开年带来全新的体验。打开日程本中的【自我关爱】练习开启一趟自我疗愈之旅吧!
内心的矛盾使得她们一有时间就想荒废,越荒废心越空,心越空越需要通过【牺牲自己】换取价值感。
相反,我们根本不需要牺牲就能与伴侣一同建立健康的家庭模式。
还是8个字:课题分离+分工明确。
一个真正健康的家庭,不应建立在牺牲之上,而应基于相互尊重和支持。
当你当学会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课题,当你可以跟伴侣和孩子一起讨论清楚家庭分工,这一切才会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能量用在“改变自己”上面,那这个家庭系统本来就会变得美好、稳定。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