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手机瘾的密码是做好这两件事


哈喽,我是小芳。
快过年了,孩子难免会沉迷手机或电视。昨天有位妈妈私信我说孩子每次出门吃饭就问她拿手机,不给就说无聊,不知道该干啥。
其实,孩子沉迷手机的根源,往往在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从3岁到18岁,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无意中“培养”出来的。
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呢?

1. 信任的缺失
大多数父母第一次让孩子玩手机,都是为了让孩子听话,比如“妈妈要和朋友聊天,你先玩会儿手机”或者“你过来吃饭,我就给你放动画片”。
但当孩子主动请求玩手机时,却往往被拒绝。
这种“父母决定一切”的模式,本质上是信任的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说过:“爱的最好证明是信任。”

在孩子“成瘾”问题上,我见过两种父母:
一种是永远不放心孩子,试图通过控制来规范行为;
另一种则是愿意信任孩子,陪伴他们找到自律的方法。
前者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通过欺骗、讨好甚至反抗来索要手机;而后者通过信任,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力量,重建规则自信。
“控制”只会让孩子把正常的事情变得“稀有”和“渴望”,从而丧失规则意识。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关注我,获得一次免费的1v1教育咨询。
2. 亲子陪伴的缺失
沉迷手机的孩子,往往内心感到孤独和空虚。
长期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被动专注”,不用思考就能打发时间,却忽略了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越玩手机,内心越空虚,越空虚就越依赖手机。

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的一位学员通过带孩子打网球、下围棋、参加比赛等方式,让孩子重新与外界建立联系,获得自我能力的认可,从而戒掉了手机瘾。
沉迷手机的孩子容易陷入短暂的快感,抗拒思考,时间久了会丧失思考能力和自我认可。
引导孩子发展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全神贯注、深度思考的“心流”状态,能帮助他们逐渐放下手机。

约定规则
和孩子协商玩手机的时间和内容,如果孩子按约定执行,就给予奖励;
如果做不到,就适当惩罚,比如暂停第二天的手机使用权。
规则和奖惩措施都要得到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认可,并在执行过程中反复强调:“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玩手机,我会一直支持你、信任你。”

做好榜样
如果父母爱读书,孩子也会爱读书;
如果父母爱思考,孩子也会爱思考。
孩子第一次接触手机,往往是通过父母。自律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通过耐心引导和做好榜样培养出来的。

如果父母无法帮助孩子规划学业,至少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型家庭”环境。如果进门就看到爸爸玩手机、老人看电视、哥哥打游戏,孩子自然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兴趣。
只有做好榜样,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