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加★星标★不迷路】
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可以说承受了很多骂名。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里,她就是一个热衷弄权、自私无知、只懂奢侈享乐的蛇蝎老太婆。
但令人意外的是,文化素养有限、难得吟诗作对的慈禧,却在1867年写下过一首诗,里面的诗句后来广为流传,还曾被编入过小学教材里,现在人人都会背。
这可不容易,要知道,“史上最高产诗人”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都没有一句咱们能背出来的。
慈禧早年受教育不多,文化素养其实并不高。
慈禧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关于她的出生地就有好几种说法,连她入宫选秀女时的档案,目前也都暂时没有找到。
一种说法就是慈禧出生于满洲镶蓝旗的一个中下等官员家庭(后来“母凭子贵”才被抬入上三旗的镶黄旗),父亲名叫惠征,在慈禧16岁时就早早去世了。
从小家里过得很清苦,连帮父亲扶灵回京都需要别人的资助才行,作为家中长女,她更是饱尝艰辛,生活不易;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慈禧并非满人,而是汉人,出生于山西长治的一个小山村,后来被满人官员惠征收养。
总之不管哪种说法,都是说慈禧早年家境不好,出身卑微,自然不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17岁时,慈禧选秀入宫,成了咸丰帝的妃嫔,赐号兰贵人。慈禧的名字其实跟兰花没啥关系,只是因为咸丰喜欢兰花,就给她赐了这么个封号,足见当时咸丰帝很是喜欢她。
所以仅仅两年之后,慈禧又从贵人晋升为了懿嫔。
封建帝王家讲究“母凭子贵”,慈禧很快给咸丰帝生下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即日后的同治皇帝)。这下慈禧势不可挡,又连升两级,变成懿贵妃,仅次于皇后的位份。
自从入宫后,慈禧才学虽不高但努力练字,所以练得一手好字。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她西逃时,乔家人还曾向她讨字。
咸丰帝身体素来不好,又因为清朝外忧内患心力交瘁,就时常让慈禧来帮忙处理政务。此时,慈禧的一手好字也派上了用场,就是咸丰帝口头批奏折她来代笔。
说是代笔,但咸丰帝还允许慈禧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慈禧借机开始干预朝廷政事。
大概也是这个时候开始,慈禧对权力的欲望慢慢滋长、扩大、蔓延。
1861年,咸丰帝病逝,同治帝继位。慈禧以“圣母皇太后”之尊开始了权力之路。
时间来到1867年,此时的慈禧已经扫清障碍、权倾朝野,正是处于权力的高峰时。
正逢母亲富察氏60岁大寿,按照慈禧一惯奢侈高调的作风,一定会为母亲风光大办。
但据说恰好富察氏生日这天,有外国使节来访,慈禧没办法去参加母亲的大寿,虽然慈禧母亲居住的锡拉胡同就在王府井,距离紫禁城只有咫尺之遥。
于是慈禧派人给母亲送了很多礼物,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裱好后送了过去。
这副书法就是慈禧写给母亲的一首诗《祝母寿诗》(一说《祝父母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现在大家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慈禧的诗句。
这首诗辞藻不算文雅优美,比较直白,确实显示出作者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胜在情感比较真挚,写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这首诗一度还被收入了后来的小学课本,不过随着教材体系的完善和要求的提高,这首不符合格律的小诗又被剔出去了。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句却广为流传,成了很多身为父母的人的口头禅。
谁也想不到,这个工于心计权术,手段狠辣的女人,竟然也有这样情真意切的一面。
不过关于这首诗,也有很多争议和质疑。
有人说外国使节来访的时间对不上,更关键的是,慈禧和自己父母的关系并没有多好。
主要因为慈禧的父母偏心。史料中记载,慈禧曾经对别人说:“我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而爱我妹。”,“吾妹所欲,亲必予之。至于余者,靡不遭诃叱。”
意思是:我妹妹要的东西,父母亲一定给她,我想要的,没有一次不是遭到呵斥。
虽然,慈禧的母亲去世后,葬礼十分隆重,陪葬物品多到差不多要把北京城填满了。但这也许只是因为慈禧素来爱摆排场、为自己挣面子而已。
更有人怀疑,这首诗是有人代笔,乾隆写的4万多首诗,很多就是臣子代笔或润色的。
不过这些都没有确切史料记载,只能跟她的身世一样,成为一个谜,留给后人去探究了。
-End-
汉朝公主和亲路上竟意外怀孕,生子后就地建国,此地已归属中国
王阳明醍醐灌顶的封神金句,点醒无数人!
你若喜欢,点个关注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