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最近,不少银行理财宣布提前终止。
比如原本1年到期,现在刚几个月就提前还本付息,跟投资者“两清”了。
到6月13日,有1050个理财提前终止,比去年多了近20%。
这种终止是单方面的,虽然有点不讲武德,但却是合法的。
虽然没有到亏损或者暴雷的地步,但是对于第一次经历的伙伴来说,也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银行理财半途终止,意味着什么?
对于投了这些理财产品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忧”的是,当初购买理财时预期的高收益可能拿不到了。
虽然银行理财早就打破刚兑,不承诺保本保息了。
但是还是会给出一个业绩参考,可能是过去一段时间的平均收益,也可能是一个大概的业绩范围。
总之,大家对理财的收益预期,是要高于定期存款的。
如果提前终止了,在当下各类资产的收益率普遍下行的节骨眼儿上,要想再找到类似收益率的投资是非常难的。
好比本来能享受1年的高收益,现在半年不到就把钱还给你了,比预想的会少赚不少。
这就叫再投资风险。
“喜”的地方是,提前终止,可以避免潜在的无法达到收益预期,甚至亏损的风险。
银行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明知道收益无法兑现,只是秘不发丧,等到最后一天才告诉大家这个坏消息,那到时候会更糟糕。
理财产品和股票不一样,投资人对它的期待就是要稳健,对亏损的耐受度是非常低的。
如果收益无法兑现,甚至是亏损,对投资者来说,势必会引起恐慌情绪;
这种恐慌会导致更多人提前赎回或者卖出手里的资产,从而引起进一步下跌,俗称踩踏。
大家可能还记得,22年年底,理财产品大面积亏损。
当时大家还不太能接受银行理财也会亏这个事,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理财产品的规模直线跳水。
但是自那以后又开始慢慢回升,因为大家的钱没地方去,转了一圈还是只能放到理财上。
所以比起到时候交上一份不合格的答卷,还不如在收益率没有跌的太难看的时候提前终止。
银行这边保持了体面,也省得到时候投资人产生不好的情绪。
我们知道,钱不会自己长出钱来,需要把钱投到实实在在的资产上才有收益。
但是不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这些资产操作起来都有门槛,普通人很难驾驭。
这个时候,理财就有用武之地了。
理财作为中间人,拿着投资人的钱去买不同资产,帮投资人赚钱,完事儿了自己拿一点管理费作为酬劳。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底层资产表现不好,理财的收益也会跟着下滑。
2023年底,银行理财47%投的是债券,23.7%投的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这些债券里面,城投债占了接近一半。
这么一环一环推导下来,理财的收益最终还是跟房地产的表现挂钩了。
前些年大家爱买理财,其实是因为房地产的上涨保证了理财产品不错的收益率。
早些年买过银行理财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房价上涨最快的阶段,5%~6%的理财是不是遍地都是?
但是如今早已时过境迁。
放眼望去,现在可投的资产中,不论把投资期限拉得再长,3%收益率也很难找到了,多少有点“资产荒”感觉。
债券这几年涨得也不错,有点一枝独秀的味道。
但是这是因为大家没有更好的选择,扎堆抱团债券造成的。
这种抱团本身就会让债券价格偏离合理价值,而且央行也多次提醒债券的风险。
部分对未来收益没有把握的银行理财提前终止,也是对央行喊话的积极回应。
相当于帮助投资者回避了潜在的风险。
终止理财产品是一个信号,提醒大家近期对于银行理财要更加谨慎一些。
今天晚上7点,我会在直播中给大家分享理财投资上的一些观点,有兴趣的伙伴不妨来听一听。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