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皖皖
图 | 安徽博物院、苏皖皖
中国建筑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如中心对称、形制规整的北京四合院;高低错落、玲珑有致的贵州吊脚楼;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的福建土楼;中西合璧、厚实坚固的开平碉楼。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徽州建筑。
我认识的徽州建筑是这样的——粉墙黛瓦为其表;砖、木、石为其骨;深入浅出、雕梁画栋为其美;民居、祠堂、牌坊为其典;贾而好儒、崇文重学、孝悌传承为其根。安徽博物院的古建筑展将带你细品徽州古建之精妙。
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筑展
自如桃花来,墟落此第一
安徽歙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距省会合肥 300 多公里之遥,由京台高速相连,车程约 4 小时。冯仁镜宅,这座建筑面积 75 平方米,被戏称为“徽州精品小户型”的徽派古民居(清嘉庆庚午年,即 1810 年建), 2010 年便沿着这条路,从歙县霞坑镇鸿飞村整体搬迁至安徽博物院新馆。成为第一单元“民居”中最夺目的存在。
古徽州位于新安江上游,地貌多属山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对其最好的描述。风景虽好,却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受限,于是智慧的徽州人在对村落进行选址时注重堪舆之理,巧妙利用地形地势设置房屋朝向、解决用水等问题。因此,所建村落多依山傍水,天人合一,既不破坏自然风貌,又十分宜居。
踏入宅门便已然拥有穿越之感,抬头望,长方形的天井正在静悄悄地收集阳光,让人自然联想到绵绵细雨的时节,雨水顺着天井的边檐成股流下四水归堂的景象。视线下移来到主人会客的厅堂,正中的墙上高悬画作,两侧则是与画意相通的对联。其下方设长条案桌放置屏风镜、花瓶、帽筒及自鸣钟。
见此景,耳畔响起皖籍歌手许嵩《清明雨上》中的那一句“东瓶西镜放,恨不能遗忘”。这是典型的徽州古民居客厅陈设,从汉语发音来讲,“瓶”通“平”,“镜”通“静”,古汉语的阅读顺序是从右及左,所以花瓶放于右侧,镜子则在左侧,自鸣钟的“钟身”通“终身”,和瓶、镜一起谐音出“终身平静”这一喻义,折射出徽州人祈求家庭和睦安康的心理,也反映出四处奔波的徽商在内心深处对于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
“有堂皆设景,无宅不雕花”,冯仁镜宅正是这样一座充满生活情趣和艺术气息的徽派民居经典。在冯宅的梁枋、梁柁、槁扇、撑拱、雀替及挂落等处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可谓名副其实的“雕梁画栋”。因此在当地,冯宅又被称为“花厅”。在搬迁的过程中,这些精美的木雕都被小心地进行了拆分、编号,再对其进行重新组装。此外,还从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中调取了与徽州文化相关的藏品,按生活场景进行陈设,比如增添了楹柱上的抱柱联,屋前增加了一进跨院,放置假山、盆景;屋后设计了水榭、池塘、三眼井等徽州地区特有的生活场景,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宅巷、青石板路、高墙深院得到了很好的再现。游览至此,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狮子踩绣球”撑拱木雕
梁柁木雕
房梁木雕
积善在祖先,今人莫相忘
单有了适宜居住的房屋还不能称为家,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宗法无以立家。展览的第二单元“祠堂”便是宗法制度下的产物。因徽州地处皖南山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中原移民迁入后,伴随着程朱理学的影响以及徽商的崛起,徽州地区宗族社会也逐渐形成。在这个展区内,不仅可以看到名门望族要遵守的家规祖训,还能见到常常被人们提起却鲜少见过实物的族谱。同时可以领略到徽州祠堂的建筑艺术。
祠堂作为徽州村落中的核心建筑,是家族祭祖和议事、教化的场所。南宋朱熹的《文公家礼》中构建出宗族祠堂规模与制度的雏形,至明嘉靖年间,徽州祠堂开始兴盛。当地祠堂多位于村落中轴线,建筑风格庄重威严,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仪门、享堂、寝殿层次清晰,职责分明。
在展厅两侧放置了两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建筑模型。分别是歙县呈坎村的罗东舒祠与祁门珠林村的馀庆堂(古戏台),模型不仅还原了建筑的外貌,还进行了适当的解剖,将内部结构呈现出来,让观众的视线得以在方寸间跨过仪门,穿越走廊,见享堂而后寝殿,辅以墙上的建筑绘图,仿佛人人都是梁思成,都能够在科学严谨的建筑世界中徜徉。
罗东舒祠-寝殿模型
石作纪念坊,功名刻其上
牌坊作为特殊的的纪念性建筑,在中国多省市均有分布。那作为徽州建筑三绝之一的徽州牌坊有何过人之处呢?在本展厅内就能找到答案。
本单元为观众介绍了牌坊的历史演变、形制规格、等级标准、功能与构造,并展出了“徽州牌坊之首”许国石坊模型。该坊是明万历十二年( 1584 年)为表彰明朝大学士许国建造的一座功坊,实物位于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石坊四面八柱,中心呈“口”字形,跨街而立,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八脚牌楼,有着“东方凯旋门”之称。石坊为仿木结构,方柱断面下宽上窄,重心逐渐向内倾靠,因此,体量虽大但结构稳固扎实。
许国石坊不仅造型精巧,雕刻也十分华美。功力在其梁、柱、枋以及基座上可见一斑,匠人借鉴徽州彩绘艺术在石头上雕凿出许多精彩内容,如枋面的图案题材有“巨龙飞腾”、“瑞鹤翔云”、“鱼跃龙门”、“威凤祥麟”、“龙庭舞鹰”、“三报喜”、“麟戏彩球”、“凤穿牡丹”等,各个活灵活现又寓意深远。此外,石坊的上的题字也大有来头,均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因董其昌在万历十七年中进士,那年的主考官正是许国,自此董其昌尊许国为老师,并终生执弟子礼。
关于这座牌坊的建造,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云南边乱平息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协忠运筹,芪著劳绩”,特赐其四个月假期回乡造牌坊光宗耀祖。作为三朝重臣的许国想要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但是“皇家有太庙,民间有祠堂”,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坊,皇室家族才能建八脚牌坊,否则就是犯上。既要满足自己的心愿,又不想触怒圣上的许国“先斩后奏”。他将原本四个月的假期前后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上朝时,许国因超假,跪在殿内久默不语,皇上疑惑,责备说:“阁老,朕给你四个月假期回家造牌坊,为何延为八个月?依朕看,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牌坊也要造好了”。许国听后,马上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坊。”皇帝听了哭笑不得,金口已开又不得反悔,如此,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
匠心此独具,巧夺天工来
初识徽州建筑,扑面而来的是水墨画般的美景,走进建筑内,定会被它精妙绝伦的“三雕”所震撼。徽州地区的匠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砖、木做为材料,结合精湛的手法技艺,将徽文化的内涵雕刻进栋梁、门楣间,达到了建筑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因徽州人崇儒重理,所以三雕艺术身上儒家文化的烙印可谓是与生俱来的。其雕刻内容不乏二十四孝、九世忠臣、及百忍等,展示并宣扬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凸显了徽州人以儒家伦理教化后人的理念。这件清代的《穆桂英挂帅戏剧故事石雕》便是忠孝节义主题的体现。它采用圆雕及透雕的技术,再现了战马的嘶鸣,杨门女将的英勇,属石雕中的精品。
穆桂英挂帅戏剧故事石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展厅内不仅陈列有三雕艺术精品,还有工匠们的神兵利器,仿佛见了这些物件,观众才真的相信那一个个不足手掌大小的人物形象是被人一刀一凿慢慢雕刻出来的。
刨木工具
走出展厅心绪被丝丝缕缕的牵扯,眼前是窗外林立的高楼大厦,脑海中却是身后展厅中的种种。如今的徽州已不再是那个充斥着金银气的商贾之乡,但漫步在展厅中的时候仿佛仍能见到处处楼台藏野色,听到家家灯火读书声,这大抵就是前人所说的一生痴绝处了吧……
观展攻略
展览信息:该展位于安徽博物院(新馆)四楼,为常设展览。
交通路线:地铁乘坐 3 号线“省博物院”下车;公交乘坐 105 / 113 / 129 路至“省博物院南门”下车或乘坐 13 路至“省博物院东门”下车。
参观预约:仅需在安徽省博物院公众号内预约进馆门票,每周一闭馆。
拍照打卡:《徽州建筑》展的第一展厅内,冯仁镜宅的后院位置设置了专门供游客拍照的景观。经本人亲测出片率超高!快带上你的博物馆搭子一起去打卡吧!
知识拓展:
①纪录片《徽州古建筑(之一)》(可在安徽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进行观看)
②纪录片《徽州》
参考文献
[1]侯曙芳,李道先.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6):24-26+46.
[2]许松.走进博物馆的徽州“小户型”[J].中国文化遗产,2015,No.67(03):85-89.
[3]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4]王卫东.徽州牌坊的代表——许国石坊[J].文物建筑,2007(00):157-160.
排版 | 之遥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