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王娟
图〡王娟、福建博物院
据说,看一个女人过得怎么样,看她的衣橱就知道。用这句话来形容福建博物院“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主题展中被誉为“南宋丝绸宝库”的黄昇墓,再适合不过。除此之外,福建博物院“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常展也有许多出自黄昇墓的丝织物珍品。
1975 年,福州七中在拓宽操场中意外发现黄昇墓,出土器物共 436 件,成件的服饰及丝织 354 件,其中服饰 201 件,整匹高级织物及面料 153 件,绝大多数保存较好,使得我们有机会透过这些衣饰,看见这位年仅 17 岁就香消玉殒的南宋宗室贵妇曾经的精致生活,以及当时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锦绣华彩。
南宋宗室贵妇的衣着风尚
主打的就是一个“低调奢华”
黄昇墓出土的丝织物,无论材质、颜色、绣工和纺织技艺,都可以代表当时福建乃至中国丝绸纺织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并为我们展示了完整的宋代女性服饰标本。
从面料上来看,考古人员从黄昇墓中清理出的宋代服饰及丝织品,囊括古代各种高级织物面料,如罗、绫、绸、缎、纱、绢、绮等。
这件广袖袍,是皇族宗室们出席正式场合的大礼服,其面料以四经绞罗为主,它的织法代表了中国古代织罗技术最高工艺,可惜这种技艺早已失传,成为中国丝织技术的历史之谜。黄昇墓出土了大量四经绞素罗和花罗服饰及织物剩料,成为解开这一历史谜团的珍贵实物资料。
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来源:福建博物院
从色调上看,出土衣物织品多为黄褐色、烟色和深灰色,染色均匀,弹性、光泽等均良好,体现了宋代清雅含蓄的日常审美;但服饰缀饰极为考究,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等技法被广泛运用,又可见宋代的统治者对手工艺品审美的极高要求。“低调奢华”,对这些南宋宗室贵族才可拥有的华服,做了十分精准的描述。
褐色罗印金填彩花边无袖单衣
从款式和功能上也极为齐全,包括娘家为她精心准备的陪嫁和夫家为其添置的华贵的四季衣裳,不仅有常见的袍、衣、背心、裤、裙、抹胸、围兜、围件等种类,还有香囊、荷包、卫生带、裹脚带这样的小件物品。
据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潘少芳介绍,褙子是宋代最具特色的服装,无论身份、地位、年龄,男女,都可以穿着褙子。人们从前只能通过文字或古人画作,了解这个褙子是什么样子的。黄昇墓的发现,让人们终于有了从实物上去了解褙子的机会。
褙子,是服装历史上的专业名词。褙子分为短款和长款的背子,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袍”是长款的褙子。褙子的特征是腋下开叉。在黄昇墓出土的,无论广袖袍、窄袖袍,只要是腋下开衩,都可以称为褙子。
黄褐色罗印金填彩花边袍
浅褐色绉纱镶花边单衣
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黄昇墓的出土报告中,我们可以看见为数不少的开裆裤,令人心生疑问,这是给孩子穿的吗?但从大小来看,又似乎是属于黄昇本人的。潘少芳解释,在古代,衣服的封闭性并没有现在那么好,古人往往会通过层层穿搭,起到一个保暖作用。
潘少芳介绍,当时人们可能是“套裤穿着”,即里面先穿合裆裤,再穿开裆裤,外面再穿上两侧开缝的合裆裤;裤子穿完再穿裙子,继而再穿上广袖袍。这样既不担心走光,又呈现了层次感,非常美观。
褐色罗开裆裤
黄褐色罗两外侧开中缝合裆裤
从纹样来看,整批丝织品的花纹图案设计写实,符合宋代强调天然之美,突出轻淡、自然、庄重的特点,呈现一派鸟语花香的怡人气息。
褐色牡丹纹罗印金填彩花边夹衣
由于朝廷的支持,宋代“鸟兽草木学”空前发展,相关著作丰富。人们按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分为虫鱼、禽、兽三大类。宋代绘画对这三类动物均有涉猎。从以下《福州南宋黄昇墓》报告中的图片(文中提到的图片编号与发掘报告保持一致)可见,宋代绘画艺术的写实,对当时的纺织品亦产生了的直接影响。
来源:《福州南宋黄昇墓》报告
黄昇何许人也?
17 岁的黄昇为什么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精美绝伦的高级服饰?她是谁呢?
从墓志铭可知,墓主黄昇是宋代赵氏宗族的贵妇。她的父亲黄朴是南宋时期的福州状元,出身官宦人家,曾任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主管海外贸易大权。黄昇 16 岁时,嫁给赵匡胤第十一世孙赵与骏。
为她亲写墓志铭的,是赵与骏的祖父赵师恕,赵师恕曾任泉州南外宗正司宗正,主管外居泉州宋宗室宗子的属籍、教育、赏罚等。
福建当时不仅是南宋宗室皇族聚居地和经贸中心,更是官营的纺织中心。同时,因为南外宗正司的迁入,朝廷对泉州青睐有加,泉州的经济发展、政治地位亦是扶摇直上。
专家根据黄昇墓出土的两匹织物匹端墨书题记“宗正纺染金丝绢官记”和“南宗正纺织司”的篆体“赵记”朱印推断,黄昇的部分纺织品可能就出自官营作坊。
可见,黄昇父亲本身就执掌着海外贸易大权,丝绸又是当时重要的海外贸易商品,夫家作为在泉州皇族宗亲的主要管理者,双方都为黄昇这位自小知书达礼、备受宠爱的女子提供了非常好的物质条件,使其能够拥有超出寻常人数量的精美丝织品。
从黄昇墓看福建“海丝”
黄昇墓为后世留下的这批精美的丝绸织品,不但显示当时福建丝绸织制的高超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首先,要制作如此精致的服饰,其拈丝技术以及使用纺车、线架进行的缫丝、并丝、络纬等一系列工艺操作,都必须具备相当熟练的技术和比较先进的设备。从这些丝织品实物来分析,当时福建地区的栽桑、养蚕、缫丝、织造生产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福建地处亚热带,利于种桑养蚕,发展丝绸事业。唐宋时期,福建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桑蚕丝织业产地之一。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提到,唐朝福州的丝织品,已正式列入进贡皇宫的贡品之中。
到了宋朝,福建的丝绸业进一步发展。南宋初年,中央机构中有两个掌管皇族事务、同时又与外贸很有关系的机关——西外宗正司设在福州,南外宗正司设在泉州。同时,在福州又设立了一个"文绣局",专管有关丝绸纺织的业务事宜,其主要产品,供应皇宫御用。福建逐渐成为全国三大丝绸纺织中心之一,不仅闻名全国,更是享誉世界,这些丝织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大量运送到中亚以及欧洲各国。
观展攻略
福建博物院《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展,联合了国内 35 家博物馆,展出 295 件(套)文物。该展览位于福建博物院 2、4 号展厅,持续至 8 月 18 日。其中“东方雅集”部分,以瓷器、丝绸、茶叶三大类商贸品为主,展示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参考资料:
[1]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州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
[2]苏佳,《浅析福州南宋黄昇出土的丝织品》,福建文博,2009(4)
[3]丁清华,《以福州南宋黄昇出土文物为例 南宋贵族妇女的华衣美服》,大众考古,2014(12).
[4]吴志跃,《院长说文物—黄昇墓的丝绸》,文化生活报,2016
[5]陈寒蕾,《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纺织品纹样初探》,南方文物,2020.04
排版 | 之遥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