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依妮葛尔
图|阿依妮葛尔
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的“邂逅•多彩大明 1573 ——万历文物主题特展”,汇聚了 130 余件明定陵出土文物,15 件重磅展品,其中有不出京的“金翼善冠”。展览分为“以礼永续”、“物里乾坤”、“放眼世界”三大单元,分别从礼仪、器物及文化三个方面展现了万历年间长达 200 年的历史画卷。
金丝翼善冠:唯一一件皇帝金冠
展览的最大亮点金丝翼善冠,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御用之物,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皇帝戴的金冠。518 根金丝,直径 0.2 毫米,走了八千多圈,织成龙鳞,上万圈之后才成了皇冠,而整个皇冠的重量只有 826 克,细细密密的金色丝线,像轻纱一样薄透,又如蝉翼般轻盈,工匠技艺登峰造极。
冠上仅龙鳞就用了 8400 片,可以想象工匠在焊接时需要多么用心,数以万计的缠绕、穿行、盘旋,竟然难以找到接缝,浑然天成,宛如天降神物。金冠的顶部,嵌着两条金龙,镂空的龙身,錾刻的龙首,对着中间一颗填丝火焰珠,仿佛只要一声霹雳,就要凌空腾飞。
金丝翼善冠由三部分组成,前屋、后山,还有它背后的两个就像小兔子耳朵一样立起来的装饰,叫折角。古代的帽子会有前屋、后山、折角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古人无论男女都是长发,男人就把长发卷起来,在头上面盘成了一个发髻,把发髻放在帽子的后山部分。
如此漂亮的金冠,到底是皇帝生前戴的还是专门做的陪葬品,至今还有争议。有人称金冠是冥器,因为当时与金丝翼善冠共出土的王冠有七个,万历皇帝遗体戴的是乌纱翼善冠,这个金丝翼善冠是专门用圆形的盒子保存的。一是未见画像上有皇帝戴过,二是未见先例,三是《大明会典》没有详记材质之分,又是纯金之器,吸光导热不宜夏日戴,故而只能是皇帝下葬所戴之冥器。
学界也有非冥器说,如十三陵研究院胡汉生、《Q 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撷芳主人,认为金丝冠在明朝民间大量流行,皇帝有一顶不足为奇,所以这七顶王冠都是生前所用,只是在不同场合下用的。重量并不是很重,比皇后戴的凤冠的重量还要轻很多,薄如蝉翼,主要还是用来戴的。
十二龙九凤冠和它背后的主人
另一个漂亮的凤冠——十二龙九凤冠,是被追封为孝靖皇后的王恭妃的凤冠,孝靖皇后一生凄惨,这个属于她的美丽凤冠,她其实并未见过。
凤冠总重 2595 克,合计 5 斤 2 两,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凤冠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全冠共有宝石 121 块,珍珠 3588 颗,小红宝石 18 块。细腻的金丝勾勒着满冠点翠,点翠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程度的蓝,镂空的金龙,口吐玛瑙,凤冠随着人的动作袅袅婷婷。
为什么说孝靖皇后没有戴过呢?这要从明朝的历史说起。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分别是政治联姻的孝端皇后和十二龙九凤冠的主人孝靖皇后。
孝靖皇后,姓王,出身没有孝端皇后高贵,万历十年,也就是公元 1582 年,因为怀有身孕被封为恭妃,后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由此被进封为皇贵妃。后于公元 1611 年去世,因为明朝有典章规定,非皇后不得入皇陵,所以这位死时身居皇贵妃之位的王氏,并未葬入定陵,而是葬于天寿山东井左侧的平岗地。明神宗死后,他的长子朱常洛继位,朱常洛追谥自己的母亲王氏为皇太后,但是还没有等到为王氏施行加封典礼,朱常洛便去世了。
公元 1620 年朱常洛之子朱由校继位,也就是明熹宗,便尊谥自己的祖母王氏为孝靖温懿敬让参天胤圣皇太后。同年 10 月神宗朱翊钧和孝端皇后葬入定陵,孝靖皇后也从东井平岗地迁葬定陵,明熹宗又为孝靖皇后添加了凤冠等诸多陪葬品,其中十二龙九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就是孝靖皇后的孙子明熹宗为她添置的。
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都安葬在定陵帝宫后殿,左右配殿虽也有棺床的设置,但是里边却空空如也。定陵作为明十三陵中规模较大的陵园之一,其“五殿三隧”的玄宫形制与皇宫内廷建筑的布局一一对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宗法礼仪,也为世人揭示了那个时代帝王丧葬制度的一些特点,也就是以后殿作为主殿,后殿是安放皇帝皇后棺椁的地方。
考古专家对定陵凤冠的研究发现,两位皇后虽然都分别有两顶凤冠,但是当把两顶凤冠上的龙凤数目相加时,却发现一种有趣的关系。孝靖皇后两顶凤冠,一个是十二龙九凤,一个是三龙二凤,龙加起来是 15,凤是 11。而孝端皇后是九龙九凤和六龙三凤,龙加起来也是 15,凤是 12,孝端皇后是原配皇后,孝靖皇后是后追封的,从等级上低一等,也是体现了礼制。
体现中国古代官员的佩饰制度的大碌带
大碌带是万历皇帝佩戴过的腰带,用料珍贵装饰华丽,是万历皇帝的心爱之物。它长 138 厘米,宽 6.2 厘米,用双层黄色素缎内加一层皮革制成,上面镶缀有祖母绿红宝石以及珍珠。专家根据带下卷条所写,宝藏库取出大碌带的字样,将其命名为大碌带。
大碌带上共缝坠了 20 个缠枝花形金托,托正中镶有祖母绿,祖母绿是一种单晶体宝石,颜色与翡翠相似,产于西伯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地,价格昂贵。工匠在祖母绿的四周镶嵌红宝石及珍珠,据统计整条大碌带上共有祖母绿20块,红宝石 91 颗以及大量珍珠,工匠按照祖母绿和红宝石的形状进行随行镶嵌,这种镶嵌技术在中国明代比较常见。到目前为止此种款式的玉带仅发现这一条,大碌带是万历皇帝在重大场合佩戴的。
大碌带是在明朝玉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上面镶嵌宝石的形状和数量也参照明朝有关的服饰制度,并按照一定要求制作而成的。玉带的使用是中国明代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明代玉器工艺的风格与特点,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等级制度。
玉带的产生和中国古代服饰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古人穿宽松的长袍,腰间必须系带,如果不系带,会被视为无教养、轻礼仪的表现。为了美观和显示身份,人们在腰带上镶缀装饰物,其中缀有玉石的称玉带,最初的玉带只是在腰带的两端缝上玉质带钩,后来发展到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块,玉块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桃形,这些玉块有素面的,也有表面雕刻图案的,以显示主人的高贵身份。
中国唐代,朝廷把皮质的革带定为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用不同材质的配饰镶缀在革带上,以此体现官阶的高低。当时只有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才能系金带或玉带。到了明代,玉带的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它成为地位与权力的象征,当时朝廷规定,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一品以上文武官员受封的公、侯、伯以及驸马等使用。
明代皇帝、皇亲以及一品以上文武官员的服装种类比较多,不同场合穿不同服装系不同玉带,明代标准的玉带上镶有 20 块玉片,其中有 8 块长方形的,4 块长条形的,2 块圭形的和 6 块桃形的,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考古人员在明代王一级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玉带,但像大碌带这样镶嵌有珍珠宝石的腰带并没有发现,因此专家推测,只有皇帝才能佩戴如此形制的腰带。
明朝时期玉带的长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腰围的实际尺寸,而不能真正起到束腰的作用了,主要起装饰作用。
万历年间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个性思想活跃开放,文学创作兴盛蓬勃,艺术探索自由大胆。社会对于物质享受的热衷,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与商贸繁荣,造就了大明的山海宝藏骈集,器具珍玩各异,下面再介绍几件展出的珍品。
金盖盖面以镂空云纹为地,下层饰三龙赶珠,中层及上层各饰二龙赶珠纹,龙姿矫健优美作腾空飞跃状。
爵腹外壁压刻半浮雕式的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爵底外壁刻字一周:“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
喇叭口,长颈,圆肩,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绘有菊花纹、草虫纹、云头纹、四季花卉纹、卷草纹,腹部两侧饰官员出行图。
来自泸州老窖博物馆馆藏,大缸饰一龙一凤,形态舒展自然,刻画出龙凤嬉戏之状,象征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美好寓意,也被称为龙凤呈祥缸。
底部用双线刻铭文一周“大明万历年御用监造八成五色金重二十二两四”。腹部双线刻“尚冠上用”四字。
十二团龙十二章缂丝龙袍,圆领,全身分为三大片,大襟、小襟和后片。底为“卍寿”二字、如意云、蝙蝠,袍前后各三团龙,左、右两侧各两团龙,左、右两肩各一团龙。
观展攻略
展览将于 8 月 29 日结束。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推荐阅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胡汉生《百家讲坛》(2023-05-18)探秘明十三陵之 7 玄宫迷雾,以及姜松《漫游全球博物馆:100 件文物里的文明故事》,其中有《万历金丝蟠龙翼善冠Ⅱ:从帽子看身份,中国礼制文化的体现》,《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第 5 集也有对金丝翼善冠的介绍。
参考资料:
CCTV《百家讲坛》 20230518 探秘明十三陵 7 玄宫迷雾
CCTV《国宝档案》 20110922 明万历大碌带
CCTV《国宝档案》 20120924 明定陵皇后凤冠
CCTV 《国宝·发现》20130417 这顶纯金冠 中国仅此一件
央视频 天花板级技艺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皇帝金冠
苏文涛.从玉配饰的变化浅议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传承与变迁[J].丝绸之路,2010,(14):5-9.
排版 | 阿树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