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茶:一场茶与书的约会 | 观展



图文 | 王琛
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的“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茶文化的典籍展,展出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珍贵典籍 60 余件,如宋咸淳九年(1273)《百川学海》本《茶经》,这是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也是现存《茶经》版本的祖本,还有宋徽宗赵佶所作唯一一部皇帝御制茶书《大观茶论》,以及与陆羽、苏轼、李清照论茶相关的典籍。
茶之演变:生食羹饮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华阳国志》是一部东晋常璩所作四川、云贵等地的通史。据书中《巴志》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分封了巴国,巴国将茶作为特产进贡给周王室。早期的茶史文献也表明,茶的种植与利用兴起于我国西南地区。

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撰,此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张佳胤刻本
在饮茶习俗形成之前,茶叶一般直接食用,这也是茶叶最原始的利用方式。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有生吃茶树鲜芽叶的习俗。
唐代以前,流行在茶中加入盐、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各类调味料与食材,制成既咸且辣的“菜汤”“菜羹”,甚至“菜粥”。
浙江湖州出土东汉末至三国青瓷印纹四系罍(léi)上的“茶”字铭文
唐代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收集了唐代各地饮食资料,尤其详细介绍了各地名茶,并总结了饮茶的历史。“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其中特别提到了“茗粥”的饮茶法。

膳夫经手录一卷,清初毛氏汲古阁抄本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可以说茶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对茶的利用,经过了从食用到饮用的过程,茶的制作工艺、饮用方法、茶艺茶俗也一直在演变发展。正所谓“三代不同礼”,唐有煎茶(又称煮茶),宋有点茶,明清有撮泡,但茶汤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始终未曾改变。
在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全国上下饮茶之风日盛,茶叶生产贸易蓬发展,茶圣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应运而生。该书对此前的茶事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将普通的茶事升格到文化艺术的层面。

“茶圣”陆羽像,摘自恭王府博物馆官网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全书分三卷十节,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茶叶起源、生产、器具等各方面知识,开中国茶艺的先河。《茶经》出现后推动了茶道的盛行,并影响到其后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以及美国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并称为世界三大茶书。

《茶经》卷上,明郑煾校刻本

《茶经》三卷,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柯双华刻本,为现存最早的单行本《茶经》
陆羽自传:讲述茶圣传奇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对茶叶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760 年,他从栖霞山麓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著成《茶经》,使茶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对世界茶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然而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注定有着不平凡的生平。
在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中收录着陆羽的自传——《陆文学自传》。据传,公元 733 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便把他抱回寺中收养。
智积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那时附近的寺西村里正卜居着一位饱学儒士李公。李公曾为幕府官吏,动乱时弃职,在景色秀丽的龙盖山麓开学馆教授村童,与智积感情深厚。智积就请李公夫妇哺育拾得的弃婴,当时,李氏夫妇的女儿李季兰刚满周岁,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视作亲生一般。季兰季疵同一张桌子吃饭,同一块草甸上玩耍,一晃长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事渐高,思乡之情日笃,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
季疵再次回到了龙盖寺,在智积身边煮茶奉水。智积有意栽培他,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
智积还煮得一手好茶,让陆羽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十二岁那年,陆羽终于离开了龙盖寺。此后,陆羽在当地的戏班子里当过丑角演员,兼做编剧和作曲。不久后,陆羽受到当时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的赏识,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

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等辑,书中收录《陆文学自传》
据推算《陆文学自传》为陆羽 29 岁所作,当时他已经完成了《茶经》的初稿。自传中记述了陆羽作为弃儿被积公禅师收养,一度沦为伶工,后求学著书的传奇经历。

陆羽煮茶三彩器(唐),河南巩义出土
由于陆羽的杰出贡献,后人将其奉为茶神、茶仙、茶圣。唐代就有人将陆羽制成陶瓷人偶,作为购买茶器的赠品。卖茶人更将陆羽视为行业的保护神,把陆羽的陶瓷像放在茶灶旁,生意好时用茶祭祀。
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中称“至今鬻茶之家陶为其(陆羽)像,置于炀器之间”,在李肇《唐朝史补》、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新唐书·陆羽传》、费衮《梁谿漫志》等文献中均有类似的记载。

因话录六卷,(唐)赵璘撰,清顺治十五年(1658)叶仁祖抄本
帝王论茶:历史上最会玩茶的皇帝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北宋第八位皇帝。他在艺术方面多有成就,不仅独创“瘦金体”书法,还精通茶艺,曾在宴会多次亲自为大臣“点茶”“分茶”。徽宗还以皇帝之尊御制《大观茶论》,为历代帝王之仅有。
大观为宋徽宗年号,因成书于大观年间故名。《大观茶论》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共二十目。“点”中详细记录了宋代的点茶技艺。
大观茶论一卷,(宋)徽宗赵佶撰
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是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性德的诗句,诗中描述的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其夫赵明诚赌书泼茶的趣事。
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名门之后,志趣相投,情投意合。二人都爱读书,常在一起打赌,看谁的记忆力好。一人问典故的内容和出处,另一人答典故在书中的具体位置,答对为胜,不对者输,胜者的奖品就是一杯香茗。但是胜者常常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最后二人一起哈哈大笑。只可惜好景不长,赵明诚去世后,世间只留李清照一人。因此纳兰性德发出感慨“当时只道是寻常”。
南宋文学家洪迈学识博洽,对于宋代掌故尤为熟悉。他读书治学,每有所得,必随时记录,所著《容斋随笔》即其读书札记之整理成果。现存《容斋随笔》四笔十六卷第五卷记载,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曾在青州“归来堂”读书、斗茶。南渡之后,赵明诚急病亡故,李清照受到失去故国和至亲的双重打击,作《鹧鸪天》,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之语,用茶、酒和香气写愁,抒发爱国和思人的愁苦。

容斋四笔十六卷,(宋)洪迈撰,明刻本
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
北宋文豪苏轼爱茶颇深,他的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脍炙人口,这首诗出自《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当时,他的好朋友曹辅正好担任福建转运判官,其职责就包含北苑贡茶的生产管理与转运呈送。曹辅将北苑的核心茶产地壑源(现福建建瓯)所制出的头春第一道试焙新茶,送了一些给极度嗜茶的苏东坡,苏东坡品茶后飘飘欲仙,一气呵成写下这首诗。

苏东坡喜欢以茶入诗,元符三年(1100)被贬海南儋州(海南岛惯县)时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汲江煎茶》,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开头第一句就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烹”,后人对此评价极高,认为他讲出了茶道。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称:“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且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汲江煎茶》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宋刻本
茶和天下是一种茶道理念,通过喝茶、品茶带给人宁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棋琴书画诗酒茶”,都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交融。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茶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也更迭着我们的生活习惯,这些历史信息被记录在数目众多的珍贵典籍中,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展览中还有更多与茶文化相关的图片与介绍,比如以下几款名贵的茶壶,雅致精巧,看到它就像闻到了茶香。

明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

清柿蒂纹扁圆壶

清竹编铜茶炉

清锡制小种花香茶叶筒

清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清愙(kè)斋款题字壶

参考资料:
[1] 王朝霞,胡习乐,方向.典籍里的中国茶[J].大学化学:1-5.
[2] 赵国栋.论陆羽《茶经》与唐朝社会——基于新社会史视角的分析[J].农业考古,2023,(02):101-110.
[3] 于锋.茶圣陆羽,为江苏文化史留下浓浓茶香[N].新华日报,2023-03-17(014)
[4] 《茶经》:《典籍里的中国》在早春的茶香中品读[J].茶业通报,2023,45(01):7.
[5] 严世伟.禅茶源流新考——从《历代法宝记》谈起[J].敦煌研究,2022,(03):148-158.
[6] 韩焕忠.赵州从谂的禅法思想[J].普陀学刊,2021,(02):47-61+278.
[7] 贺佳欢.“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考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16(03):72-75.
排版 | 之遥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