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玉器展:45件美玉带你领略玉文化 | 观展




图文|陈丽媛
玉石因品相温润、色泽纯净,被认为凝聚天地精华,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其实,距今 9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已经能够将玉和石分开,制作成装饰品了。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玉器分布广泛、数量繁多、品类齐全、工艺精湛,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玉器还被赋予了信仰、礼仪、人格、思想、风俗等社会内容,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版“中国古代玉器”展览依托丰富馆藏,共展出 480 余套玉器精品,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单元,展示中国玉文化的璀璨。
玉出东方:饰玉礼玉交织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以美石为玉,将其制成装饰品,出于真诚的信仰,又将最美的玉料制成法器奉献给神,人们佩玉往往与人们驱邪、护佑等信仰崇拜关系密切,反映出远古先民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虔诚的宗教情怀。这个时期,全国主要的文化区域遗址均有玉器出土,玉器种类、品质、风格、造型格具特色,同时也相互影响,显示出中华玉文化一开始就具备风格多元、交流广泛、总体上自成体系的鲜明特征。其中,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流域的良渚文化分别代表了当时北、南玉器文化发展的巅峰。
红山文化 玦形龙
“玦,环之不周也。”即玦是有缺口的环,一般成对出现在墓主人的耳部,一般被认为是装饰用的耳环。玦形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类,整体形状似玦,都有缺口,但是还有造型和小孔。红山文化出土的玦形龙龙身整体呈 C 形,环成一圈,头部两耳竖立,形似肥大的猪耳,嘴部大张,鼻尖微拱,上有多条褶皱,类似猪的拱嘴状,具有典型的猪首特征,因此也被称为“玉猪龙”。一般认为,玦形龙是祭祀的法器,由巫师随身携带以沟通神灵。玉猪龙作为红山文化重要玉器之一,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殷墟文化妇好墓中的玉猪龙,同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便有极大的相似点。
红山文化 神面形器
神面形器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玉器之一。正面以阴线刻神面纹,圆眼内凹,下部雕一排长齿,左右两端是变形的犬齿或翅膀。类似玉饰的侧边或背面都有穿孔,可以缝在织物上。
良渚文化 玉琮
琮,是良渚文化礼器的核心,寓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玉琮外方内圆,象征天圆地方,反映了良渚先民的宇宙观。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的独特标志。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名字便源于良渚文化的玉琮,在造型上也借鉴了神人兽面纹饰。一般在玉琮外部转角雕饰形态各异的神人纹,它是神人兽面纹的简化形式。神人兽面纹的完整图形仅出现在一件大型玉琮的侧面,为头戴羽冠的巫师或神人驾驭神兽的造型,是人兽通灵意识最直观的表达。兽面纹所代表的动物,有虎纹、鸟纹、龙纹、鳄鱼纹等不同说法,还有人认为它是综合多种动物形象而抽象出来的神怪,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展览中的同期其他文化玉器还包括:
肖家屋脊文化 凤形珮
肖家屋脊文化 虎头

肖家屋脊文化 鸟首璜
大汶口文化 鞍形器
大汶口文化 锥形器
玉礼堂皇:承载礼法的玉器
西周确立了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法制度,玉器作为礼制的物化象征。随着制玉工具和工艺的进步,这一时期的玉器设计更加灵动,纹饰更加精美,造型更加丰富。
1、玉以载礼:系统用玉规范的形成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代表了古代先哲对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感悟和理解。西周时期确立了更加系统的礼乐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因此也成为礼仪用玉。
谷纹壁
龙纹蒲壁
《周礼·典瑞》中记载:“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子和男是当时的爵位名称,表明贵族在一些重要场合手持谷纹壁、蒲纹壁作为信物。谷物是用以生存的粮食,将谷纹与玉璧相结合,体现了当时社会重农桑的观念,也是对万物复苏和丰收的盼望。蒲纹是六角形的格子纹,像编制的蒲席,蒲席是古人席地而坐的工具,蒲纹的琢刻,表达了人们对于安居乐业的向往和祈求。
玉圭
《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尖首形圭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寺文化,盛行于春秋、战国。圭与周代的册命制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常举行盟会,订立盟约誓词,盟辞记录在玉圭或石圭之上,一式两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天地鬼神。
龙首谷纹璜
双首共身龙形玉璜饰萌芽于西周,成熟于战国,其造型可能与古籍中“虹为龙饮”之说有关。甲骨文“虹”字为双头龙的形象,故将这种形象称为“虹”。在古人的观念中,虹是一种特殊的龙, 长有双首, 以虹的七彩形象出现于溪涧或雨水之后, 被视为能饮水和止雨之物, 并进而导致干旱,而龙司行雨,故将龙形寓于虹形玉佩中,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2、以玉比德:佩玉成为风尚
西周的天命观将王朝命运与帝王的道德联系起来,进而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君子比德于玉”的社会理念。《礼记》中孔子将儒家的道德规范与玉的品质结合,赋予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美德。汉代“五德终始说”流行,玉石温润、声清、光泽、质坚、纯洁的属性被象征为君子具备的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儒家提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并追求“佩玉之度”的和谐举止与“环佩有声”的华美风仪,佩玉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螭虎食人佩
双龙形佩
玉组佩
吉玉琳琅:实用性与观赏性突出
隋唐以后,传统的礼仪制度发生了改变,玉器的礼仪特征也逐渐淡化,玉器的神秘色彩减退,逐渐成为一种祥瑞之器,并越来越多地作为俗世珍宝用于寻常生活。
1、饰玉菁华:丰富华丽的装饰玉
神玉时代结束之后,玉器逐渐显现出吉祥、祈福、辟邪等福佑功能。受道家影响,还出现了玉养人、人养玉的观念,所以玉器常被制成衣冠首饰和佩饰。玉佩的工艺造型与吉祥词语的语境相联系,转化成为一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社会习俗。

隋 钗
钗是束发用具,单股为簪,双股为钗。隋代的钗由笄演化而来,改玉笄的单支为双支是造型的更新与飞跃,且在形象上达到了对称美。玉钗比玉笄增加了功能的实用性,因双支插入发内阻力加大而更为牢固。隋代玉钗开唐宋玉钗之先河。
这几支隋朝的钗为西安李静训墓出土。李静训,字小孩,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李贤;祖父是跟随隋文帝打天下的李齐;外祖母是北周皇太后、杨坚嫡长女、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父亲是隋朝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她从小就被外祖母杨丽华接到宫中抚养,受尽了宠爱,然而9岁便夭折了,外祖母杨丽华悲痛欲绝,下令将其厚葬,规格空前,墓中出土很多精品。

宋 莲瓣形冠
玉质发冠出现于五代,是罩在男子发簪上的装饰,因其高、宽都较其它冠形略低略小,故又被称为“小冠”或“矮冠”, 这类冠式可单独戴束。宋《清异录》载:“士人暑天不欲露髻,则顶矮冠。”莲花瓣纹饰古代传统的艺术题材,荷莲出淤泥而不染,品行高洁,喻意君子之性,因此多受士人阶层的喜爱。在宋代绘画中常能见到头戴玉冠的士人形象。

明 亭阁凤舟人物簪饰
明代已婚女子在正式场合通常会将发髻梳到头顶,再戴一个由金银丝或马鬃、头发等编成的发罩,成为“狄髻”。狄髻在外面罩一层皂纱,再插戴各式发簪来固定狄髻。这件片形玉件雕制精美,应该是插在狄髻正中发簪上的嵌饰。
明 耳环

明 连珠纹玉镯
清 珊瑚珠翠宝石步摇

清 玛瑙兽首雕螭带扣
元 龙首雕龙带钩
琼华满堂:艺用双绝的工艺玉器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一个巅峰,玉器的品类和数量均超过以往各代。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精美、雅俗并重,呈现出宫廷玉玉民间玉并驾齐驱的情境。既有承古出新的仿古彝器、精美奢华的生活器具,也有风雅考究的文房用品,反映出安定祥和、繁荣富足的社会面貌。
1、仿古彝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玉器仿古风潮始于宋朝,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陈设类仿古玉器大都以汉代以前的青铜彝器为蓝本,常见品种有鼎、炉、簋、觚等。这些玉器大多在造型与纹饰方面遵崇古代,追求朴茂、古雅的艺术韵味,同时也融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是承载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 兽面纹双螭耳簋
簋是古代用于盛放谷类饭食的器皿,是商朝至东周标志性的青铜礼器之一,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清 凤纹三牺盖鼎
清 兽面纹觚
觚是一种敞口、细腰的酒器,盛行于商代到西周初年。《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有这样的记录“执觞觚杯豆而不醉。”《仪礼·燕礼》 里有“坐取觚洗”的句子。可见觚在古代酒场已经是主角了,类似于现代的分酒器。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用于居室插花陈设之器,明清是文阁雅舍中装点厅堂之重要器物。
清 兽面纹爵
爵是一种祭祀用的酒器,功能与觚相似,用作分酒器或温酒器,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商周时期十分流行。
2、艺用双绝:走入民间的玉制品
最早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玉器出现在商代,造型纹饰模仿青铜器,一般是先给神明的礼器。汉代玉卮、玉杯等已经成为贵族的生活用品。明清以后,市民商业阶层形成并发展起来,玉器在民间逐渐流行开来。
唐 玛瑙花瓣盏托
盏托是为防烫手,安放茶盏的承盘,因其形似舟,又名“茶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较精细的饮茶法,敬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待客礼仪,茶具也随之从饮食器中分离出来,出现了许多新器型,盏托即是其中之一。
清 盖碗
清 镂雕花卉纹香薰
明 镂雕花卉鹭鸶杯

清 “三星”笔筒
这款清代的“三星”笔筒,外壁采用高浮雕技法多层雕刻,主体纹饰为“福、禄、寿”三星,辅之以童子、山石、松树、亭台、石桥、祥云、溪水和瀑布等景物。雕刻技法高超,人物、动物生动形象,显示出清代高超的琢玉工艺。
清 葫芦形水丞
水丞又称“水中丞”,也称“水盂”,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为砚台添水磨墨。多维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砚滴”,无嘴的叫“水丞”。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纹和蝙蝠纹。葫芦因果实众多、枝蔓缠绕绵长,寓意子孙昌盛,世代兴旺。
明 云凤纹印泥盒
清 双龙纹镇纸
镇纸是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镂冰雕琼:浑然天成的玉雕艺术
随着对玉石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历代琢玉工具和技术的研发,玉工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雕刻出特定的器型,在追求精湛工艺和细腻美感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被巧妙地应用于设计和雕琢,创造出浑然天成的玉雕艺术。
1、意匠巧作:极具中国特色的制玉工艺
玉器传统上以质地纯净、色泽温润、造型生动、雕琢精细为审美标准,但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杂色玉材的巧作设计以及对玉饰品做进一步装饰的尝试。辽宋以来,巧作工艺开始流行。明清以后,金属镶玉、描金和硬木嵌玉工艺从宫廷发展到了民间。这类工艺虽然不是玉器制作的主流,但一直是玉器工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金元 菊花饰
明 铜嵌玉松鹿带銙
巧作,又称“俏色”“巧色”,玉工雕琢时利用玉石的天然沁色,使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巧妙结合,从而产生别致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艺术追求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审美理念。
清 描金御制诗花卉纹盖碗
清 浮雕泥金座佛饰
描金,又称填金,指在玉器上事先刻好线的沟槽中压入金丝或填入金粉。描金工艺多施于白玉或青玉上,形成金玉辉映的华丽效果。
清 “福禄寿”百宝嵌饰
明 红木嵌玉龙纹插屏
明 嵌玉点翠鹭鸶荷莲饰
镶嵌,是将一个物体通过粘接、包裹、内嵌等形式与另一个物体固定为一体的装饰工艺。玉作为一种备受珍视的美石,常与其他珠宝、贵金属、名贵木材等以镶嵌的方式组合成一件工艺品。镶嵌工艺上古时代就已出现,不同时代各具特色。

观展攻略:
中国古代玉器展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 19 展厅,经过对旧版内容的全方位调增和提升,于 2023 年 8 月 18 日正式亮相。新版展览展出 480 件(套)文物,上自远古,下至晚清,其中一级文物数量多达 80 余件,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深厚底蕴。
展览时间:2023 年 8 月 18 日起正式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 9:00-17:00(16:00 停止入馆,16:30 清场)。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每周一例行闭馆。
交通地理: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公交在天安门东站下车,地铁一号线天安门东站 C、D 口出站。
参观预约:提前 7 日在“国家博物馆”官网(移动端)和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官方 APP 预约。
参考资料:
1、玉圭,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9%E5%9C%AD/0.
2、史弘扬.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玉器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3):94-95.
3、国家博物馆,
https://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2308zggdyq/.
4、古代酒具——觚,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937597.
5、李零.商周酒器的再认识——以觚、爵、觯为例[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3(07):58-73+2.
6、黄晓蔓.论清代仿古玉器与青铜器艺术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1):21-23.
7、蔡憬萱.精工巧雕  美玉新琢——清宫仿古玉器及其体现的玉文化[J].收藏家,2023(02):21-28.
8、国博玉器:玉质文具上展现的博大精深,搜狐.
https://www.sohu.com/a/689023936_121119014
7、镇纸,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87%E7%BA%B8/3123669?fromtitle=%E9%95%87%E5%B0%BA&fromid=2841104.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