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燕
图|部分来自于清华艺博展品名录,部分为作者拍摄
440 件文物,来自山东 16 个市 50 多个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文物 169 件。
山东博物馆的亚醜钺、蛋壳黑陶杯、孔子博物馆的错金银圆形带钩、山东大学博物馆的玉牙璧、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的鸭形铜尊、青州博物馆的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滕州博物馆的人面纹玉饰,莒州博物馆的斧钺刻符灰陶尊、青岛市博物馆的钧窑瓷罐……全山东的大部分国宝重器,都在这里了。
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是山东省首次在京举办的全面反映山东古代文明发展史的大型综合性展览,也是清华艺博开馆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展览。
好东西是如此众多,几乎让人眼花缭乱。那么,到底该从何看起?以及有哪些不容错过的展品呢?我们替你问了本次特展的策展人谈晟广老师。
未被展出过的展品
本次特展的展品,都标注了它的归属博物馆,其中,淄博市博物馆的西汉矩形龙纹铜镜的原件,是它近 20 年来首次公开展出。
矩形龙纹铜镜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古代铜镜,它高 115.1 厘米、宽 57.5 厘米、厚 1.2 厘米,重达 56.5 千克。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饰有夔龙纠结图案。2002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西汉矩形龙纹铜镜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山东省馆藏文物中唯一的一件。这它出土于淄博市临淄区的西汉齐王墓陪葬坑时,发掘时间为 1978 年。其形体硕大,年代早,因此被誉为世界铜镜之最。
由于这件展品非常珍贵,原件极少展出,公众看到的都是复制品。而在这次特展上,公众终于有机会看到原件。
谈老师说,虽然之前在图录上、资料上已经看到过多次这面铜镜,也看过它的复制品,但在调研期间第一次见到原件时,他还是被震惊了。除了它的大、重之外,让人惊讶的是铜镜上依然留存的如不锈钢一样的质地,让人可以推断出它刚被造出和使用时,曾经是多么的闪亮,而这种质地在复制品上是看不到的。
矩形五钮龙纹铜镜,西汉,公元前 202 年-公元 8 年,淄博市博物馆(下图为局部)
类似的展品还有几件,如第一展厅进门处的大汶口文化彩陶盆,盆上有非常精美的纹饰,这件展品也是第一次公开展出。这件盆上的八角星样式的纹饰,在国内其它很多地方出土的文物上都有见到,很可能在当时有什么共同的信仰促成了这种纹饰的广泛流行,这一点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彩陶盆,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 4300-前 2500 年,山东博物馆
此外,莒县博物馆的几件文物,也是因为过于珍贵,之前很少拿出来展出,这次也都可以看到。
“礼节”的最早实物表达
本次特展的主题为“礼运东方”,突出强调山东作为“东方文明”的起源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山东作为远古时期“东夷”的一部分,从这里诞生了中国的“礼”和“节”。这个观点,在此次特展的很多文物上得到了体现。
东夷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原始祭祀礼仪中,可能已经形成了表达“礼节”的思想观念。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汶口文化时代至龙山时代,大量涌现带有竹节装饰的器物,而这种类型的器物在中原地区非常少见。
“礼”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礼”就是秩序、制度、规则。节 (節)是竹字头,《说文解字》说,节字的本义就是竹节,约束之义。《礼记·丧服四制》曰“节者礼也”,说明“礼”就是“节”,故曰“礼节”。《礼记·乐记》曰“比物以饰节”,意即制器要饰“节”,这是“器以藏礼”思想的体现。
在谈晟广看来,这些带“节”的器物,是最能够代表山东的文物之一,也是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礼节”文化重要起源地之一的物证。这一部分,是他个人最为感兴趣的。
黑陶高柄杯,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 4300-前 2500 年,潍坊市博物馆
繁体的“禮”字中包含一个“豆”字,豆作为一种器物,在古代祭祀仪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禮”字的起源有可能与豆形器的广泛使用相关。
黑陶竹纹豆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 2500-前 2000 年,山东博物馆
来自沂南县博物馆的东汉三足支架除了体现“节”之外,还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另一个要素——龙。
三足支架,东汉,25-220 年,沂南县博物馆(下 4 图为局部)
这个三足支架为竹节形,它的每一节都是一个龙头。
还有一件来自淄博博物馆的汲酒器,一个长柄下面有一个花苞样的东西,杆上面有一个洞,花苞样的底座上有一个孔。把这个汲酒器放进酒坛里,酒就会灌满花苞,人在上面捏住柄上的洞,就可以把酒提出来,把手一松,酒就又流出来了。它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这个长柄也是竹节形,而那个柄的头,就是个龙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竹节与龙的元素出现在器物中?谈晟广介绍说,在中国道教中,竹与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竹杖化龙”的传说在古代多次出现。《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到汝南人费长房跟从一名老者学道,半途而废,老者给了他一根竹杖,让他骑着就瞬间飞回了家。到家后,他按照老者的要求,将竹杖扔进后院的池塘,竹杖立刻化为一条龙。
从竹与龙与礼节之间微妙关系在古代器物上的图像化表现,一条中华文明从缘起到发展的脉络隐约可见,这也是谈晟广近年来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
意外遇到的精美器物
为这次特展,清华艺博团队进行了一年半的研究与调研,翻越了摞起来近两米高的图录与资料,先期选定了 600 件藏品,赴当地与文物机构沟通。其中有一些藏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参与此次展出,也有一些在先期研究中没有被选中,而在现场遇到时,惊艳了策展人,而进入了视野。
谈晟广谈到,在去烟台博物馆前,他们对烟台馆藏瓷器之美已经有一些了解,但到了现场,他发现那里的瓷器之美依然超出了他的想象。这次展出的一件元代公道杯,原本没有在他们的选择之中,看到实物后,他被它的玉一般的质地所惊艳,将其选入了目录。
在日照博物馆,一个青铜的车马饰吸引了谈晟广的注意,简单的一个带扣上有细腻精美的动物纹饰,美丽得让人吃惊。在场的人此前都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大家当即一致决定把它加进了目录。
青铜车马饰 战国, 日照博物馆
还有更多心水展品,谈晟广发在了他的社交网络账号“卓荦读群书”上,比如鸭口叼的齿梳作为出水口的鸭形铜尊,腰部有小孔可以穿绳的水晶兽等等。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难以被注意到的文物小细节。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点个“在看”,一起逛更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