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安卡拉之战后,帖木尔,这位伟大的征服者,将他的帝国扩张到了最大的版图,他的帝国从印度的德里连亘到了安纳托利亚,这几乎将当时的中东地区都统一了。
在安卡拉之战中,帖木尔达到了他这一生中最为高光荣耀的时刻,帖木尔俘虏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巴耶塞特,这位将欧洲打怕的奥斯曼帝国苏丹,如今沦为帖木尔的阶下囚,这也使得奥斯曼帝国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大空位期,大大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元气。
就当奥斯曼人等待着厄运降临到他们头上时,帖木尔突然收兵班师回到撒马尔罕,并开始积极准备对东方的明帝国用兵。
帖木尔
此时的明帝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变,由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为了避免诸位皇子的夺嫡之争,直接册立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开始大肆削藩。很快削藩的屠刀就就降临到了朱元璋最为出色的儿子,皇四子燕王朱棣的头上,朱棣为了自保,于是起兵奉天靖难,终于在1402年攻破南京城,登基为帝,史称永乐大帝。
大明帝国
在1403年的秋季,帖木尔在撒马尔罕大宴宾客,在宴会中,明帝国的使节向帖木尔提出要求其缴纳税贡的请求,帖木尔此时已经了解到了明帝国的巨变,他认为这是出兵东方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对使节回复到:"告诉你们的皇帝陛下,我会亲自给他带去贡品的!"这话就是在暗示帖木尔准备对明朝用兵。
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帖木尔就向大明朝贡了,而如今,帖木尔觉得可以趁明帝国的大变,击败大明。
帖木尔
但是意外永远来的比梦想快,1404年,帖木尔的军队准备东征,在进驻讹答剌城时,帖木尔因饮酒过度而突然死亡,东征随即结束。帖木尔死后,留给他的子孙的是一个极其庞大但并不稳定的帝国。
介绍完背景,我们来看看帖木尔东征大明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宗教因素
帖木尔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极致,他在他的都城,修建了巨大的清真寺,时常祷告。曾经他听说印度的德里苏丹国的苏丹对他的臣民的信仰比较宽松,帖木尔试图让他们重新信仰伊斯兰教,于是发动了对德里苏丹国的战争,并洗劫了德里城,屠杀了大量民众。东方的明帝国是信仰儒家思想,佛教信仰,这与帖木尔的信仰不符,他势必会东征。
2.个人地位的象征与认可度
在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元朝盘踞在北方的蒙古高原上,他们依然保留着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血统,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耀,而在西域,察合台汗国亦是如此。
帖木尔是一个突厥化的蒙古人,他在年轻的时候迎娶了具有成吉思汗正统血脉的后代女性,因此,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在他的世界里,是最为至高无上的梦想,而他也需要得到察合台汗国,与鞑靼,瓦剌等部的认可,成为新的蒙古大汗,因此,击败推翻元帝国的大明帝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与证明!
明帝国
3.霸主梦想与地缘局势需求
帖木尔渴望建立的是一个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城市,河中地区为中心区域向外覆盖的由各区域向他献忠的领主统治的一个分封帝国,这一点从他建立帝国后将他的边境地区分封给他的子孙们就可以看出来,而当时的大明帝国无疑是东方最大的威胁,加之前面一二两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帖木尔是想要解决东部威胁,完成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心帝国梦想!
可惜这一切都随着他的死作了鸟兽散!
那么帖木尔东征大明,能否成功呢?
个人认为不太可能,理由有二:
1.路途之艰难,环境之恶劣。帖木尔选择从中亚出发,途径新疆,经河西走廊入侵大明,这其中要翻越自然环境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要忍受察合台汗国的进攻,补给都成问题,这怎么打?
明帝国
2.明军的力量极为强大。公元1404年,此时在位的明帝国皇帝是永乐大帝朱棣,这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虽说明军的战斗力或许不像明初时那么强大,但是经历了靖难之役的明军力量也是不容小视的,加上明军有本土作战的优势,还有汉人不想被外族压迫的民族荣誉感都会使得明军的力量极其强大,帖木尔就算侥幸来到甘肃,也难以击败明军!
帖木尔的死打断了他的东征,也为中华民族和中亚各民族带来了宝贵的和平,这一点,对于当时的人们,无疑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