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位于西大西洋第二大岛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与多米尼加接壤。
海地
17世纪,西班牙在美洲大陆抢掠资源,遗弃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戈,法国趁机逐渐来到西班牙岛西面开荒,其后正式与西班牙达成协议,割去岛西面的三份一,建立圣多明克,并从西非输入大量黑奴,高峰期的黑奴占人口90%,圣多明克因而发财致富。
海地位置图
为了扩展势力,法国人在南方另建防御力较佳的新首都:太子港。18世纪末,圣多明克成为新世界最富有的殖民地。同时,革命之风吹至加勒比海,圣多明克爆发黑奴自我解放运动,1804年宣布独立,建立海地,成为全世界第一个黑人组成的共和国,亦是唯一由奴隶推翻殖民者的地方。
加勒比海周边
可惜,海地持续动荡,经济停滞,变成如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贫民在20世纪初不断涌入太子港,城市在无序中扩张,贫民窟随处可见。在资金欠缺、贪污成风下,许多建筑变成豆腐渣工程。
2010年初,海地发生7级大地震,几乎使这个穷国在万丈深渊中不能自拔。图为2013年4月25日,海地首都太子港的
2010年,海地大地震,一夜间,建筑物悉数倒塌,唯独传统的姜饼屋屹立不倒。
2010年海地大地震后,太子港受到重创
那么,海地太子港是如何从殖民地的富足,一落千丈,成为如今贫困之地的?
海地地图
南迁:海湾作掩护,建立太子港
法国在海地的殖民要塞—法兰西角
法国在中美洲进行殖民,对抗北美的英国殖民。1670年,法国人在圣多明克北面建立法兰西角,引入大量黑奴到附近的糖厂工作。法兰西角拥有当时殖民地的最大港口,城市财富及势力大增。
殖民者与原住民
西班牙人在帝国争霸中败北后,于1697年割让海地给法国,继续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所以现在的海地没人会说西班牙语,说的都是法语。1711年,成为圣多明克殖民地的首府。踏入18世纪,更成为最大的殖民城市。
1790年的伊斯帕尼奥拉岛
但法国怕富裕的法兰西角引来英国的惦记,于是把行政首府迁移到内陆地区。1749年,他们在南面的戈纳夫海湾,建立新的首府——太子港。这里有一个深长的海湾作掩护,而且地理上位于较中心位置,能以海路连结其他海边的殖民点,有利通商及管理其他城市。
加勒比海
太子港以格子布局,北面由教区所拥有,是市内的商贸中心,设主教堂及市集;南面则是皇家所有,是行政区域,设政府及公共设施。城市的重心并不是大教堂旁的广场,而是位于东面的政府广场,与西边的皇家码头,以一条主轴线连起来,便是东西向的罗姆尔街。
太子港
防卫是太子港首要考虑的要求,因为有狭湾作天然屏障,所以城市没建围墙保护,沿海建了两组炮台。此外,殖民地统治核心位于总部,它是全城最重要的建筑物,所以被放于中心轴线的末端,除有压轴的气势外,也是城市的最后防线。总部后方是一个长条型的花园,后来称作战神广场。北区也有条东西向的次要轴线,以东面大教堂外的街市广场为核心,连接到海岸的商业港口及大市集区,是一条商业轴线。
太子港
被掩盖的真相:从18世纪最富有的殖民地到独立的海地
海地
圣多明克的土壤及气候,能种植多种欧洲不能培植的农产品,所以法国不断迁入殖民者,并由西非引入大量黑奴到农田耕作,种植蔗糖、棉花、咖啡等。
18世纪黑奴贸易示意图
18世纪末,圣多明克不但是农业最丰盛的法国殖民地,甚至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殖民地。当时在接近60万的人口中,黑奴占50多万;法国人只有约3万,明显地,权力及财富集中在人数不足5%的白人手中。
种植园
1776年的美国独立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美洲各国的殖民地带来极大冲击。当革命之风吹到加勒比海,海地的黑人革命随即展开。
示意图
1791年,各地庄园开始有黑奴反抗,袭击及屠杀白种庄园主人,并放火焚烧甘蔗田和房屋,一发不可收拾。黑人革命持续10多年,1804年,海地共和国建立,正式脱离法国统治,太子港成为首都。
杜桑·卢维图尔
海地是第一个由被殖民者推翻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黑人建立的共和国,新世界第一个废除奴隶的国家。海地革命后,白人不是被杀光便是逃走,只剩下黑人或混种人,所以海地现在有95%人口为黑人。
法军登陆
海地这个国家曾经盛产稻米、甘蔗、甘薯、玉米、棉花和咖啡等作物,土地肥沃,粮食多样化,当年的主人不是海地人民,是个殖民地,法国殖民这个地方长达一百多年,掠夺了所有的物产和任何有价值的一草一木,却留下了债务。
法国雇佣的波兰佣兵与海地起义军之间的战斗。
由于独立战争的激烈,法国要求海地赔偿殖民地损失,跟海地要债要了120年,120年间海地每年都要还钱给法国人,导致海地国贫民困。此为海地变穷的根源之一。
黑人奴隶反抗奴隶主
1915年,海地陷入无政府状态,于是美国派出军队控制乱局,美国台前幕后控制了海地将近一百年。美国让许多傀儡上台,代价就是国家负债累累,不断发生政变,政治经济都操控在美国手中,且需要向许多国家借钱,继续穷下去。
示意图
尽管,在美占时期,海地的工业得到发展,出口大增,经济有了改善,算是独立以来较稳定的时代。
示意图
但在美国影响下,向美国货大敞国门,美国农产品在几乎没有关税的优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毁了海地本国农业。
“一个曾经在农业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就此破产,田地荒废,数十万农民流入太子港贫民窟。”
法国殖民时期的种植园
因为穷所以伤:屹立不倒的海地独有建筑,2010海地大地震带来的启示
太子港独有的姜饼屋。
姜饼屋是海地在19世纪末出现的独特建筑,源自太子港,结合了欧洲及当地的传统,适应加勒比海的炎热气候,是一种带有折衷主义形式的风格,通常混合使用木材、砖石和粘土来建造。因为这些小屋被涂上鲜艳的油料,所以称为姜饼屋。工业革命期间建筑成本大减,原本只是富裕阶层拥有,逐渐出现在中下阶层,成为太子港的城市特色。
海地的产品出口在28个颜色编码的类别的图形化描述
由1970年至2000年,太子港的人口由50万暴升至200万,城市基本上没有任何规划。城市工业化,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城市问题,如贫穷、治安、交通、卫生、污染等,无一不是重症。
太子港的主要街道旁边挤满小贩。
结果,城市大部分空间都被非正规住房占据,贫民窟扩散。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临时性劣质楼房已成为永久性住宅,整个城市看起来就是一个超级贫民窟。
贫民区不断扩展。
2010年,太子港遭受7级大地震破坏,夺走了约23万人的生命,200多万人流离失所。当时震中接近城市,城市几乎被移平,旧城区大多数主要建筑都遭到损毁。
地震后
大地震后,只有约5%姜饼屋倒塌;但混凝土建的房屋,倒塌率的竟高达40%。很多人认为海地大地震并不只是天灾,更是人祸。
上世纪80年代末期
由于太子港的房屋没有建筑法规监管,混凝土结构内甚至发现没有钢筋,在地震时很多人便因危楼倒塌而丧命。所以,专家认为其木架与砖墙所结合的结构设计,可有效扺抗飓风甚至地震。
历史城区的全换上混凝土建筑物。
太子港这个悲剧现场,说明了城市多年纵容偷工减料,才是造成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
太子港海湾
太子港:发展失控的悲情城市,美洲最贫穷的首都
中产阶级社区
如今的海地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60%人口生活在极度贫穷下,太子港也沾上美洲最贫穷首都的恶名。
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贫民区
太子港失业率高企,主要街道旁边都是挤满小贩,所以日落后大街总是满布垃圾,而且居民随意在街头燃烧废物,垃圾山及污水池随处可见。市内卫生条件差劣,在炎热潮湿的海边城市,更易滋生细菌。
私营小巴。
此外,这个200多万人的都市并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废水要靠人手抽走。每年雨季,大部分地区会水浸,结果污水与洪水混集一起,淹没城市,传染病因而蔓延全城。
小货车七彩缤纷。
太子港是一个没有交通系统的城市,从早到晚,到处都塞车。市内没有大型集体交通工具,市民只能依靠私营小巴及小货车代步,造成堵车及空气污染等问题。
食物救济站
太子港从最富有的殖民地首府城市,成为史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的首都,气势一时无两。
示意图
200多年后,从高峰不断滑落,海地成为美洲最贫穷的国家,政治败坏、民生凋敝;太子港制度失衡,管理无方,最终令整个城市陷入困境;海地拥有最深的悲情,超过最少300年被外国宰制的历史,超过300多年让白人剥削的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