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和卢布的战争:苏联时期的卢布是如何崩溃的?



货币在普通人手里,就是拿来满足衣食住行等,但在大国家手里,货币就是武器可以打击竞争对手。
本文我们就聊聊卢布和美元的战争,也从货币战争角度聊聊超级大国的崩溃史。

货币战,相信大家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货币内战,想必许多人没有听过。
一个国家,一套货币体系,这是所有主权国家的共识,如何货币也能发生内战?
而且这次货币内战,还是在和平的背景之下打起来的,纵观人类历史,这恐怕是唯一一次。而这次前无古人的“战争”,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二战之后的人类历史,但凡有货币战争,背后总是有一个操盘手:美国。
这次货币内战,同样是美国操盘,只是,美国的身影没有出现在货币战场,却用意识形态左右着这场战争的走势。

众所周知,美国擅长货币战——97年韩国金融危机、香港金融危机、泰铢危机等,背后都有美国的“杰作”。
通过舆论影响,搅起国家内部的货币战,可谓诛心。这种舆论影响,简单讲两个字:忽悠。
美国大忽悠的招数,叫“休克经济”,而激起的货币内战,正是苏联内部加盟共和国和苏联的货币内战、苏联人民与苏联这个国家机器的内战。可谓亘古未有!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尘,一起去探寻这场货币内战的细节。

关于苏联解体的讨论,从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从未断绝。
苏联亡于谁,这个填空题,不管填上谁,都对,也都不对。帝国的倾覆,所有身处中枢的人都有责任、都负有治国之失,所以这道填空题,不管填上谁,都能凑出道理来。然而,将一个国家的崩溃归结到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实际上,也是一种反向的英雄史观。我并不认同天降猛男,时势造英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书写者。
剥离具体的人,从国民的立场去审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最根本的离心力不是来自政府的枢要,而是来自于每一个苏联人,而苏联人产生离心力则因为他们生活上的困厄。货币的购买力骤降是这种困厄最直观的体现。
在美国的忽悠下,苏联执行了一系列错误的经济政策,给卢布释放出巨大的流动性,巨量的钱涌入流通领域,并向各加盟共和国赋予发行货币的经济主权,最终激起了货币内战,埋葬了卢布、也埋葬了苏联。
战争的对手,不是美国,而是各个加盟共和国,以及全苏联的人民。这不可谓不讽刺。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如日中天,1卢布最高可兑换近2美元;而在苏联解体前,1990年11月1日,苏联放松汇率,1卢布只可兑换0.5美元;但这远不是卢布 的至暗时刻,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采用休克政策,1卢布仅可兑换28000分之一美元。
表面上看,卢布危机是苏联解体的结果,而从更长的时间线看,从8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的卢布危机才是把民众推向苏联对立面的“黑手”。
1985年,新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加速战略”)。这一战略的初衷是试图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的方向转变。但加速战略的谬处就在加速,经济转得太快、社会跟不上节拍。
“加速战略”在1985 年 4 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获得通过。1986 年初苏共二十七大召开后,即全面开启。

需要帮大家厘清一个认识,在计划经济下和市场经济下,货币流通究竟有什么不同?
其核心在于,计划经济的汇率是由官方设定,市场经济的汇率是市场调节。以古巴为例,古巴现在通行两套货币,官方设定与美金名义1:1汇率的货币,被称为“红比索”;而民间日常使用的货币,则由市场调节,被称为“土比索”。而1红等于25土。在更深层次的货币逻辑里,其实划出了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的两个属性:
一个是象征性货币,一个是流通性货币。
大白话地说,钱不花,那就是财富象征,花了,才能转化为购买力。只要货币不进入流通领域,那么就不会影响货币的购买力。
计划经济在货币政策上,有一个极大优势,那就是可以控制货币的流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代表食物价值的票据,如布票、粮票等。布票、粮票,会勾连出一些关于贫穷的回忆,然而,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而言,在经济形势不好的背景下,布票、粮票等,极大有利于稳定市场,避免出现市场经济下的做空货币、投机倒把、资金恐慌出逃等情况。

回过头来看,其实戈尔巴乔夫拿到的是个超级逆风局——手里除了一个不能用的王炸外(核武器),其余都是小牌。上台时,苏联经济就已陷入困境。
逆风局下,他又大踏步向自由市场蒙眼狂奔,步子迈得太大了,扯着了。

其一,货币发行量激增。
1971~1985 年,货币发行量为年均 33 亿卢布。1987年,货币发行量逼近 60 亿卢布。1988~1990年,年均货币发行量高达 188 亿卢布。
数字可能有点晕,我们来对比一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戈尔巴乔夫改革后,苏联货币流通领域中的现金数量从 1986 年的 748 亿卢布升至 1990 年的 1361 亿卢布,五年内增长了 1.8 倍。

其二,苏联还放松了金融监管。
在戈尔巴乔夫提出《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方针后,以银行体系改革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1988年9月,《苏联国家银行章程》正式出台——单一银行的垄断结构被转变为包括苏联国家银行和五家国有专业银行在内的二级银行制度。中央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不复存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信贷水平的能力也随之丧失,宏观调控失灵,各领域都拿到了自己的杠杆,接着干啥,不言自明。

其三,流通领域放闸。
如前所说,计划经济下,苏联货币分为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相应的,卢布也被分为现金卢布和转账卢布两种类型。简单说,前者是现金,后者是存款。此前,现金流通与非现金流通严格划分,彻底隔绝了现金卢布与转账卢布相互转化的可能,同时也体现出苏联国家银行组织货币流通的重要原则:让货币变量对生产和价格的影响最小化。
货币印发后,不进入流通,就不止于引起购买力的雪崩。然而,这道计划经济为流通垒起的大坝,也被砸得稀烂。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企业对银行储蓄账户的随意支配,使得非现金流通中的专项基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符号。企业通过大幅涨工资的方式将储蓄账户资金迅速现金化,账上的钱,开始流入流通,苏联末期“货币滞存”问题开始汹涌迸发。基础货币的迅速增加通过乘数效应的放大作用,直接导致流通领域中现金数量的成倍扩张,一瞬间,大家都有钱了——1990年,苏联的货币滞存量接近5 000亿卢布。到了1991年年底,则达到14 000亿卢布的历史最高水平,按照当时的汇率算一下,是7000亿美金,而当时中国的GDP是4156亿美元。

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干了啥?前几年的印度政府废钞,大家还记得吧,是不是曾经嘲笑过?这招不是印度原创,苏联就用过。1991年1月23日,苏联财政部宣布禁止50和100面值大额卢布流通,并强制公众在三个工作日内将大额卢布兑换成小额卢布或储蓄账户存款。允许兑换的数量限定在月薪以内,居民个人储蓄账户被冻结。
官方扯的幌子是:一没收从事黑市交易的企业现金,二是防止国外货币入侵的可能。但货币改革的真正用意,通过冻结居民储蓄存款和没收现金的方式,蒸发掉流通领域中的大量滞存货币,以此缓解消费品市场商品供给不足与货币过剩的严重失衡。
不过如意算盘,不仅没打响,算盘还打散架了。苏联腐败的官僚们,探听到内部信息,并在政策下发前,该通知通知、该抢兑抢兑。国家欠的账,让普通民众埋单了,这也彻底把民众推向了国家的对立面。
各个加盟共和国也开始禁止,注意,是禁止卢布的流通。部分加盟共和国开始发行货币,货币战,在国家内部打响,而且迅速波及各个加盟共和国。

而这场内战的另一个对手,是苏联人民。
1991年年初的货币改革使得整个苏联社会的未来货币需求遭到致命性打击。虽然苏联政府通过强制兑换,一定程度减少了流通领域的部分滞存货币,但是,这种没收居民合法收入的行为彻底颠覆了公众对苏联政府的信任。苏联人怎么能想到,政府居然薅自己的羊毛,他们对卢布的信心急剧下降,开始了疯狂抛卢布。
苏联社会弥漫着极度的卢布恐慌气氛,人们迫切需要摆脱手中的卢布现金和存款,这导致卢布实际需求的大幅缩减。随之而来的价格自由化改革对于本已脆弱的苏联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整个苏联社会开始“卢布逃离”。
消费品价格的全面大幅上涨,其结果是卢布的实际购买力在短期内急剧缩水。为了寻求财富保值,居民开始疯狂抢购食品、耐用品等稀缺物资,并加紧从银行提取存款以便把卢布换成实物。与此同时,企业也加快了银行账户上转账卢布现金化的速度。银系统的大量货币如同被开启了闸门的洪流涌入流通领域。
历史的时钟开始倒计时,卢布,恰如苏联经济内一座活火山,终于猛烈爆发,让这场货币内战的所有“参战者”,苏联、加盟共和国、所有苏联人,都为之埋单。

回头来看,卢布真正面临的危机是货币滞存,或者货币超发吗?其实卢布面临的真正危机,是民众的信心、各加盟共和国的向心力。
纸币的价值是国家信誉赋予的,各加盟共和国的团结同样是国家信用积攒的,真正为国家信用背书的,还是民众信心。国家信誉与民众信心的货币战,最后打得两败俱伤,从头问,为什么要打这场货币战呢?
为了自由化的自由,意义又何在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