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第聂伯河港口和重要的铁路枢纽。基辅的历史悠久,曾是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的中心,因而有“俄国城市之母”的称谓。
乌克兰-基辅
基辅这座城市的确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一度被称为“罗斯众城之母”(Mother of Rus Cities),它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城市,最早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
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人的一支,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起被罗马帝国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历史可以说极为悠远。
斯拉夫人后来分化为东南西三支,西斯拉夫人后来发展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后来发展成为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人;东斯拉夫人后来发展为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人。
东斯拉夫人主要生活在今天乌克兰境内的第聂伯河沿岸,并且在第聂伯河中游,支流普里皮亚季河与杰斯纳河汇合处建立了基辅城。
基辅自从建立以来,就成为三条交通要道上的明珠之城。
图注:基辅在古代贸易中的城市地位
一条是水路,第聂伯河贯穿南北,把北方的波罗的海和南方的黑海连接在了一起;这条路被称为“瓦希商路”,也就是从北方的瓦良格人那里直接可以抵达希腊人所在的君士坦丁堡。
一条是东西陆路,阿拉伯人通过基辅可以直接抵达西欧的布拉格;
一条是南北水路,从里海通过基辅抵达北欧的波罗的海。
在多方贸易的催动下,基辅城越来越重要。
而此时东斯拉夫人分裂内斗,其中一支引入了罗斯人留里克的帮忙,战胜了其他部落,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等到留里克去世后,他的接班人在公元822年占据了基辅,并且把王朝首都迁移到了基辅,这就是第一个乌克兰国家基辅罗斯!
公元9世纪,一群维京人跟随东欧的河道,来到黑海附近的第聂伯河中游地区,他们被称为罗斯人。当时,东斯拉夫人遇见强悍的罗斯人,觉得他们精明能干,于是邀请他们整顿及管治各部落。
基辅
罗斯人把基辅重建为首都,陆续统战周边民族,形成一个强大国家──基辅罗斯,俄罗斯民族由此发源。
乌克兰女性
基辅在11世纪进入黄金时代,城市以典型中世纪的围城设计,并建造了东正教的圣地:圣苏菲亚大教堂及洞窟修道院,启蒙俄罗斯及乌克兰的传统建筑。后来蒙古侵略基辅罗斯后,基辅全毁,俄罗斯的权力核心逐渐移到北面的莫斯科。中世纪后期,基辅被立陶宛、波兰及俄罗斯争夺,乌克兰的民族意识逐渐冒起,但城市发展停顿近400年。
基辅
工业革命后城市不断发展,但同时俄国大力打压乌克兰文化,进行俄化运动。那么,基辅是如何由俄罗斯发源地演变成反俄大基地的呢?
乌克兰
诞生:由维京人开始的基辅罗斯,传说中3兄弟建立的城市,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基辅历史地图
基辅在第聂伯河和德斯纳河交界,是两条古代水上贸易路线的交汇处,把北欧、拜占庭帝国及伏尔加河流域接连,地利使她由商贸重城,逐渐变成东斯拉夫文明的中心。
基辅
公元5世纪时,斯拉夫人已在东欧平原上第聂伯河一带生活,根据传说,基辅城的建立是在公元482年的时候由东斯拉夫人波良人部落建立的,这个部落的首领是三兄弟,老大叫基伊(Kiy),于是这座城堡就以老大的名字命名,叫做基辅(Kyiv)。在1982年,基辅还举行了建城1500周年的庆典。
基伊、塞克和霍里夫三兄弟和他们的妹妹雷别季
当然,这只是传说,历史学家大都认同基辅在9世纪后期,才开始发展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城市,而当时带领基辅的发展,并不是斯拉夫人,而是来自北欧的维京人。
8-9世纪斯拉夫人的分布
维京人的其中一个分支,叫罗斯人或瓦良格人,他们来自今日的瑞典,由波罗的海穿过东欧平原的河道,利用维京长船克服许多急流湍滩,终于来到聂伯河的中游地区落地生根。
流过首都基辅的第聂伯河
到了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纷争不断,区内战争频繁。东斯拉夫人遇见强悍的罗斯人,觉得他们精明能干,又懂管理民族,于是邀请他们的首领留里克当他们的“大公”,整顿及管治各部落,并为他们裁决纷争,结果维京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留里克王朝。
斯拉夫人
879年,罗斯人带兵攻占南方,逐渐成为东斯拉夫文明的中心,并在10世纪至13世纪成为基辅罗斯的首都,称为“罗斯诸城之母”。罗斯人以基辅为中心,陆续统战周边民族,形成一个强大的东斯拉夫联盟,称作基辅罗斯,俄民族便由此发源。
基辅
988年全市改宗东正教,往后2个世纪通过欧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11世纪的基辅想像图
黄金时代:古罗斯分裂成3个分支,基辅被分为3个不相连的部分
11世纪,雅罗斯拉夫智者统治基辅罗斯,基辅进入了黄金盛世。他把小山上原有的围城保留,变成皇家城堡,新的部份则向南面扩展,面积增加了8倍。
后来,城市在山下扩展,发展更大的区域,占地约2平方公里的波迪尔区。此区建有河港,方便河上贸易活动,在10世纪时已是渔民、工匠及商人居住的地方,所以也是基辅贸易和工商业诞生之地。
基辅
11世纪中叶,有一位东正教修士选择在基辅南面一个杳无人烟的洞穴内修行,他的苦行吸引了一群追随者,慢慢形成洞窟修道院。
基辅
此后,在洞外及崖上加建教堂、钟楼、饭堂等建筑物,称作佩彻斯克修道院,范围逐渐扩大,变成南面一个连接崖上及河岸的区域,称作佩彻斯克区;这里与上城区有一段距离,自成一国,并由修道院管治。
建于12世纪的圣彼得金顶修道院
因此,11世纪的基辅,被分为三个并不相连的部分:上城区、波迪尔区及彻斯克区。
基辅十二世纪的地图
13世纪中叶,基辅罗斯遭蒙古军队入侵,迅速灭亡,成为蒙古金帐汗国的一个重要城市。1362年,立陶宛军队击败乌克兰地区的金帐汗国军队,被北面的立陶宛大公国(12世纪—1386年)占领,后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
金帐汗国疆域 绿色部分为沙俄城邦藩属
此后,古罗斯政经及文化中心,便由基辅转移到今日莫斯科一带,而古罗斯民族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三个分支。
13-15世纪波兰立陶宛大公国
乌克兰人的民族意识冒起,形成一个拥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性的民族。
乌克兰
转向:沙俄和苏联时代进入现代化,结束300年结盟历史
1462-1533年的俄罗斯
在1686年,基辅加入沙俄帝国,但城市仍维持基辅罗斯时代的三个城,各有其行政系统。直至1803年,加入一条新的赫雷夏蒂克大街,最初是一条沿着上城围墙而建的泥路,把上下城两区连接。1807年后,逐渐成为城市商业动脉。
赫雷夏蒂克大街
19世纪后期,沙俄锐意发展工业,基辅进入工业革命,成为乌克兰一带的龙头老大,城市急速增长,人口达24万,城市建造了沙俄第一个电车系统,是当时沙俄帝国第三大城市。
示意图
20世纪初,乌克兰短暂独立后,加入苏联,迅速发展成为苏联第3大城市。但乌克兰经历大饥荒及切尔诺贝尔核事故等灾难,基辅更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基辅
1917年二月革命后,以基辅为首都的西部地区宣布独立,建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但当时国内外都处于乱局,2年时间基辅曾易主达16次,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不久便灭亡。1922年,乌克兰成为苏联早期的加盟共和国,但基辅的反俄运动持续,于是首都被迁至哈尔科夫。
乌克兰
斯大林为了消除乌克兰民族主义,不断打压本土文化,报纸、学校、剧院全部禁用乌克兰语,乌克兰文的书籍全被烧毁,东正教的乌克兰教派也遭镇压,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被逮捕,很多平民被流放或重新安置。
基辅港
1932年至1933年,苏联发生大饥荒。乌克兰的农作物本来足够国内需求,但苏联为了解决其粮食短缺问题,强行运走乌克兰的农作物,更没收农民的余粮,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乌克兰农民挨饿,甚至出现人食人的情况。
示意图
据估计,大约有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因饥荒而死亡,乌克兰人称它为“饥荒种族清洗”。2006年,乌克兰决定建造国立大饥荒受害者纪念博物馆,2008年即大饥荒75周年时建成及开放。
俄乌合并纪念
1934年,基辅重夺乌克兰首都的宝座,想把旧城区重新设计为总部,换句话说,基辅最重要的历史建筑物也会因为兴建总部而消失。
示意图
这个比赛召集了苏联各地的建筑师,经过三轮程序,迫使参赛者以斯大林式建筑物作为设计主调。幸好,最终这个城市设计并没有完全实行,旧城逃过一劫。
1942年
1941年,德军攻入基辅,红军撤退时,突击德军。结果,近300座建筑物被炸毁,历史城区惨变颓垣败瓦。1944年末,苏联重夺基辅,但城市已变成废墟,百废待兴。
苏军士兵正准备小木排渡过第聂伯河(标语上写道你将会把基辅交给我们)
苏联所有知名建筑师都有参加,当时大部分设计方案都提出把战前较“奇怪”的建筑物全部移走,大街两旁换上苏联式建筑物。
苏联式建筑物
1991年,乌克兰结束了和俄国三百多年的结盟历史,宣布成立独立国家,实行共和制。
示意图
进入21世纪,2011年基辅推出15年城市发展蓝图,改善基建。今日的基辅,已发展为东欧重要的教育、工业及科学中心,信息科技成为乌克兰的第三大出口产业,逐渐改善城市的经济。
乌克兰和俄罗斯无论是文化、历史,都有非常深厚的交集,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乌克兰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双方可以说是同文同种的兄弟。
但是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目前却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重新走到一起,东乌克兰因为历史、语言等原因亲俄罗斯,西乌克兰也因为历史、语言的原因亲欧洲,可惜本是同根生,如今却面临兄弟相残的局面,也是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