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那个“经典开头”到底有多神


小说《百年孤独》的第一段开头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成为这部经典作品的标志性开端。这段话通过倒叙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揭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传奇故事,并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
1.经典开头

插图来源:Selin Çınar-Eskişehir, Turkey
仔细看这个经典开头,“多年以后”这是站在未来的视角在回忆过去,“面对行刑队”则是现在,当下里。“那个遥远的下午”则很明显是过去。
这句话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空结构。
“多年以后”还会令人想知道这么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面对行刑队”会让人想知道他到底干了什么才会被判处刑?
“那个遥远的下午”发生的看冰块又为什么会成为他死前难以忘怀的记忆?
简单的一句开头就制造了3个悬念,让全书还没有读就已经使得故事引人入胜。
而通过进一步阅读之后,或者全书阅读完毕后再回看这个开头,你又会发现它以一种近乎预言的方式,将时间、空间、记忆与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预示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在百年间的孤独命运。
2.时间与记忆的交织折叠
这个开头也是在告诉我们,时间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可以交织、重叠的。我们的记忆和经历,也往往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之间跳跃和穿梭的。这也就提醒我们,在阅读《百年孤独》这部作品的时候,不要以线性的时间思维去看小说中发生的故事。
例如还是开篇第一段提到马孔多,后面又讲到何塞·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一家踏上冒险之路并建立了村子,但是读完第二章才知道原来何塞·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因为杀人后才外出踏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原来他们生活的地方并非马孔多,马孔多是他们在完成漫长冒险之路后建立的新村子。这里时间、空间及记忆相互交织堆叠,如果不仔细阅读的话,是很容易感觉混乱的,马尔克斯通过这样的写法,确实能营造出一种失控交错的魔幻感觉。

插图来源:Selin Çınar-Eskişehir, Turkey
通过后续的阅读,再回头不断的去品味这个经典的开头,还能感受到一开始马孔多最初的那种与世隔绝和封闭所带来的愚昧和原始,而一块冰块冲破了这种封闭和愚昧,文明的冲击改变了原始的村落,而这一切又成为整个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主旋律,以至于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出现在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脑海里的竟然是如此简单平凡的一个关于冰块的记忆。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告诉我们,面对死亡,人最容易走进自己的记忆深处,人生过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和经历在远处熠熠闪光。正是这些事物和经历,组成了荒诞不经的人生之梦。
3.“经典开头”影响了哪些人?
马尔克斯的这种写法对很多中国作家也产生了影响。

陈忠实在《 白鹿原》中写道:
“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莫言在后来的《红高粱》中写道: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华在《难逃劫数》中写道:“直到很久以后,沙子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上午东山敲开他房门时的情景。东山当初的形象使躺在被窝里的沙子大吃一惊。
那是因为沙子透过东山红彤彤的神采看到了一种灰暗的灾难。他隐约看到东山的形象被摧毁后的凄惨。”

电影《东邪西毒》开场台词:“很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作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忌妒,我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

余华《兄弟》:“很多年以后,李光头成为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决定上太空去游览,他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太空里高高在上,低头瞧着地球的时候,婴儿时期的印象神奇地回来了。他想象中地球的壮丽情景,就是母亲抱着他第一次站在南门外所见到的情景:田野在月光下无限地伸展,李光头婴儿时的目光像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一样飞翔过去。”

而这么经典的开篇,也并非全部马尔克斯的原创,他也是在胡安鲁尔福那里继承模仿来的。在《佩多罗·巴拉莫》里胡安鲁尔福是这么写的:
“雷德里亚神父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情景。在那天夜里,硬邦邦的床使他难以入睡,迫使他走出家门。米盖尔·巴拉莫就是在那晚死去的。”
文学是有继承的,前人的作品会像一束光,照亮着后来者,文字会延续,写作会继承。这才是经典的之为经典的意义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