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位于南美洲的心脏,阿根廷以其丰富的文化、独特的风俗和全球闻名的足球传统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这个多彩国度,一同感受它的历史魅力、经济活力和文化热情。
阿根廷北靠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东临乌拉圭和大西洋,西与智利接壤,并拥有令人惊叹的安第斯山脉。这里不仅山川壮丽、河流众多,还有肥沃平原如著名的拉普拉塔盆地。
阿根廷,这个位于南美大陆的国度,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迷人的风情而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无数历史人物、文化藏宝和壮丽景观汇聚于此,为这片土地赋予了无尽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踏上阿根廷历史的征程,探寻这个国度的瑰宝与奇迹。
阿根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原居民部落的存在证明了这片土地上曾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阿根廷的名字来源于拉丁语意为“银子”,正是因为西班牙征服者发现了大量的银矿资源,将这个国家带入了繁荣的轨道。
阿根廷的历史
阿根廷是南美洲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风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印第安人时期,然后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独立后的建国初期、20世纪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动荡。
印第安人时期
西班牙人入侵以前,阿根廷居住着约30万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东北部林区、拉普拉塔河流域、潘帕斯平原、巴塔哥尼亚及火地岛等地。
大部分印第安部族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少数部族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在玉米、马铃薯、烟草等的种植,石砌住房、灌溉系统、道路桥梁的修建以及弓箭、戈矛、陶器的制造和纺织诸方面,已经具有一定水平。
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分两路侵入阿根廷。一路从大西洋侵入拉普拉塔河地区。1527年由S.卡波特率领的西班牙考察队在巴拉那河罗萨里奥附近的圣斯皮里图斯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据点。
1536年2月,A.de门多萨率领的另一支西班牙远征队到达拉普拉塔河地区,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城,阿根廷遂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54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城被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焚毁。
1580年西班牙在亚松森的统治者J.de加拉伊重建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将该地划归亚松森管辖。另一路从智利侵入阿根廷西北部地区,并将这部分土地划归智利都督区管辖。
到16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已征服阿根廷中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1776年,殖民者设置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极其野蛮的大屠杀,把封建奴役性的“监护制”和“米塔制”强加在印第安人头上,激起印第安人多次起义。17世纪初,阿根廷农业和畜牧业开始有一定发展。到18世纪末,阿根廷畜牧业取得很大发展,皮货、腌肉和油脂出口显著增长,并出现了纺织业和造船业。
独立运动
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不断引起印第安人的反抗。土生白人由于受到宗主国的歧视,尤其深受宗主国贸易垄断政策之害,分离行动也日益加剧。
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以及导致这些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潮的传播,促进了阿根廷独立运动的发展。
1806和1807年,英国军队两次入侵拉普拉塔地区,均遭失败。抗英斗争的胜利,鼓舞并推动了拉普拉塔地区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
180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西班牙,这成为阿根廷人民争取独立的良好时机。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在革命领袖M.莫雷诺和M.贝尔格拉诺等人领导下发动革命,成立拉普拉塔临时政府,史称“五月革命”。
五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西班牙调集殖民军向拉普拉塔爱国军民反扑。1812年9月24日,贝尔格拉诺率领北方军在图库曼城下击败殖民军。
1813年2月3日,J.de圣马丁指挥的骑兵团在圣洛伦索战役中击败殖民军对拉普拉塔地区爱国军的进攻。1816年7月9日,爱国者在图库曼召开国民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
内部纷争和国家统一
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后,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内部产生严重的政治分歧,集权派和联邦派的斗争日益激化。集权派反映沿海和沿河地区自由派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力图扩大国内外市场,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体,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联邦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各省军阀利益,主张建立联邦制政府,各省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1820年,集权派和联邦派的斗争达到高峰。此后,阿根廷政局动荡,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内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825~1828年与巴西进行争夺乌拉圭的战争。
1826年2月7日,B.里瓦达维亚被选为拉普拉塔联合省第一任总统,并致力于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1826年12月24日,议会通过促进国家统一、反映集权派主张的宪法,但遭到联邦派的激烈反对。1827年6月28日,里瓦达维亚被迫辞职。
1829年12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武装部队司令J.M.de罗萨斯在联邦派支持下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
1833~1834年,罗萨斯发动讨伐南部印第安人的“荒漠远征”。
1835年强迫省立法会议授予他“无限权力”,建立了阿根廷历史上最残酷的独裁统治。他依靠大地主和教会反动势力,镇压一切反对派,屠杀印第安人;对外则对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进行一系列战争,并引进大量英国资本。
1852年2月3日,罗萨斯政权被联邦派J.J.de乌尔基萨所推翻。
1852年,乌尔基萨主持召开圣菲制宪会议。
1853年5月1日,制宪会议公布阿根廷国家宪法。
1854年2月13日,他被选为阿根廷邦联总统,不久把首都迁往巴拉那。布宜诺斯艾利斯集权派拒不承认巴拉那政权,于是阿根廷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861年,集权派首领B.米特雷率军打败乌尔基萨。次年,米特雷当选为总统,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临时首都,阿根廷正式成为统一国家。
1865~1870年,阿根廷与巴西、乌拉圭3国联盟,进行反对巴拉圭的战争。
1868年D.F.萨米恩托当选总统。他致力于全国团结,既主张建立中央集权政府,也尊重各省自治,并鼓励外国移民迁入阿根廷。在他执政6年中移民达30万人,这对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萨米恩托政府努力发展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并大力发展科学和文化教育事业。
1874年,N.de阿韦利亚内达当选总统。1880年9月,议会通过法案,把布宜诺斯艾利斯定为共和国永久首都。
统一后政治经济的发展(1880~1945)
1880年以后,阿根廷政局渐趋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畜牧业和农业,牛、羊饲养量激增;19世纪70年代中期停止进口小麦,开始向欧洲输出小麦和玉米。与此同时,肉类冷藏、纺织、制革等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也随之发展,而外国资本特别是英国资本则大量渗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1891年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激进公民联盟。
1896年成立社会党。
1918年成立国际社会党,
1920年改名为阿根廷共产党。
1916年,激进公民联盟领袖H.伊里戈延当选总统。他力求巩固资产阶级法制,广泛利用宪法中关于干预各省事务的条款,制止某些省份破坏国家法律的行径,并进行大学改革,限制天主教会的特权。伊里戈延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放松对阿根廷控制的时机,鼓励发展民族经济。他执政期间,纺织、水泥、电力、冶金、石油开采等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小麦和肉类输出量大为增加。另一方面,他对工人罢工实行镇压,造成1919年1月“悲惨的一周”流血事件。1930年9月6日,J.F.乌里武鲁发动政变,推翻伊里戈延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执行亲法西斯政策。乌里武鲁(1930~1932在任)和他的继任者A.P.胡斯托(1932~1938在任)、R.奥尔蒂斯(1938~1940在任)、R.S.卡斯蒂略(1940~1943在任)统治期间,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不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根廷军事独裁政权保持中立,但同情轴心国,并给其物质等方面的支持,阿根廷遂成为纳粹分子在美洲最大的基地之一。阿根廷利用其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促进了畜牧业、农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39年的45%增加到1945年的52%。1945年3月27日,在纳粹德国崩溃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阿根廷才对德、日宣战。1943年6月4日,“联合军官团”发动政变,取得政权。1944年初,以J.D.庇隆为首的“上校集团”取代“联合军官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阿根廷
1947年,庇隆成立统一革命党,后改称正义党。庇隆提出“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的口号,赢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1946和1951年庇隆两次当选总统。执政期间,对内实行一党专政,采取增加工人工资和福利等措施,并将部分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发展民族经济。在对外政策方面,他奉行与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保持等距离的所谓第三立场,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1955年9月,庇隆政府被右翼军人E.洛纳迪发动政变推翻。经过洛纳迪(1955)和P.E.阿兰布鲁(1955~1958)两届军人临时政府执政,1958年2月不妥协激进公民联盟主席A.弗朗迪西当选总统。
1962年3月,军人发动政变,解除了弗朗迪西的总统职务。此后,阿根廷政变频繁,军人、文人轮番执政。1972年2月19日,阿根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3年3月正义党在大选中获胜,H.J.坎波拉就任总统。同年6月,庇隆流亡18年后回国,9月再次举行大选,庇隆和其夫人M.E.M.de庇隆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
庇隆第三次执政期间国内局势异常复杂,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他提出的“团结、和解、复兴国家”的口号未能成为现实。1974年7月他病逝后,副总统庇隆夫人根据宪法继任总统。全国处于严重混乱之中,正义党内部进一步分裂,经济遇到严重困难。
1976年3月24日,以陆军司令J.R.魏地拉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推翻庇隆夫人的政府,由海陆空三军司令组成军人执政委员会掌权,魏地拉任军政府总统。军人执政委员会全力清剿游击队,镇压各种反政府活动。阿根廷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政府屡易总统。
1982年4月,阿根廷与英国之间爆发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阿根廷战败后,各界人民要求恢复宪政运动日益高涨,军人执政委员会于1983年10月30日举行大选。结果,激进公民联盟主席R.阿方辛当选总统,结束了历时7年多的军事独裁统治。
阿方辛执政后,对内广泛开放民主,鼓励发展经济;对外把发展与拉美国家关系放在首位,促进拉美一体化与相互合作。
如今的阿根廷
在文化方面,阿根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民族大熔炉。欧洲移民带来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土艺术、音乐和舞蹈。探戈舞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这种充满激情与诱惑力量的舞蹈已成为阿根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阿根廷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融合了欧洲、印第安和非洲等不同文化元素。阿根廷文化以探戈舞和马球运动闻名于世。此外,阿根廷还有丰富的文学、音乐和美术等艺术传统。
而谈及风俗习惯,你会发现这里充满了仪式感和社区精神。以马黛茶为例——这种在当地极其流行的传统饮品不仅仅是解渴剂,更是友情与社交活动中重要连接纽带。
经济上来看,尽管历经波折与挑战,阿根廷仍在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并逐渐恢复其在南美以及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阿根廷2021年的人均GDP为10658美元,国内贫富差距还是较大的,根据阿根廷的标准,一般一个有两个大人两个孩子的家庭,每个月最低生活费用是620美元,处于这一标准之下都算是贫困人口,而阿根廷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个月374美元左右。至于物价水平,阿根廷并非发达国家,但是物价水平却并不比发达国家低,尤其近年来物价飞涨的同时阿根廷人手里的比索却不停贬值,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得阿根廷贫困人口也越来越多。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矿产资源丰富,是拉美主要矿业国之一,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铜、金、铀、铅、锌、硼酸盐、粘土等,其中石油和天然气是较为丰富的能源矿产之一。
除此之外,阿根廷的农牧业也较发达,温和多雨的气候条件,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农业生产用水充足,形成了大面积的优良天然草场,东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是著名的农牧区,农业用地占国土总面积的54.3%,可耕地占14.3%。农业也是这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农业年产值约占国民年生产总值的11.4%,每年全国税收总额的近1/10都来自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以大豆等油料作物为主,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阿根廷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大豆、牛肉等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在阿根廷,能源行业是收入最高的,采矿和采石业的薪资最高,平均达到了351692比索,不过仅占私营领域工作岗位的1.4%。制造业和商业还是全国就业最多的行业,但其工作者的平均收入处于中间水平。除此之外,工业占到就业的19.1%,商业占到就业的18.2%,薪资水平最低的是酒店和美食业,占到了私营领域就业人数的4.1%,其平均薪资仅为58883比索。
然而,在所有这些元素中,足球无疑占据了特殊位置。从街头巷尾到国家队赛事,“皮球”在每个阿根廷新生代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足球在此已超越体育运动本身意义,成为一种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阿根廷的工业不发达,与老百姓生存关系密切的是农产品交易,比如小麦粮食、牛肉、海产品等 。
百姓使用的生活必需品,非常昂贵,因为都需要从国外进口。阿根廷位置偏僻遥远 ,运输条件差成本较高,税收较高,在我们这几毛钱的一个打火机,在阿根廷要卖到几块,甚至十几块 。
阿根廷人民热情友好,对生活充满热爱。他们喜欢音乐、舞蹈和社交活动。阿根廷的文化体现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混合,这使得它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化的国家。
● 阿根廷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 足球重回巅峰的阿根廷,为何国内却乱糟糟的?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阿根廷现在的模样?
● 被美国忽悠瘸的阿根廷:遭遇国际群嘲后,主动放弃了核武研发
● 阿根廷有空中优势,马岛又近在咫尺,为什么却完败给了英国
● 混血遍地的南美洲,为何就阿根廷人这么“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