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精选26 |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编者按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史料实证在于通过多角度的史料解读,还原历史现场,合理进行历史解释,回归历史教学的本真。本专栏特选取历史教学中重要史料的精读详解,希望对于广大历史教师有所裨益。

1.“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材料一:加深苏联社会的民主基础;发展自治;扩大公开性,使我们整个体系的工作更加公开。……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深刻地革新国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的社会组织形式,从我们这个制度的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这些决定性的方面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材料二:改革政策的实质在于,从极权官僚制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我们所理解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
──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人创造无愧于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克服人与政权,与他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疏远,确保人能积极参加社会进程;
──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基础上,确保使劳动者变成生产的主人,有高效率劳动的强烈愿望,为生产力进步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最佳条件,保证社会公正和劳动者的社会保护;
──人民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惟一源泉,受社会监督和国家保证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尊严与人格,而不管其社会地位、性别、年龄、民族和宗教信仰;
──在法律范围内行动的所有社会政治力量自由竞争。这是坚定不移地主张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主张尊重每个民族决定自己命运权利的社会。
──《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读】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替病逝的安德罗波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上台后,他主张对苏联的传统体制进行改革,1987年起逐步提出一整套“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1988年11月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又进一步论证了民主是改革的实质、基础和条件。1990年7月,苏共28大通过了题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从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正式成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此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上面节选的两则资料主张:①在加强民主、扩大公开性的基础上,以人道主义为目标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进行改革。②认为改革的实质是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其特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的主人;人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惟一源泉;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在法律范围内自由竞争等。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邦结构、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内容。②它所强调社会主义的人道价值实际是对超阶级的民主、自由的肯定。③它提倡的民主化、公开性,后来转向了政治多元化、承认多党制和政党自由竞争的原则。④它主张的多种所有制的平等竞争是后来取消国家所有制,推行私有化的基础。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也是后来出现的各加盟共和国民族分立浪潮的重要原因。
2.波兰统一工人党解散
材料一:6月4日波兰举行大选,选举议会和参议院。这届大选与过去历届大选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当局允许反对派参加竞选。……选举结果完全出乎人们意料,波兰统一工人党惨败。从整个选举来看,首先是群众对大选缺乏热情,波党原先估计投票率为80%以上,实际仅为62%(上届投票率为78%)。其次,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惊人变化,在投票的选民中,支持团结工会反对派的约占70%,而支持联合执政派的仅为30%。第三,参议院形成团结工会反对派独家掌权的局面。这次大选是波党和团结工会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政治大较量。经济困难、威信下降以及政策和策略上的失误是波党失利的直接原因。
──《1990年国际形势年鉴》
材料二:波兰正经历一个转折时期。在战后有限主权和斯大林主义占上风的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制度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未能确保实现应当释放出来的价值,这是因为在这一制度里,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公正。……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全部历史中,党的改革思潮一直在发展着。它在最近十年日益强大,为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都创造了条件,其表现是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次中央全会和圆桌会议倡议。生活已经承认党内,而常常是党外那些看到有必要进行深入变革的人们是有道理的。他们的功绩在于认识了波兰统一工人党不能应付的新条件和要求的实质。
参加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们都意识到了波兰统一工人党不可能得到社会的信任,所以决定结束波兰统一工人党的活动。
──《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的决议》(1990年1月29日)
【解读】1989年2~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包括团结工会在内的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就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增设参议院、实行议会民主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同年6月,团结工会在波兰大选中获胜,而波兰统一工人党却遭受失败。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宪法中关于“政治领导力量”(原宪法中规定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地位)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原宪法规定波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章节。1990年1月29日,波兰统一工人党第11次党代会通过了《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的决议》,波兰统一工人党不复存在。以上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这一过程。其要点是:①在1989年波兰议会选举中,广大选民将选票投给了以团结工会为首的反对党。②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大选中惨败的主要原因是因经济困难和政策上的失误而失去了民心。③波兰的社会主义由于采取的是斯大林主义模式和受苏联的控制而没有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最终走到了死胡同。④波兰统一工人党一直在为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创造条件。⑤波兰统一工人党由于认为自己不可能再得到社会的信任而宣布解散。
资料显示:①波兰统一工人党丧失政权的最根本的内部原因是由于它自身的问题,即经济长期没有搞好,政策上有重大失误。②团结工会等反对党派正是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对波兰统一工人党的不满而取得政权的。③从反面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3.东欧剧变的外部原因
材料一:我们不能决定东欧发生的事件,但是我们可以影响那里的事件。如果我们认真负责地采取与莫斯科在东欧进行竞争的策略,我们就能够促成和加快其向好的方向变革的过程。
苏联的控制虽然极严,但并非无隙可乘。苏联与东欧国家并非铁板一块。这些国家的人民完全反对苏联的控制……
当前,东欧进行我们所希望的和平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东欧的局势更是如此……他的“公开性”政策只会削弱而不是加强他对东欧的控制……
和平变革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军事遏制……在遏制之外,我们使东欧和平变革的战略还必须具备四个因素。第一,我们必须设法缓和美苏关系……第二,我们必须尽量设法扩大西方与东欧人民的接触……第三,我们必须设法削减美苏在欧洲的常规力量……第四,我们必须设法与东欧那些想进行真正改革的共产党领导人合作。
──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
材料二:第一,应该施加压力,促使东欧和平演变。我们应继续利用现代化大众传媒手段,打破东欧政权对其人民的控制。我们还应向在铁幕后面、正在为和平演变施加压力的人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第二,我们应该继续奉行对东欧政权区别对待的政策,把表示愿意实行推动其国家走向政治多元化的改革的那些政权同那些不进行这种改革的政权分开。对那些使其政权自由化的领导人,我们应提供经济信贷,比较先进的技术和延长偿还债务的期限。
第三,美国应把东欧列入美苏会谈的议程。我们应坚持要克里姆林宫领导人言行一致。我们可以提出要允许东欧人民通过真正的选举,选择他们自己的政体。
──尼克松《美国的对外政策:布什的日程》(1989年)
【解读】东欧剧变发生后,世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或说明其中的原因。资料显示:①戈尔巴乔夫关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对东欧局势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②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保持强大军事遏制的前提下,利用东欧的经济困难,通过对东欧国家加大宣传攻势、提供附带政治条件的经济支持以及对苏联施加影响等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东欧的演变进程。
4.德国重新统一
材料一:第五,但是,我们还决定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即发展德国两个国家间的邦联结构,目标是在这之后建立一个联邦,即德国的联邦国家制度,这以民德有一个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为绝对必要的前提。……迄今对民德的政策不得不主要限于小步骤,这些步骤是要减轻分裂给人们带来的后果,保持和加强民族统一的意识,如果今后我们面对一个有民主合法性的、也就是自由选出的政府伙伴,那就将出现崭新的前景。
机构合作的新形式可以逐步地建立和扩大。
重新统一的德国最终是什么样的,今天谁也不知道。但是,统一将会到来,如果在德国的人愿意统一的话──对此我是确信无疑的。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联邦议院提出的建立德国邦联结构的
十点计划中第五点摘录(1989年11月28日)
材料二:通过今天签署的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德国人已商定,从今年7月起进入两个德国统一的第一阶段。国家条约取消了民主德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使西德马克成为唯一有效的国家货币,把联邦德国的经济立法(而且不仅是经济立法)移植过来,东德政府丧失了对金融政策的主权,国营企业将逐步非国有化。民主德国这个人为的带有意识形态的国家存在40年之后,在今天举行的国家条约签字仪式上实际上已失去了自己的制度和自己以往的身份。一个半月以后,尤其是从经济观点上看,民主德国已成为将要统一起来的德国的东部地区。
──《政治报》(1990年5月19日)
材料三: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后新的10年的开始,但是,很少有人猜想到,他们也在迎接德国重新统一的一年。科尔总理本人也承认,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德国仅在一年时间内就结束了40余年的分裂局面。仅仅10个月之后,东德总理德梅齐埃便向他的国家告别,红、黑、黄三色旗在全德飘扬,科尔成为全德领导人。10月3日东西德的合并成为几个月来的急剧变化和强硬谈判的归宿,在欧洲心脏建立了一个经济大国,改变了本大陆的军事平衡。
──《参考消息》(1990年12月24日)
【解读】1989年10月29日,在东柏林市政厅前举行了民主德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开放了同联邦德国和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入联邦德国。12月7日,民主德国16个党派、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代表在柏林举行圆桌会议,决定举行人民议院选举,制定新宪法。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两德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了联邦德国,12月2日举行了统一后的首次全德大选,从而标志着分裂达45年之久的德国最终实现了重新统一。上述材料的要点是:①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中规划,在民主德国有一个民主合法性政府的前提下,先发展邦联结构,再建立联邦。并坚信只要德国人有民族统一的意识,德国终将统一。②1990年5月19日两德共同签署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条约的签署事实上标志着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主权国家身份已不复存在。③德国在一年之内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分裂状态,1990年10月3日,东德并入西德,德国实现统一。重新统一的德国将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改变。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①联邦德国对于东德政局的演变和德国的统一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②德国统一既是东德局势演变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③德国的分裂曾是战后欧洲格局的一个有机部分,围绕着两德统一,欧洲各种力量发生了重新分化、组合。如今德国统一又一次不可避免地动摇了原有的欧洲格局,成为直接影响新的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5.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我们,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领导人指出:
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
确认中央缺乏远见的政策导致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生产崩溃,社会所有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注意到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许多地区,社会紧张局势不断发展,导致了民族冲突不断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意识到对自己的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责任,以及实际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业已成熟,特声明成立独立国家联盟。
──《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
【解读】1991年8月,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社会局势急转直下。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自行解散,自己则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到8月底,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已有10个宣告独立。12月21日,11个独立共和国的领导人汇集在阿拉木图签署了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文件,同时宣告联盟的解体。上述材料节选自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其要点是:①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苏联解体已经成为客观事实。②苏共中央的错误政策导致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③苏联的许多地区民族冲突不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④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盟。
资料显示:①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三个加盟共和国家是原来的苏联的送葬者,也是后来独联体的催生者。②苏联的解体与其内部深刻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密切相关。
6.科索沃战争
材料一:[美联社纽约1999年3月22日电]关于科索沃的一些重要资料:
土地:科索沃位于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拥有1.1万平方公里土地。该省毗邻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其腹地是首府普里什蒂纳及周围地区的低地,其它地方都是山地。
人口:科索沃约有220万人口,其中90%是阿族人,剩下10%的人口中大多数是塞族人。
历史:塞族人认为科索沃是塞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那里有很多塞族人的教堂和修道院。1389年塞族人在科索沃同土耳其帝国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失败。阿族人说他们是科索沃的第一代居住者、古老的伊里利亚人的后代。
政治:在共产党领导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部分。1974年科索沃省几乎得到了所有自治权。但在1989年,当时的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权,而且对那里进行实际上的军事管制。阿族人的反应是成立了自己的政府,从事地下活动。
独立运动:大多数阿族人支持科索沃独立,但遭塞尔维亚拒绝。一些大国因担心边境变化可能导致巴尔干地区出现更大的战争也反对科索沃独立。因此他们依据美国的建议,提出了一项给予科索沃广泛自治权的和平协议。
暴力:为了消灭由科索沃分裂主义者组成的科索沃解放军,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去年2月下令攻打科索沃。据信从那时起,已有2000人丧生,30万人流离失所。
──《参考消息》(1999年3月24日)
材料二:[路透社华盛顿1999年3月21日电]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今天离开美国前往南斯拉夫,向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发出最后警告:停止在科索沃的侵略,否则就将面对北约的军事行动。
[路透社普里什蒂纳1999年3月21日电]北约今天警告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说,他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接受科索沃和平协议,否则将面临北约的军事打击。由于塞尔维亚部队继续驱赶阿尔巴尼亚族人,一名北约官员说,北约盟军的飞机进行打击的警报时间已由48小时减少到“仅仅几个小时”。
──《参考消息》(1999年3月23日)
材料三:[美联社纽约1999年3月24日电]下面是克林顿总统今天下午的讲话:
美国军队与我们的北约盟国一起开始对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军事目标进行空袭。我们和北约盟国在采取这一行动前为和平解决科索沃危机进行了多次广泛的努力。但米洛舍维奇再次选择了侵略而不是和平。科索沃危机现在已经充分发展。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它显然还会恶化。
我们的打击有三个目标。第一,显示北约反对侵略和支持和平是认真的。第二,让米洛舍维奇总统为袭击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付出代价,使他不敢继续变本加厉地攻击。第三,如果必要的话,大大削弱塞尔维亚的军事能力,破坏它未来对科索沃发动战争的能力。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1999年3月24日电]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今天就北约在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一事发表声明:
北约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发动的军事行动只能被认为是一种侵略行为,俄罗斯国内对此深感愤怒。只有联合国安理会才有权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安理会并没有针对南斯拉夫作出此类决定。北约不仅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而且违反了俄罗斯和北约关于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的基本文件,开创了重新采用武力强制政策的危险先例。整个当代国际秩序受到威胁。北约实际上是试图以世界宪兵的身份进入新的世纪。俄罗斯对此永远不能认同。
作为总统和最高统帅,我已下达如下指今:
──中止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普里马科夫对美国的访问;
──要求紧急召开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争取尽快制止北约的军事行动;
──将俄罗斯驻北约首席军事代表召回莫斯科;
──暂停参与“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暂停实施俄罗斯北约伙伴关系计划;
──推迟关于在莫斯科开设北约联络代表处的谈判。
我已呼吁美国总统克林顿,现在同时呼吁北约其他成员国的领导人尽快停止这种给和平居民的生命带来威胁,并且可能会破坏整个巴尔干局势的军事冒险行动。科索沃问题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面对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那些采取这一军事行动的人就应对此举给国际稳定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一切责任。如果军事冲突升级,为确保自身和整个欧洲的安全,俄罗斯将保留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措施──的权利。
──《参考消息》(1999年3月26日)
材料四:[法新社南斯拉夫普里什蒂纳1999年6月19日电]北约一位发言人今天在此间说,定于20日午夜完成的南斯拉夫军队撤出科索沃的行动看上去正在按计划进行。
北约领导的科索沃和平实施部队发言人加尔诺说,南斯拉夫军队撤出第一区和第二区的行动已经完成。根据塞尔维亚军队和北约之间的协议,在北部的最后一个区的撤军行动定于20日午夜完成。加尔诺说,撤军可以在这个时候完成。
[路透社普里什蒂纳6月20日电]南斯拉夫部队今天比计划提前11个小时完成从科索沃地区的撤军。
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立即宣布正式结束对南斯拉夫的空袭行动。这次空袭始于3月24日,自6月10日暂停止。
──《参考消息》(1999年6月21日)
【解读】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1992年4月,南斯拉夫联邦剩下的两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在南斯拉夫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
历史上科索沃曾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后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五百余年,其间塞族人被迫外迁而大批阿族人渐渐迁入。1912年科索沃地区并入塞尔维亚版图,后来成为第一南斯拉夫公国的一部分。二战结束后科索沃随塞尔维亚进入南联盟,20世纪60年代成为南联盟享有较多自治权的两个自治省之一,其自治地位被写进了1974年的宪法。长期以来,科索沃就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一些阿族人中的分离主义分子更是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合并。20世纪80年代,科索沃的局势一直动荡不安,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989年,塞尔维亚当局通过修改宪法,取消了科索沃部分自治权,使科索沃阿族人大为不满。1990年7月,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解散了主张分裂的科索沃议会并收回了其自治权。1992年,在前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阿族人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激进的阿族分裂分子还成立了所谓的“科索沃解放军”,试图通过暴力活动争取达到独立的目的。但除阿尔巴尼亚外,这个“新国家”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波黑战争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深恐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最终破裂。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和平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以南斯拉夫屈服落下帷幕。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①种族问题在巴尔干半岛久已存在,一个族群欺压另一个族群是司空见惯的事。正因如此,巴尔干半岛近百年来战争不断。②时至20世纪末,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美国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最终对南联盟动武。③科索沃战争严重恶化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俄罗斯的关系。巴尔干是俄罗斯南进战略的主要基地,俄南两国是历史盟友。北约打击南联盟,意味着打断俄在巴尔干的战略支点。俄总统叶利钦发表的声明,充分反映出俄美总统言辞对立,态度迥异。科索沃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决定修改军事理论,并且准备重新审议裁军计划。④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而且,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⑤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
7.“9·11”事件
材料一:[美联社纽约9月11日电]在一场令人震惊的连续爆炸事件中,恐怖分子驾驶两驾波音机分别撞向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座大楼,使这两座110层的高楼发生倒塌。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也分别受到了炸弹袭击。
美国总统布什已下令进行全面调查,“把肇事者捉拿归案”。
美国航空公司说,撞向世贸中心大楼的其中一架波音机是美国航空公司的11号航班,它在从波士顿起飞后受到了劫持。
飞机发生剧烈爆炸,在世贸中心两座大楼的高层撞出了大洞。位于南面的大楼在大约1小时后倒塌。联邦航空局已要求所有的波音机降落地面。通往曼哈顿的所有大桥和隧道也已关闭。
──《参考消息》2001年9月12日
材料二:[美联社华盛顿9月11日电]一架飞机今天撞入五角大楼,大楼西翼发生爆炸,至少有7人受伤。从国会到白宫的美国各主要政府大楼均已紧急疏散工作人员。
民主党顾问保罗·贝加拉称,他看见五角大楼附近发生爆炸。他说,另一名目击者告诉他,一架直升机发生爆炸。美联社记者戴夫·温斯洛同样看见了飞机撞向五角大楼。他说:“我看见飞机直接栽入五角大楼。”
另据报道,一架飞机在匹芝堡附近坠毁。
──《参考消息》2001年9月12日
材料三:“9·11”之后,威胁更多地源自各国社会内部的断层线,而不是各国之间的领土分界线。从恐怖主义到全球性疾病再到环境恶化,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国际性的,而是跨国性的。这就是21世纪世界政治中独有的因素。
        ──美国“9·11”独立调查委员会著《9·11委员会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解读】2001年9月11日,四架在美国上空飞翔的民航客机遭到恐怖分子的劫持,随后,飞机对摩天高楼发动了自杀式恐怖袭击。整个事件中共有3 000余人死亡,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六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受到袭击。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9·11”事件导致了此后国际范围内的反恐行动,其中包括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以及美国针对恐怖组织及相关国家施加的越来越大的压力。“9·11”事件在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即时的影响。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大型投资公司丧失了大量财产、员工与数据资料。全球许多股票市场受到影响,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不得不进行疏散,而纽约证券交易所直到“9·11”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才重新开市。道琼斯指数开盘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严重的要数旅游、保险与航空股。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大幅度上涨。当时美国经济发展已经趋缓,“9·11”事件则加深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9·11”事件是21世纪伊始令整个世界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给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痛苦,对美国民众、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未来的国际战略重心,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解这一恐怖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美国如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美国国会和总统成立了“9·11”独立调查委员会,授权该委员会调查“与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袭击有关的所有事实和情况”。委员会查阅了250多万页文件,和10个国家中1200多人进行了谈话,举行了19天听证会,听取了160位证人的公开作证,最后完成这了一部50多万字的《9·11委员会报告》。报告尽可能全面论述了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事件及其原因,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和重组政府提出建议。
“9·11”事件的起因有以下几点:①“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然而单极世界是比两极世界更危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个文明世界成了统治者,它不让其他文明社会的人民按自己的规律,按自己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国际社会过分轻率地同意了从事实上取消过去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之一──不干涉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在美国影响下联合国宣布“不干涉原则不再适用于违反人权的国家”,其恶果尤为严重。②“冷战”结束后未能及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对美国来说是一大失败。“冷战”的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国际格局又没有确定。民族主权国家的权力在分散,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强。③自布什2001年就任总统以来,美国开始执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美国在全球的政治以及经济、文化政策,引起一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不满。这些都在事实上造成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也助长了反美情绪,并被一些恐怖分子所利用。④“冷战”后在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中原教旨主义兴起,恐怖主义抬头,地区冲突成为国际安全的核心问题,美国成为第二世界国家极端主义势力的头号国际敌人,国际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反美情绪的国家和恐怖组织,这些国家和组织在对抗美国的强权政治过程中,往往采取极端行动,不在意国际准则。此外,文明的冲突、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错误政策等也都是致使美国遭到“9·11”袭击的原因。
以上资料反映出:①“9·11”事件是恐怖主义针对美国的战争行为,这是美国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来遭受到的最惨重袭击。尤让美国人恐慌的是,自从内战以来,美国本土成功地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但在21世纪却无法防止恐怖主义的威胁。②这一事件对美国民众心理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人加剧了对恐怖主义的仇恨,为美国人在防范恐怖主义问题上达成共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它也表明,美国民众生活的最基本点从此将发生转折。美国对外强硬派和孤立主义关于美国外交战略的辩论更为激烈。③恐怖主义成为当代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间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是国际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浪潮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恐怖主义已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难题。④恐怖主义国际化和公司化倾向。一些恐怖主义组织已形成跨国公司式的运作,在全球织起了一张巨大的恐怖活动网,使原本联系很少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联盟。这些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具有一致的信仰,严密的组织,有效的领导,通畅的信息系统和丰富的财源。⑤恐怖主义的智能化。由于恐怖主义分子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这使得他们制造和使用高技术装备的能力越来越强,不难想象,在未来某个时刻,恐怖主义分子完全有可能使用生物化学武器乃至核武器进行袭击。
8.世界经济格局

主要国家

(含世界总和)

GDP

人均收入

商品与服务贸易

数值

(亿美元)

占世界比重(%)

按汇率算

(美元)

按购买力平

价算(美元)

出口额

(亿美元)

进口额

(亿美元)

世界

313369

100

5 150

7 350

77 300

77 200

美国

98 828

31.54

34 260

34 260

10 500

14 220

日本

46 771

14.93

34 210

26 460

5 280

4 580

德国

18 701

5.97

25 050

25 010

6 300

6 260

英国

14 134

4.51

24 500

23 550

3 830

4 090

法国

12 863

4.10

23 670

24 470

3 770

3 560

中国

10 800

3.45

840

3 940

2 790

2 510


──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
【解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结束了战后延续数十年的两极格局,早已萌生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各主要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美国成了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另一方面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力量也在崛起或发展。从世界银行2002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可以看出:①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六位。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世界总额近1/3。③中国与美国、西欧和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9.世界发展的多极化
材料一: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5月30日)
材料二: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与利益。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多极化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人民日报》2002年4月1日)
【解读】江泽民同志这两段论述的要点是:①“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发展趋势是多极化,但最终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②美国虽仍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但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正日益增强。③世界发展的多极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①“冷战”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是不可抗拒的发展方向。②多极化将是长期的发展过程,各种力量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斗争。③多极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的格局的是一超(美国)多强(西欧、俄罗斯、日本、中国)。
10.欧元的启动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12月31日晚发表的新年电视讲话中指出,欧元开创了欧洲的新纪元,给欧洲和法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奥地利总理克利马指出,欧元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臂膀,欧元汇率的确定使“欧洲政治开始了一个新纪元”。……日本外相高村正彦说,欧洲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是欧洲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性的一步”,“欧元的诞生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具有巨大影响”。
──《人民日报》(1999年1月2日)
【解读】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签署了关于建立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日起建成欧洲货币联盟,实行单一货币。1995年12月马德里首脑会议上,为这一单一货币起名为“欧元”。1999年1月1日零时,欧元在除英国、丹麦和瑞典以外其他11个成员国正式启用①。这里节选的是当时的一则报道,其要点是:①欧元开辟了欧洲发展的新纪元。②欧元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③欧元的启动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资料显示:①欧盟实行单一货币欧元揭开了欧洲一体化的新篇章,对欧盟乃至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②世界对欧元的发展前景及其将要起到的作用都寄予很高的期望。
【注释】①需要指出的是,在2002年1月1日之前的欧元,还只是一种“看不见的货币”,只能用来记账,而不能进行现金交易。欧元的真正启用是在从2002年1月1日。欧盟15个国家中的12个(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奥地利、希腊、芬兰、爱尔兰)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英国的英镑、丹麦和瑞典的克郎仍在单独流通。
11.欧盟东扩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
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和7 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为了今天的到来,新成员国的政府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勇气、决心和努力;为了今天的到来,欧盟各成员国的政府首脑和人民也表现出远大的眼光和宽大的胸怀。……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欢迎加入新欧洲。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5月1日)
【解读】欧盟在加强内部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的同时,还积极加快向东扩张的步伐。2004年5月1日,欧盟实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扩大,吸收了波兰等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范围也从西欧扩展到了东欧和东南欧。这则资料选自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其要点是:①欧盟增加了10个新的成员和7 500万人口。②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加入,分裂了50年的欧洲终于实现了统一。③多样性的联合有助于维护欧洲安全和促进它的繁荣。
资料显示:①2004年欧盟的扩大对于结束欧洲分裂的局面,实现欧洲的联合,具有重大意义。②欧盟的此次扩大是新老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标志着欧盟内部团结、合作的纽带更加紧密。
12.蓄势待发的俄罗斯
材料一:国际形势本身也要求俄罗斯不仅曾经是一个历史上的大国,而且应当在从“冷战”向全新的世界结构转变的时期成为一个当代大国。……“冷战”结束后我们同原来的对手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同时又不顾现实地提出了结成战略同盟并且要不惜一切代价加入“文明国家俱乐部”的口号。但很快就清楚了:在现阶段这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有可能失去对外政策的独立性,这是无论如何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奉行的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方针。俄罗斯不能扮演跟在长机后面飞的僚机的角色。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它应当有自己的对外政策。
──俄罗斯《劳动报》(1996年6月26日)
材料二: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地位今天尚不明确。它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今天俄罗斯的现实力量和关于昔日强大苏联的记忆。不管幸与不幸,“哈姆雷特之父的影子”始终存在于世界舞台上。而且客观上,基于俄罗斯经济和技术优势,人们对俄罗斯的尊重比它应得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也存在着核因素:一旦有什么意外,我们可以毁灭一切。尽管人们并不把我们想得那么坏,但还是会考虑这一情况的。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2000年8月8日)
【解读】独立后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73.23%的国土、52%的人口、一半以上的自然资源和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拥有比较先进的工业基础设施、军事力量、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后,世纪之交逐步实现了经济增长、政治稳定。虽然就综合实力来看,今天的俄罗斯已不能与昔日的苏联相提并论,但它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以上材料的要点是:①俄罗斯过去曾经是而现在也应当是一个世界性大国。②从属于西方大国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③俄罗斯与西方大国是和平伙伴的关系,有自己独立的对外政策。
资料显示:①“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力争要在新的世界结构中保持其大国地位。②俄罗斯不愿作西方国家的小伙伴,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政策。③由于今天俄罗斯的综合实力比不上苏联,但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和军事实力的核大国,是世界舞台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④俄罗斯不仅有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其大国地位的主观愿望,而且具备发挥其大国作用的客观实力,毫无疑问是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往期史料精读
史料精选0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史料精选0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精选0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精选0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精选05:古希腊民主政治
史料精选06:罗马法
史料精选0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史料精选08: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史料精选0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史料精选10:鸦片战争
史料精选11: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精选12: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精选13:辛亥革命
史料精选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史料精选15:国共的十年对峙
史料精选16:抗日战争
史料精选17:解放战争
史料精选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史料精选19:俄国十月革命
史料精选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史料精选21: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精选2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史料精选23: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历史教师专业提升和交流平台
❷ 定期发布讲座预告、学术前沿、史家论著、史料研习、历史阅读、教学研修等信息。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