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总是被资本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刷刷短视频、逛逛微博和购物平台,不知不觉就被吞噬了大半天的时间。
想着玩一把游戏放松一下,就20分钟。结果心里一直念着“最后一把”,于是3个小时又被无情掏走。
很多人会因此而内疚,但这根本不是你的错。
因为这一切,都是资本的“技术碾压”。
不管是游戏、短视频,还是淘宝拼多多……每一个吞噬时间的平台背后,都有庞大的产品、技术团队,以最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在设计如何从机制上,让用户“上瘾”。
因为对于资本来说:1.用户花时间越多,掏钱的概率越大;2.用户停留越久,广告能植入的时机越多,坑位费越贵。
而让你上瘾的关键,就是控制多巴胺。
所谓多巴胺,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当中的一种化学物质,用最接地气的说法就是:你脑子里的“打鸡血小助手”!
它干的事儿就两件:
1.让你“想要”:比如刷短视频时,你总想往下滑,期待下一个更好玩;玩游戏时总想再来一局,觉得“下次一定能赢”。
这种“心痒痒”的感觉,就是多巴胺在喊:冲啊!奖励就在前面!
2.给你“动力”:比如你定了个目标(假设是减肥),刚开始特别有干劲,每天跑步都觉得自己能瘦成闪电。
这种上头的劲儿,也是多巴胺在背后推你:别停!马上就能成功了!
但它有个坑:
多巴胺只管“爽一下”,不管“长久爽”。比如你吃炸鸡,第一口最香,越吃越腻;
熬夜刷剧,开头越看越兴奋,后来累成狗……
都是因为它只管“让你追”,不管“让你满足”。
多巴胺就像你脑子里的小恶魔,总怂恿你“快去做!做了就开心!”。但真正做了之后,它反而拍拍屁股溜了,留你一个人空虚。
所以,指望通过多巴胺来放松和解压,往往过后却是焦虑、空虚、内疚,于是压力重新到来,下一轮又需要更多的多巴胺,循环往复。
心理学家拉姆塞·布朗说:
“世界上如果存在控制所有人的代码,那一定就是多巴胺的代码。”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很多人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被资本制造的多巴胺所操控,就像《黑客帝国》里人类变成了为AI提供能量的电池。
所以,普通人为什么那么难翻身,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命运早已不在自己手上,早已变成提线木偶。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主说,普通人要翻身,最快的方式就是:戒断多巴胺。
然而这个说法,其实很容易误导人。
就好像你在说,沉迷游戏的孩子要成为学霸,最快的方式就是戒掉游戏。
这显然很荒谬。戒掉游戏也无法让学渣成为学霸,因为成为学霸还有太多其他因素。
但意识到自己被多巴胺控制,一定是普通人觉醒、开始变强的第一步。
戒断多巴胺?不如“驯化”多巴胺
很多人教你“彻底戒掉短视频、卸载游戏”,但结果往往是:坚持3天,报复性沉迷5天。
真正的高手,从不和人性硬刚,而是让多巴胺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工具。
举个例子:
一个外卖小哥,以前每天跑单间隙就刷短视频,一刷两小时,月底一看收入还是5000块。后来他做了两件事:
1.把“无脑刷”改成“定向刷”:只关注本地餐饮店、同城跑腿业务的账号,刷到有用的信息就记下来;
2.用多巴胺“上瘾机制”反杀资本:每次完成10单,奖励自己看15分钟搞笑视频。
后来,他靠刷到的信息,对接了3家新开业的奶茶店,拿到独家配送权,月收入直接翻倍。
多巴胺还是那个多巴胺,但他从“”被算法喂养”变成了“用算法喂饱自己”。
方法论:驯化多巴胺的3个动作
1.设定“有毒快乐”的触发条件(比如:每天发完5条朋友圈才能刷抖音);
2.把上瘾行为“工具化”(刷短视频时只关注行业账号,边玩边找赚钱灵感);
3.用即时反馈“对冲”空虚感(每忍住一次无脑刷,往定存账号投10块钱,用肉眼可见的积累刺激成就感)。
底层翻身的终极杠杆:把时间卖给“未来”
普通人被多巴胺绑架,本质是因为“时间廉价”:
1小时刷手机,损失的成本只是1小时体力活工资。
但若你的1小时能创造1000元价值,你还会舍得浪费吗?
那如何让时间变贵?答案就一句话:让今天的1小时,在未来能重复卖N次。
举个狠人案例:
一个被裁员的房产销售,负债20万,发现客户总问他“买房怎么砍价”、“怎么查产权”……很多问题都有共性。
于是他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整理成《二手房避坑手册》,挂闲鱼卖19.9元,一个月净赚8000块。接着他干了两件事:
把手册升级成“砍价话术包”(定价99元),客户下单后自动发货;
用AI批量生成“房产知识”短视频,发到抖音引流,后端卖高价咨询服务。
他的时间怎么卖出了100倍溢价?
第一次:花10小时整理经验 → 卖19.9元/份 → 被动收入;
第N次:同一份经验被AI复制成100条视频 → 持续带来新客户。
行动清单:低成本复制时间的3个公式
1.经验封装公式:你每天被问最多的问题+解决方案 = 9.9元电子书;
2.流量自动化公式:用DeepSeek出100条问答 → 剪映一键成片 → 多平台分发;
3.交付极简公式:钩子(“私信666送资料”)→ 私域(发资料+朋友圈晒成交)→ 高客单(“1对1咨询收费1980”)。
极简系统:怎么让资本给你打工?
普通人翻身最大的误区,是总想“赚更多钱”,却从不思考“怎么让钱和人替你赚钱”。
真正可持续的搞钱模式,一定是越后期越轻松。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宝妈,靠教宝妈做辅食小红书账号,月入3万。她的系统长这样:
前端:用AI生成“10种宝宝开胃菜”图文笔记,每天发5篇,引流到私域;
中端:99元辅食食谱电子书自动发货,699元进阶课用录播视频+社群答疑;
后端:筛选出10个活跃宝妈,培训她们成为代理,分佣50%。
现在她每天工作2小时,收入70%来自代理和课程复购。她的核心心法就一句:
“与其和算法抢用户注意力,不如把用户变成你的分销商。”
极简落地方案:
测试期(1周):用AI生成100条内容,投3个平台,筛选出数据最好的方向;
放大期(1个月):把爆款内容封装成产品,设置自动成交链路;
躺赚期:发展代理、培训社群KOL,用分佣机制让系统自运转。
底层翻身,从来不是靠“戒掉多巴胺”的苦行僧修行,而是:
把资本用来榨干你的工具,变成你榨干资本的武器。
如果你现在还在刷这条内容,不妨立马做两件事:
1.给这篇文章点个赞(让多巴胺奖励你的“学习欲”);
2.打开备忘录,写下你能封装成产品的“生存经验”(比如:怎么用1000块过一个月、怎么用3000块启动轻创业……)。
当你用资本的游戏规则反杀资本时,翻身的速度会比刷短视频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