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神话图片

山海经中西王母为一凶神,至穆天子传则为女性君主,到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是一身帝后打扮的绝色佳姝,上殿接见数千神仙,俨若女仙领袖。
《酉阳杂俎·诺记上》: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
《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
《列仙全传》: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系西华至妙洞阴之极尊,育化诞生于神州伊川,俗姓侯或杨,讳回,字婉妗,一字太虚。
《道藏三洞经》: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东汉末,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奉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西王母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儿,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西王母的属下。有的则视为元始天尊的母亲,类似人间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
王母娘娘,或称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金母元君、九灵大妙龟山金母。简称王母或西王母。俗姓侯,或曰杨,名回,字婉妗、或曰太虚。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成为慈祥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有董双成、许飞琼、绿萼等侍女。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山海经·大荒南经》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也于旸谷”。
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羲和,中国的太阳女神,东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
《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吴氏本草》:“立夏后阴干,治目冥,令人夜视有光”。
《水经》:“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唐本草》:伏翼,以其昼伏有翼尔。
《李氏本草》:即天鼠也。西平山中别有天鼠,十一月、十二月取。其脑主女子痔疮。
《纲目》:蝙蝠性能泻人,观治金疮方,皆致下利,其毒可知。
蝙蝠又名仙鼠、飞鼠,形状似鼠,前后肢有薄膜与身体相连,夜间飞翔,捕食蚊蚁等小昆虫。
蝙蝠省称“蝠”,因“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祥瑞。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
旧时丝绸锦缎常以蝙蝠图形为花纹。婚嫁、寿诞等喜庆妇女头上戴的绒花(如“五蝠捧寿”等)和一些服饰、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
蝙蝠可用作一种中药,用于久咳,疟疾,淋病,目翳等。它的粪便叫“夜明砂”,用于目疾。
冯梦龙《笑府》有一篇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以?’一日,麒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乃无奈他何!’”
云南省景颇族普遍认为,蝙蝠是阴险狡滑的象征。相传古时太阳的温度很高,地上的动物被烤得难以忍受,纷纷诅咒。太阳听了很生气,一扭头就上天去了。从此天下一片黑暗。于是众动物聚集一起,商定筹些金银去请太阳出来。当鸟向蝙蝠筹款时,蝙蝠收起自己的翅膀,说自己不属鸟类而属鼠类,不愿捐款。当老鼠找到它时,它又拍拍自己的翅膀,说自己属鸟类不属鼠类.也不捐款。蝙蝠就这样连骗带赖地分文未捐。因此,景颇族人称那些口是心非,随机应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为“蝙蝠人”。
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
不过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又叫大虫或山猫,是山兽之王,生长在深山里,古人称作“山君”。它的形状如猫,但像牛般大,黄底黑纹,锯牙钩爪,胡须坚硬而尖,舌有手掌一般大,生倒刺,颈项短,吼叫时鼻道有阻塞感。
夜晚看物,则一只眼睛放光,一只眼睛辨物。声吼如雷,风也相随而生,百兽都会恐惧。
《说文》: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
《易·乾卦》:风从虎。
《诗·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大戴礼》: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
《述异记》:虎千年,则牙蜕而角生。
《本草纲目》:“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名虎魄。”
《酉阳杂俎》:“(虎死处)深二尺,当得物如虎珀,盖虎目光沦入地所为也。”“龙血入地为虎魄。”
周处斩蛟
水无蛟,山无虎,
人犹畏我心无主。
朝闻夕死不为苦,
有志难伸终无补。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乡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挽力巨大耐力久,
耕田拉车是能手。
从来荤腥不粘唇,
庞然身躯非己有。

莫交牵动青猪足,动即炎炎不可扑。
溪声夜涨寒通枕,懒性从来水竹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