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一个中国房奴的顿悟

    以下是我曾经发在另外一个论坛上的书目推荐,相对来说,内容更多一点:

经济学

  国富论 亚当斯密
  
  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
  
  通论 凯恩斯
  
  经济解释 张五常(有两本,一本是论文集,另外一本是后来写的一本书,后一本比较简单,比较简单的讲述经济学的理论,比较不错)
  
  佃农理论 张五常(此书比较专业)
  
  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比较专业)
  
  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阿科洛夫等(比较专业)
  
  卖桔者言 张五常,此书出版年代比较早,经济学散文集,非常精彩,张五常文笔非常好,他另有基本散文集,都不错
  
  经济学原理 曼昆
  
  经济学 萨缪尔森
  
  论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他在中国的演讲
  
  法律的经济学解释 国内是蒋学康翻译的,看过一部分
  
  中国百年经济史笔记 杨小凯,华人中最好的经济学家,其它他的书我都看不懂,只有这本非常精彩
  
  利息理论 费雪,非常精彩的一本理论的书籍,看完此书后我放弃了做理论的打算
  
  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 诺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不错,并且能看懂
  
  社会成本问题,企业的性质 科斯,新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非常简单的用文字阐述理论,他不会经济学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3岁就写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企业的性质
  
  汇率的不稳定性 克鲁格曼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克鲁格曼
  
  建国方略 孙中山
  
  金融与股票
  
  投资学 夏普等,一本讲述投资理论的书,还是有点专业的
  
  公司财务 罗杰斯
  
  金融炼金术 索罗斯,比较难懂的一本书
  
  股票作手回忆录,李佛莫,一本经典的股票书
  
  专业投机原理 维克托 将投资理念的书,可以看看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约翰。迈吉等 号称股市投资圣经,形态分析的经典
  
  投资与骗局 忘了作者 一本讲述泡沫历史的书
  
  登峰之路,生财有道,战胜庄家,青木炒股方略 青木著 在国内这是不错的股票书
  
  货币金融学 米什金 讲货币银行学的书,正在看
  
  泥鸽靶 目前比较热门的一本书,将投资银行内幕的,还可以
  
  中国股市17年 讲中国股市的一本书,虽然简单了点,但是还不错
  
  历史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纲 郭廷以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宏业-清朝开国史 魏斐特
  
  胡适口述 唐德刚
  
  袁氏当国 唐德刚
  
  李宗仁回忆录 唐德刚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剑桥中国史部分 费正清等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 黄仁宇
  
  徐记中国近代史 徐中约
  
  社会
  
  江村经济 费孝通
  
  性史 福柯(很专业,不好懂)
  
  古代社会 摩尔根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
  
  性学三论 弗洛伊德
  
  人性的解析 阿德勒
  
  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
  
  哲学问题 罗素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夏正清
  
  红楼真梦 周汝昌
  
  红楼小讲 周汝昌
  
  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极为专业)
  
  红楼一家言 高阳
  
  人间词话 王国维
  
  管理
  
  管理学 罗宾斯
  
  管理实践 德鲁克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
  
  竞争战略 波特
  
  竞争优势 波特
  
  什么是战略 波特
  
  定位 特劳特
  题外话-一个北方小镇的房事
  以下写的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我原计划的第十章的内容,而是我这几天回老家的一些见闻。
  由于今年父母到外地过年去了,所以这一次回的实际上媳妇的家,媳妇和我是一个地方的,只是不在一个县,所以也可以说是回老家了。
  由于正在写这个帖子,回老家之后就自然而然的留心了以下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其实以前也有所听闻,不过这一次更加注意和用心罢了。
  由于媳妇老家是个小县城,相比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数据的收集和了解要容易的多,所以很多情况就更有说服力了。
  另外,我观察的情况多数集中于大城市,这一次小城镇的观察,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问题。
  以下我就分为几个部分说明我的见闻吧。
  我和媳妇的老家是中国最北部的一个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具体是哪个省,我也就不说了。
  媳妇家和我家属于一个市,只不过不在一个县城,我以下说的情况都是媳妇所在县城的情况。
  我老家属于贫困地区,媳妇的县城也不例外。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媳妇县城连城里的人口、农区牧区的人口以及外来打工的人口,一共加起来不会超过10万人(2003年的统计人口是8万)。县城所在的镇的人口顶天也就是3、4万人而已罢了。
  目前县城的房价约在1500左右,高的大概能卖到1700左右吧,虽然这不是个很高的房价,但是相比前几年,已经涨了很多了,但目前价格已经处于停滞的状态。而且房价出现了很大的分化,比如差不多的房子,高的房子能卖到1700左右,可是很多房子1200左右就卖了。
  因为是个小城镇,所以房屋的流动性很小,很多人急着卖房子时,都很难卖出,除非低价卖出。
  和我前面提到的大城市不同,这里的房子需求中,没有太多投机性需求。需求主要来自两位,一类是较为富有的人的投资性的需求。媳妇的一个亲戚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们夫妇两个都在上班,收入都不错,早年还做过一些小生意,所以有一定的积蓄,目前在这个小镇中有三套房子,其中两处是门面,一处是平房,平房目前涉及到拆迁,拆迁之后大概能补给三套房子,这样他们一家就有五套房子。
  类似他们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而是在城镇工作的人们的普遍情况,比如媳妇亲戚的几个兄弟姐妹,基本上都有三四套房子,他们两个单位中的同事,情况也都差不多。
  考虑到媳妇的亲戚属于比较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所以他们的情况比较有代表性,由此可以想见,原来城镇中人们的房屋拥有率是很高的。
  另外一类人,则是以前在农村的人,在城市中打工挣了一部分钱之后,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在城镇买了房子或者打算买房子。
  在老家的这几天,这一类人我也了解和见了很多。比如,我同学的一个亲戚,两个人在北京打工,就在这个城镇买了一套楼房。媳妇的一个亲戚家的姊妹两个,都是媳妇村里的人,现在都在城里打工,也都在这个镇里买了房子。另外,还见过一个人,是另外一个村的,他们村因为缺水,被整体迁移到了城里,每个家庭出2.8万,获得一套房子,算是这里的保障房了。
  另外就是媳妇家,他们一共有姊妹三个,现在都上了大学,并且都出来工作了。为了让父母生活的好点,也有打算在城里买套房子,不过还在计划中。
  我后面会讲到,实际上这里的房屋销售,现在都在指望第二种情况,因为现在的这里原来城市的人基本上都拥有住房,而且拥有的住房量要远远大于他们的居住需求,所以他们已经很少有进一步的需求了。
  好了,现在来讲讲这里房屋的数量问题吧。临走的那天,在媳妇亲戚家住了一晚上,所以聊了很久的房子问题,他并不建议媳妇的父母现在在城里买房子,因为现在城里的房子现在实在是太多了。
  据他所说,目前新楼,没卖掉的房子大概还有3000多套,如果按照一套楼解决三个人来计算,那就能解决大概一万人左右的居住需求。
  而现在计划开放的小区还有很多,亲戚所在的地方,四周基本上都已经给拆完了,现在就剩他们周围几家了,估计这个夏天也就会拆掉了。
  亲戚说,他们这个地方,怎么也盖七八栋楼,他们这些拆迁的人,最多也就占一栋楼,剩下的就都要卖给别人,往哪里卖啊,真的是很难。
  上面提到的两个人都在北京打工的,媳妇的亲戚,刚在城里买的楼,可是他们的那个楼一共卖出不到20套房子,因为入户数量不足,所以一直不能接水接电,现在一直靠拎水上四楼。
  他的一个亲戚,在一个小区买了房子,买房子的时候,开发商说三四楼都已经卖完了,只有五楼还有剩余很少几套了,他们一着急,就赶快定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原来只有五楼全部给开发商忽悠的卖完了,三楼四楼到现在不过卖了几套而已。
  类似的因为卖出的数量太少,没有接水接电的小区还有很多,所以他说,如果要买房子,一定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能买到这样的小区,那还不如在农村生活呢。
  而他正在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来如何卖出他的房子,因为他现在已经有三套房子,拆迁之后,则有五套房子,孩子是肯定到外地读书和生活了,他们并不需要这么多的房子,可是要卖也不好卖出。他的很多同事们,都有很多房子,但是想要找到卖主都很不容易,当然降低价格是能卖出的,可是他们又舍不得。
  说说拆迁。这两年回老家,听到最多的就是拆迁的事情了。就说这个亲戚吧,从去年回去就说他们现在住的平房要被拆迁了,所以这一年来,他们一直在谋划的事情,就是怎么样多从拆迁中获取一点利益。当然,他们都是有工作的人,所以不能做钉子户,只能想一些其它的手段。
  在他们之前,确实有人做过钉子户之类的,有一个还是县里的局长,结果被县长直接叫去,说是某个偏远地区缺个乡长,让他去吧,局长回去第二天就动员家里搬家了。
  还有一家,是两个老人,有三个儿女,老人夫妇坚持不拆,结果儿子女婿,个个被县里领导叫去了谈话,还有被停了工作的,其中一个女婿,好像是个小小的领导,受到上面很大的压力,可是又劝不了岳父岳母,最后跟老婆假离婚了。
  在拆迁这件事情上,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的勾结是显然的。不过,公平一点说,拆迁也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血腥,被拆迁者也不是很多媒体渲染的那样是受害者,其实,大部分被拆迁者,都是受益者,我周围见到的因为拆迁发了财的,不计其数。很多人也都在等着被拆迁。在拆迁这个话题上,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被媒体误导了。因为高房价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压力,也带来了人们对房地产商的愤怒,结果就把拆迁作为了一个宣传的话题。
  啰啰嗦嗦说了很多,总结一下就是:
  1. 这个北方小镇的房价近几年确实涨的很快,相比那里人们的收入,也相对比较高了。但是相对一线城市的房价,这里确实还低的很多。我说的是结合工资收入相比。
  2. 目前城里的房子存量已经很多,已经大于城里房子的需求数量。
  3. 房屋的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来城市人的投资需求,二是以前农村人口城市化后的需求。前者目前已经拥有大量房屋,已经很难形成进一步的需求,所以现在房屋销售主要指望后一类的需求。
  4. 由于城市容量小,人口较少,所以这里并不存在专业投资客的投机性需求。
  5. 这里还没有垄断性的房屋经纪机构,所以对于房屋销售价格的控制没有大中城市那么厉害,房屋销售困难后,房价的分化就很明显。
  6. 相比第三点中提到的后一类人的实际收入,现在的房价已经较高,所以目前存在房屋销售很困难的局面。
  
  回来后事情还比较多,正在写第十章呢,明天接着写,争取写完发上来。
  作者:raulredondo 回复日期:2011-02-14 08:12:41 
  
    楼主终于回来了。
    等着继续看啊。
  -------------------------------------------------------------
  很快就会继续了。
  作者:画图添精 回复日期:2011-02-14 11:24:35 
  
    原本做实业的人,生存在政府主导一切市场的政策环境下放弃实业,抽身杀入房市股市很多人在房市股市投机轻而易举斩获暴利,媒体大肆宣导带动全民人人都在参与投机的的游戏中,在一个崇尚金钱万能的社会,投机成了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人人都在做不劳而获的发财梦,使我们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造假,人才学历造假,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暗箱操作各行各业都在造假,使人原有的良知丧失,一个失去良知的民族谈什么伟大复兴
  ------------------------------------------------------------------
  所以从长久来看,即便是现在房价暴跌,导致了经济萧条,长期来看,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作者:壹等潜水公 回复日期:2011-02-14 13:00:30 
  
    以前读书的时候,教西方经济学的老师常说搞任何经济学研究一定先要学好数学(PS:他原本就是学应用数学的,后来改搞经济学的), 当时比较贪玩,没听进去(虽然考试每每都能过),现在那个后悔啊!
    看到楼主的推荐书目有部分是当时老师推荐看的,要么贪玩没看,要么没看进去,突发小小的感慨。
    坐等楼主更新,呵呵。
  --------------------------------------------------------------------
  我上面提到的这些,基本上都不需要太深的数学。
  
  如果是专业研究经济学,目前是必须要有精深的数学功底的,否则根本没法研究。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4 14:38:41 
  
    如果价格松动,是二手房先松动,还是KFS先松呢?
  ---------------------------------------------------------------
  如果是对存量房征收房产税,那无疑是二手房先动。
  
  如果信贷收紧,那就是新房先动。
  
  不过一旦开始下跌,都是二手房跌的快。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4 15:33:56 
  
    政策可能逼出一部分存量二手房,但是一旦全国涨工资,价格不又被变相平抑上去了么?
  -------------------------------------------------------------
  以前人们屯房,是因为觉得房子会涨,可是一旦形成下跌趋势之后,屯房就成了件不合算的事情,人们也就不会去买房子了,这样一旦下跌趋势形成之后,就会一路下去,一时半会很难返回。
  呵呵,顶一个去睡觉了。
  作者:apollo523 回复日期:2011-02-14 23:34:22 
  
    帮楼主顶、一直关注你、
  
  作者:well757 回复日期:2011-02-14 23:40:25 
  
    情人节继续顶!
  ---------------------------------------------------
  谢谢了,呵呵。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5 09:21:55 
  
    还没更新啊
  ------------------------------------------------------------
  正在写着呢。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5 10:34:53 
  
    作者:西都牧鱼 回复日期:2011-02-15 10:08:48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5 09:21:55 
      
        还没更新啊
      ------------------------------------------------------------
      正在写着呢。
    -----------------------------------------------------------
    抓紧啊,急死我了。
  -----------------------------------------------
  别急别急,我也着急,可是还得慢慢写,我不是专业写手,写不了那么快。
  第十章写了一部分了,还差一点写完,由于写的比较长,准备也分成几部分发完,现在先把写完一些分部分发上来。
  
  由于这一章写的比较急,还没有进行修改,语言什么的可能会有不到的地方,另外有些地方可能也还没有说透,欢迎大家指正。
  第十章 政策八误(一)
  
  因为现在房价涨的太厉害,所以各种各样的言论也就出来了,比如有人说,还是福利分房时代好,不用这么费劲买房子。平心而论,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政策确实有很多不得力的地方,很多地方本来能做的更好。但心平气和的说,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虽然来的急了一点,很多细节考虑的不够周全,2003年更是火上浇油,将1998年房地产政策中以保障房为主改写成了以商品房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政策改革以后,人们的住房条件确实比改革前好了很多。很多人大概不知道福利分房时代是什么样的状况,多少人为了分一个筒子楼而挤破了脑袋,在领导面前低声下气,多少人家七八口人挤在一个筒子楼里面。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能深刻的体会一下那个时代的情况。
  我这一章是打算批评一下政策中的失误,在批评之前,之所以罗嗦了这么一段,是因为现在过激的、不理性的说法太多。我虽然爱批判,但是一向坚持,凡事要客观对待。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房地产的问题在于,在推行房地产市场化的同时,没有及时推行相应的保障房措施(现在我们虽然有保障房的政策,可是第一数量太少,第二内部操作太厉害,对于解决现在的问题根本是杯水车薪),这是我们政府将来应该改变的一个方向,但绝对不能回到福利分房的时代。
  我这一章的目的主要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政策中存在的不足,这些政策包括直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宏观经济政策,因为现在房价高企的问题,绝对不只是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单一问题,而是由国际形势、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上一章算是结合国际形势以及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做的分析,这一章则专门针对国内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做分析。
  分析之前,我想先说说改革以来政府实施政策的思路。我个人认为,我们从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可以概括的分为两个阶段,邓小平的改革阶段和朱镕基改革阶段。
  在邓小平阶段,掌管政府各个部门的还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他们那个时代基于的都是比较朴素和实用主义的经济思想。
  到了朱镕基时代,熟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年轻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正值西方贩卖凯恩斯主义的时代,所以当这一代人掌握中国的经济大权之后,就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表现有几个方面:
  一、 从经济的表现上,把GDP增长率看成是最重要的考核数据,并且划定了不能跨越的8%的杠杠(虽然这个杠杠是邓小平说的,可是真正看得比较重,则是在朱镕基主管经济以后)。
  二、 从手段上说,开始广泛采用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提出的各种手段,财政刺激经济,货币刺激经济等手段无所不用。而且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手段,第一个是房地产政策改革,第二个是教育改革,第三个医疗改革。这些政策基本上都在九十年代末出台,目的都是为了刺激当年萎靡不振的宏观经济,也给后来留下了很多后患。
  三、 在外贸政策上,从刚刚改革时懵懂的赚取外汇、吸引外资的政策,逐渐转换为清晰的出口拉动经济的政策,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政策导向。除了美国、欧洲不太用这样的政策,剩下的国家,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曾经前仆后继的新型国家,都把这一条奉为圣经。可以说从2003年左右开始,对中国宏观经济拉动最厉害的就是外贸了,可是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最大的隐患,包括房价的高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高额顺差的副作用。
  改革三十年,大方向是邓小平一举确定的,包括朱镕基时代能够推行各种改革政策,也都靠邓小平的有力支持,如果不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们还不得而知呢。农村政策的改革,也是邓小平时代奠定的,后来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城市中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金融改革等具体的实施,则基本是朱镕基具体操作的,而且主要发生在他任副总理的时代。温家宝掌管经济后,对于经济政策基本没有做太大的改革,都是在维持以前定下来的政策。
  我先列举一下从邓的时代到朱主管经济的时代,我们主要实施过的改革措施。
  一、 1978年在农村恢复1962年实施的包产到户,取消公社制度。但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至今没有恢复到1950年代以前和民国时的制度。
  二、 从八十年代开始推行价格改革制度,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实现了产品的市场定价。这是1998年能够实施房地产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 在城市中推行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最初采用的是承包制,不过并没有取得成功。到了九十年代初,国有企业的亏损达到最严重的地步,在朱镕基主管经济之后,开始对国有企业减负,将大量国企都转制,主要保留核心部门的大型国有企业,比如电信、电力、石油等垄断型国企。
  四、 引进外资,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外资上,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实行外贸拉动经济的方式,主要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先是将汇率一次性降低了接近50%,然后是通过对出口产品给予高额的退税。
  五、 分税制改革。在1993年之前,实行的是财政包干制度,地方政府每年向中央提交固定数额的收入,当时中央财政一直十分困难。1993年开始推行分税制,即将不同税种化为国税和地税,前者交给国家,后者交给地方。结果立即反转过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可是地方政府的日子又难过了。
  六、 汇率改革,其中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措施是1993年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次性从1:5.7贬值到了1:8.7。这是随后中国出口开始告诉增长的一个直接原因。
  七、 1998年,由于中国本身刚刚从过热的经济软着陆,又赶上上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为了启动内需,中国政府开始推动房地产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
  以上政策列举的可能并不是很全,我主要是列举了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以及和房地产有直接关系的一些政策。可以说,现在社会上的种种问题,都和这些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我绝非像网络上一些人,因为某些政策导致了一些负面的效果,就认为改革措施是错误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革初期,头绪繁多,所以在改革过程中考虑不足或者有些失误的地方,是在所难免的。实际上我上面列举的这些改革措施,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过不小的推动作用。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政府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深化以前没有完成的社会体制改革,反而在原来的政策基础上踏步不前,甚至现在执行的一些政策还有所倒退,反而是政府应该要检讨的了。
  下面我就逐一的列举一下政策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的政策:
  (待续)
  
  第十章 政策八误(二)
  
  一误,
  
  没有抓住机会,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土地产权改革。大家现在已经对目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度和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习以为常了,这是在1950年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1978年的农村改革实质上是回复了1962年的包产到户政策,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这种制度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因为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下,土地不可以自由转让,人们就只能是进行小规模的家庭经营,而不能实施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这样的安排,在刚刚改革的时候,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的情况下还可以,可是到了二十年以后的就没法适应形势的改变了。
  这是九十年代末农民问题激化,各地普遍出现农田抛荒问题的根源所在。2000年以后,由于几个原因,使农民问题有所改善,第一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给农民减免税收,同时给予补贴,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第二是由于出口额的逐年增加,农民在城市务工的机会增加,工资也不断增加。第三,最近今年城市由于房价、医疗和教育等问题导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而转移了人们的矛盾。
  其实,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依然在不断拉大,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问题,农村问题迟早还是要爆发的。现在的解决办法,也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已。
  那么农村土地改革对于房地产会有什么影响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现在房地产中被人广泛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财政的问题,很多人觉得是由于地方政府收取了高额的土地转让金才导致了现在的高房价,所以有人提出废除现在土地转让的招拍挂的方式,还有人进而提出,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是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不足,根源在于1993年的分税制,中央政府拿走了大部分税收,所以应该改变现在的分税制。
  其实这种说法存在逻辑错误。对于第一种说法,即便地方政府低价把土地卖给房产商,房子如果能高价卖出,房产商们也不会低价卖出的,逐利是人的本性。
  对于第二种说法,即便是取消了分税制,地方政府如果能高价卖出土地,照样也不会低价卖出土地,没有谁会嫌钱多的。我前面提到地方政府在推高房价上起到了一些侧面作用,比如舆论支持,信贷支持等,很多人认为只有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才会有激励,其实即便没有分税制,即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如果卖地的钱归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仍然有推高房价的激励。
  不过,土地制度改革却绝对有助于改变现在的房市。我们知道,如果要控制现在房地产泡沫,其实就两个办法,一是增加供给,一是控制需求,控制需求的招数现在政府使了很多,可是增加供给的措施,却一点没见。
  其实增加供给,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增加土地供给,现在政府虽然天天强调保证土地的供应,可是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为,而且人为加了很多的限制,比如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房子有70年产权、50年产权、40年产权,后两者是商用水电,没有煤气,而且不能落户口,如果把那些所谓商住楼改成一般的住宅,你看市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而能真正能够釜底抽薪的措施,恐怕就是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将现在农民的宅基地和耕田的长期使用权划给农民,让他们自由转让,那不用出什么政策,房价自己就跌下来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土地转让,土地供应会大大增加,房屋供应量也就会大大增加了,房地产泡沫的心理支撑也就没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有一种小产权房,其实这就是乡镇或村里将集体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商,或者是自行开发的房子,可是由于现在中国的土地政策,这样的房子不能取得房产证,也不能落城市户口,所以也就无法冲击现有房子的价格。
  如果土地制度改革了,像小产权房这样的事情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土地制度一旦改革,乡村拥有的集体土地也就不存在了,或者分给农民,或者上收到县一级政府统一管理。
  不过,土地改革是个复杂的事情,解放时虽然大刀阔斧的改成现在的格局,可是要改回去,却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如果从10年20年前就开始布局改革,那么现在还有希望,可是时至今日,想要通过土改的方法解决房地产的问题,已经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
  所以我这里提土地改革,也不过是空发牢骚而已,并不指望真的能够通过这一途径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但是,即便剔除了房地产问题之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土地改革也是迟早要进行的,很多应该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民问题的严重,现在虽然是缓和了,可是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如果继续拖延,将来迟早还是要爆发问题。而要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土地改革一途,将土地分给农民。因为现在农村实行的包产到户,土地无法转让,就注定了人们只能进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这样的方式在改革初期还是可以的,可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就没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把土地分给农民,人们就能通过土地买卖,逐渐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而一直外出打工的农民们,就能将土地变卖换成资金,而不必像现在出现很多抛荒等情况。
  
  第十章 政策八误(三)
  
  
  二误:
  
  没有及时改革现有的户口制度。中国现在的户口制度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种户口制度了,第一是实行城乡二元制的户口,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第二是户口的区域限制,在不同区域之间,不能够随意变更户籍。
  上面这两点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然而户口的限制还远不至于此。首先,城市的户口是和房子挂钩的,我2003年毕业进入北京,户口转入了北京,因为没有住房,所以是落在公司的集体户口上,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集体户口有很多限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你生了孩子之后,孩子的落户将会非常困难,继而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入学问题。其次,户口跟入学相关,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考分数线是按省划分的,所以学生是不能跨省高考的,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点。不过,相比现在的高考的限制,现在城市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区域限制就更严重了,其区域划分之多,限制之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简直无法理解的。
  再次,户口也和社会保障、医疗、工作等相关,不过相比上面一些限制,这几点的影响,现在已经弱化了很多了。
  如果说中国的土地制度大大限制了房子的供应,那么户籍制度的限制,则是大大促使了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城市户籍和住房相关,而家庭户籍又和小孩落户、入托和入学直接相关,这一点是很多年轻人购房的直接原因。
  现在很多经济学家批判年轻人购房年纪早,甚至有人劝说人们现在可以把房子卖了去租房从经济上说更划算。这是这些人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人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的时候就急着买房,剔除现在国内租房市场的混乱不说,一结婚很快就涉及到生孩子、落户口、入幼儿园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是政府通过种种限制在逼着年轻人们买房子,人们买房子,不只是找一个居住的地方,更和很多附加的东西相关,这是中国的国情。
  诚然,我前面已经说过,现在推动房价的已经不是居住需求了,而是很多有闲钱的人的投资需求造成的,但这不是因为人们不想买房子,而是因为价格太高买不起。但是,最初启动房价的,却是真实的需求,现在这些真实的需求虽然已经负担不起房价了,但是仍然是支撑房价的最有力的心理因素。而这某种程度上都是现在的纷繁复杂的户口制度给造成的。
  说完了土地和户口制度,我想说一个热门话题,那就是现在的春运,这是历年大家最感兴趣,也让大多数人头疼的一个问题,虽然铁道部每年都叫嚣说要改善春运,可是至今毫无起色,而且情况还越来越严重了,最近弄的铁道部部长都给下台了。
  其实春运这个事情还真不能完全怪铁道部,虽然我对铁道部一向没有什么好感,当然也不能完全怪黄牛们,就是他们不折腾,火车上的人也绝对少不了。根源还是每年回家的人太多了,而回家人太多,一是因为这些年的城市化和人口的地域大迁移,但由于户口的限制和高房价,这些人并不能在工作的地方安家落户,所以到了春节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回乡潮,看看北京春节期间的地铁上的人和平时人口的对比,就知道这一影响有多厉害。
  如果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了,不仅房价问题不再是问题,就连春运问题可能也附带解决了。也许有人说,现在城市的房价这么高,即便是改革了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就能降到那么多人能够承受的地步吗。其实,现在的房价中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泡沫因素,如果去掉这个泡沫因素,房价本来就能降下一大截子,如果土地制度改革了,则土地供应会大大增加,房价又能下降一大截。
  不过,户口改革比土地制度更难,牵扯的因素和利益更多,因此遇到的阻力会更大,不过以下一些因素可能会使户籍的改革变的越来越容易:
  1.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变,户籍和社会保障的关系会越来越淡化,因此在这方面的阻力会越来越小。
  2.对于户籍改革阻力最大的是教育问题。但随着未来出身人口的减少,现在入托难、入学难的形式都会发生逆转,十年之后入托、入学可能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户口的作用也就会越来越小了。随着人口出生数量的减少,高考的录取比例也会越来越大,户口在这方面的额作用也会变小。
  3.这一轮的房地产热潮事实已经导致了大量城镇过量开发房地产,现在由于大量人投资房子,所以这一现象还没有被人发现,但是随着泡沫的褪去,这个问题就会爆发,到时候可能会出现大量房屋廉价卖出,很多农村人口可以由此进入城镇,甚至很多城市会采取措施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给予城镇户口。
  
  第十章 政策八误(四)
  
  三误:
  
  没有及时控制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很奇特,一方面,中央政府严格掌握地方的人事权和军权,省一级的政府首脑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军队更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
  但另外一方面,从毛泽东时代,中国一直实行的都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有着极大的自治权利,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权上一直实行的是按一定规则划分的方式,在邓小平时代,早期地方政府是将固定数量的收入交给中央政府,后期是地方政府将固定比例的收入交给中央政府。到了朱镕基时代,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税收种类和征收机构进行了划分,这也就是著名的“分税制”,虽然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但是本质上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其次是政治权利的自治,宪法从1954年就赋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法规和制度的权利,其实只要看房地产调控就明白,每次中央政府出了政策之后,还都需要各个地方政府发布执行的细则,不同地方的具体规则也总是不同的。再次,地方政府拥有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管理权,这就造成了各个地方政府都照顾自己的企业,造成市场割据。比如上海不准使用湖北制造的汽车作计程车。湖北不准使用上海制造的汽车作计程车。最后,中国现在的户籍制度是按照区域划分的,基本上是按照市县来划分的,而土地的权利也是掌握在市县一级,在大城市没有户口的“移民”,其受到的待遇甚至比不上到美国取得绿卡的移民。
  我本人一向反对集权,提倡分权,但是对地方政府不加限制的分权,就会造成地方政府的割据,而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通常会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尤其现在掌握着经济大权的市县区一级的政府。
  实际上,在房地产调控中,由于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大,中央政府的历次调控,都总是受到地方政府的掣肘。而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企业的暗中联合,对于房地产企业的暗中支持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实,2008年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企业能够支撑那么长时间才开始降价,正是地方政府给予了房地产企业信贷的支持以及其它方式的资金支持。另外,地方政府在舆论上对房地产企业的支持,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虽然我前面提到,地方政府对于房价的增加,往往起到的都是侧面的作用,但是无疑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高涨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作者:LJBLQ 回复日期:2011-02-15 17:51:40 
  
    如果农村的土地产权改革了,可以想象的是大量耕地被侵吞。
  ---------------------------------------------------------
  农村土地改革之后,仍然要划分宅基地和农田,农田买卖后不能盖房,只能耕种,只有原来的宅基地可以盖房,这个比较好控制,就看控制不控制。
  作者:风之隐者 回复日期:2011-02-15 19:08:44 
  
    作者:西都牧鱼 回复日期:2011-01-29 20:04:12 
      
        作者:七号吹海角 回复日期:2011-01-29 17:35:42 
        
          楼主,你是哪来的托啊?"有一套房子的人,虽然从心理上来说,应该盼着涨才对,其实多数都在盼着跌呢,这样才有可能换套大一点的或者是离城近的房子。"你告诉我怎么实现呢???自己的房子都跌价了,月供又没有减少,然后换一套大一点的或者是离城近的房子?还望赐教。。
        ------------------------------------------------------------------
        我认识的大部分人中,一套房的大部分基本没有多少月供,很多已经没有月供了。
        
        本来很多人还有希望多买一套房子,可是现在房价太高了,结果他们很多人都买不起了,包括我也是,现在买不起第二套了,如果是照着2009年初的价格,我是可以再买一套的。
    =============================================================
    呵呵,楼主,我想我明白你为什么唱空房价了。
    你自己说出来了,想买第二套。
  -----------------------------------------------------------------
  我是想买第二套,不过现在我可买不起。
  
  另外,我也不值得为了买第二套房子唱空房价,我也不可能影响得了房价啊。
  作者:大唐第十靓仔 回复日期:2011-02-16 06:14:19 
  
    写的很有诚意,对于物业税能灭房价这观点有异议,其他很多角度别开生面,蛮不错。
    至于数据不足,不是强力机构,别想拿什么太真实的数据了。但逻辑一定要够好。
    持续关注中……
  -----------------------------------------------------------------
  是的,准确的数据是很难拿到的,如果有准确的房屋存量数据,那么一切问题就应刃而解了,只可以有数据的人,却总是出错误的政策。
  作者:没事来逛下 回复日期:2011-02-16 09:01:01 
  
    马克一下,太多,看不完
  ------------------------------------------------------
  留着慢慢看吧。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6 10:37:29 
  
    未来一段时间,楼市是否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呢?
  ---------------------------------------------------------
  应该还是先会高位横盘一段时间的,之后则可能走下行路线,如果政府能够如实执行政策的话。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6 11:38:39 
  
    作者:西都牧鱼 回复日期:2011-02-16 10:47:49 
    
      作者:rmjs18 回复日期:2011-02-16 10:37:29 
      
        未来一段时间,楼市是否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呢?
      ---------------------------------------------------------
      应该还是先会高位横盘一段时间的,之后则可能走下行路线,如果政府能够如实执行政策的话。
    ------------------------------------------------------------
    你预计横盘多久?
  ------------------------------------------------------------
  我都说了,预测时间的从来没有好结果的,我还是不要冒这个风险了。
  第十章 政策八误(五)
  
  四误:
  
  以GDP为纲,过度信奉统计数据,强调经济增长率。其实GDP这个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过去人们也并不熟悉这个东西。在毛泽东时代,对于这些数据也不是那么看重,那个时代人们重视的还是真正的实体经济,比如我们那个时候说要超英赶美,说的都是要一年大炼多少吨钢铁,大跃进的时候,说的是亩产几万斤粮食。由此可见,那个时候大家还是比较重视实际产品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数字。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熟知西方经济学的人逐渐成为政府官员和智囊,西方经济学理论也越来越被国人重视。
  西方经济学确实创造很多有用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齐家平天下都很有用,GDP也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工具,对于分析问题、制定政策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但是,现在国内的很多政策制定者们过分重视这个数据了,而忽略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 GDP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产品总量,而仅仅算是反应社会实际产品总量的一个模型,模型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在中国尤其是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雇佣了一个保姆,每个月给他一千块钱来做饭、打扫屋子,这一千块钱是计入GDP,如果你不雇佣保姆了,而是自己做饭、打扫卫生,那么按照统计社会的GDP每个月就少了一千,可是从产出角度来说,社会的产出并没有真的减少。
  再如中国的农村,现在基本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很多东西还是自给自足的,比如自己养鸡,养猪,自己在地里种菜吃,他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那部分产品也统计不到GDP中。可是有一天,这些农民到城里打工了,他们要买鸡蛋、买菜吃时,这些东西可是要统计到GDP中的,这样当农民到城市中打工,GDP无形之中就先增加了不少,可是他们消费的这部分东西,相比以前可并没有增加。
  第二、 GDP中统计的产值,包含很多对人们没有实际用处甚至是有害的内容。关于这一点,经济学家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你粉刷了一面墙,结果不满意或者质量不好,雇人铲除了重新再刷,结果GDP显示的数字包括了粉刷两面墙和铲除一面墙的产值,但实际上你只享受到一面墙的功用。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常常想起但是一直不敢说的一个例子时,由于意识形态的要求,我们从中学到大学,在课程都必然要包含政治课程,这些课程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让我们很厌烦,还要费时费力的去应付考试,这是有副作用的了,可是在GDP的统计中,政治课老师的工资、政治课本的费用等等,都是算在GDP中的,全国上下,统计起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啊。所以,每当我想起这个例子时,都很替那些大学里面教政治的老师悲哀。
  再如,每次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就要拨付资金,在全国大搞基础建设,这些基础建设中很多最后可能都排不上什么实际的用场,同样对人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可是在GDP中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啊,经济不景气时,宏观经济增长还能保八、保十,往往都是靠这些撑着呢。最近几年,房地产大热,各个地方就大搞房地产建设,结果全国各地先后爆出空置房没人住,鬼城之类的事情,比如鄂尔多斯的新区、郑州郑东新区等,而全国各地更有无数的小县城,人去城空,可房地产仍然热闹非凡,这里拆那里建,这些都是GDP中没有实际用处的产出。
  第三、 在经济过热时,由于产品价格的上涨的影响,会对GDP统计造成影响,造成统计的GDP偏大。大家可能都会注意到,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候,GDP增长率往往也很高,而到了通货紧缩的时候,GDP的增长率通常也低。大部分说这是因为通货膨胀时候一般也是经济繁荣的时候,所以经济增长率高。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其中很大一部分GDP增长率是由于价格上涨的原因,我们国家公布GDP时,公布的是名义GDP,这时本来就没有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的,GDP增长虽然说是实际增长率,可是由于物价上涨系数的统计本身就不是那么科学的,那么剔除物价因素之后的经济增长率,有多大的准确,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我的分析还都是假设政府完全是本着客观的态度去做统计的,其中没有任何故意弄虚作假的成分在内。不过具体情况如何,我还真不敢保证。
  所以GDP增长率终究只能作为一个模型、一个参考,我们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增加真实的生产力,让人们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只是追求那个虚有其表的数字。GDP增长率是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这个手段看得至高至上,那就是舍本求末了。
  可是反观现在的政府,却在这个数据上硬画了一个杠杠,然后把这个杠杠做为了硬指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几乎不惜一切代价。
  如果不是政府过分重视这个目标,那么房价是绝对不会走到今日的境地的。先不说1998年一下子完全停止福利分房来的太快,2003年时,房地产在当时已经开始萌发过热的态势,而且央行还提出加息来控制房地产过热,然而,当时为了保证经济的增长率,竟然再一次推出更加极端的政策,将1998年的以保障房为主的政策改为了以商品房为主的政策。
  之后的数次调控,中央政府都一直犹豫不决,根本的原因除了顾忌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影响了GDP增长率,最典型的是2008年的调控,本来已经见了成果,如果不是政府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今天的房市本来不应该如此,而且,由于政府态度的不稳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对于政府的任何行为都极度不信任,甚至一出调控,很多人就会觉得房价又要大涨了。
  在对待GDP增长率这件事情上,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一下美国,相比于其它各个国家,美国的经济几乎没有出现过太大的所谓奇迹,每年就是那么百分之三百分之四,然后它这么稳稳定定的增长了两百多年,结果成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强国,反观世界上其他各个曾经被称为奇迹的国家,往往在一阵猛然的增长之后,就陷入了经济的停顿,甚至是国家的混乱之中。
  从长期来说,能让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保持稳定的增长,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依靠的是一个国家生产率和科技水平的增长,以及良好的社会制度,是人们能够真正的安心工作。一段时间内的过度凶猛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依靠过分偏激的政策刺激的经济增长,往往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埋下隐患,这些因素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局势,实在是中国政府一系列错误的举措导致的,而这不蒂于给自己的经济埋下了个定时炸弹,追究其源头,则是政府官员和智囊们过分重视GDP,一切以经济增长率为纲的思想造成的。
  
到顶部